《我不流行二十年》玩音樂是條愛恨的不歸路

2020/04/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做大哥好多年,一個長達二十年的賠錢的故事
電影英文名:Ga-Tau Chang
隨著時代洪流人們對於音樂品味逐漸不同且多樣,但同時音樂行、唱片店這樣的店面也因為網路串流平台的興起而沒落,如同過去記憶裡那一間間紙本租書店。對於唱片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最容易行銷的時候,但專輯同時最不賣的矛盾年代。流行音樂是如此,獨立音樂儼然也在其中被受衝擊。
《我不流行二十年》是一部講述台灣獨立與非主流音樂公司的紀錄電影,聚焦在「角頭音樂」的創辦人張四十三創業開端與現今中年對於做音樂的迷惘,電影裡敘述他成立角頭的初衷和影響他做音樂路途的一些信仰,甚至考慮停止或繼續。台灣音樂的最後難道只能黯淡消逝或賣給中國兩個選項嗎?隨著探訪過去熟人的路途,角頭公司回顧了一輪它的二十年……
說起台灣流行音樂,對於許多當年唱片行滿街,在店鋪架上的正版唱片或夜市三張五十的盜版光碟,聽著隨身聽長大的孩子每個人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八零九零年代經典,甚至持續到千囍年。
但在此時台灣的獨立音樂和地下音樂思潮才正在萌芽,也因為有著這時代的積累,才能讓我們聽到現今許多當年的地下樂團和獨立音樂人出頭在檯面上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音樂,一本《搖滾客》鮮少人知卻也是讓許多獨立音樂工作室開始逐夢的坎坷之途。
《我不流行二十年》是一部「角頭音樂」和創辦人「張四十三」回顧自己在這起伏不定的二十年的音樂故事。電影用了如公路電影的形式,讓觀眾跟著張四十三的腳步去拜訪過去成立角頭時那些重量級人物,透過與這些人物的對談帶出許多角頭音樂所經歷過的一些重要回憶,和讓人印象深刻屬於自己獨有的音樂成就。
但同時也帶出許多角頭音樂在製作和現今台灣市場的困境,例如唱片銷售下滑許多時候得靠音樂活動與演唱會周邊和版權出售來支撐公司營運。
角頭音樂並不是一個黑道經營的音樂事業,它的名稱是因為創辦人張四十三覺得做音樂就像混黑道一樣要講義氣,迷戀那種男子氣概而將公司取名「角頭」。角頭音樂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觸角很廣,從夾子電動大樂隊的《轉吧!七彩霓虹燈》到蘇打綠、旺福剛出道的小清新,還有那持續不間斷的原住民歌聲。
在電影中都有被提起,也代表角頭不斷的嘗試做出歌手想要的音樂,而忽略了商業性,這也導致了電影中所探討的在市場生存跟做出想做的音樂之間,該如何取捨和斟酌,選擇賣個中國讓品牌延續壯大或收攤保留回憶,還是有第三個選擇?
《我不流行二十年》雖然已經是個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紀錄電影,但聚焦於張四十三本身,還有一些角頭音樂的簡歷。而在這二十年來角頭最大的音樂盛宴:《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音樂歌舞電影和現今提起獨立音樂和沙灘就會想到的一年一次《貢寮海洋音樂祭》。
除了這部電影之外,可以配合同導演拍攝探討獨立音樂海祭的《海洋熱》,跟《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舞台電影一起完整角頭音樂這些年來在音樂路途上的點點滴滴。
看見角頭音樂如同見到過去水晶音樂的故事重演,1990年水晶唱片成為台灣本土歌曲必須提到的代表之一。不同於當時一首首以轉錢和捧紅為目的有著藝人光環的口水歌,水晶音樂將地下獨立音樂、跟這些小型的音樂工作室等浪潮介紹給台灣樂迷。
伍佰、閃靈樂團、濁水溪公社等等如今的本土派樂團與歌手當時也都在這邊留過一筆,而如今紅了團體,但水晶音樂卻因財務問題在2006年熄燈,也讓許多文藝界和音樂圈的創作者婉惜,成為一個台灣音樂經典時代的謝幕。
對於角頭音樂之後要如何?也許還是未定局,賣給中國之後角頭音樂是否還是台灣音樂?這點其實顯而易見,而持續下去撐著負債與虧損卻也更加速創辦人張四十三對於自己音樂道路的迷惘,畢竟春宵苦短,在長的熱戀也總有停歇的一天。
並非不流行的音樂和非主流就是高尚,在台灣社會裡可以同時存在各種不同聲音這就是民主價值,而音樂也是如此。當這些獨立的創作者們都可以在自己努力上不愁溫飽,也許就是多元價值最直接也最現實的呈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75會員
702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