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淺釋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淺譯:
「善知識」,「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
佛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從凡夫這兒開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來著,因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們為什麼做凡夫?就因為我們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專門地性流為情;把性變成情,情又變成欲。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歸回來到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
「煩惱即菩提」:這個煩惱,也就是菩提。
你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了。說:「那我這煩惱不要去了,就留著。」留著?留著還是煩惱,煩惱就是煩惱。要怎麼樣呢?要把煩惱用科學的方法鍛鍊一下。
怎麼鍛鍊呢?就把煩惱改一改。怎麼改呢?這個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還原。你看見手心和手背,這手背,就比方是煩惱,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過來,就可以了;也沒有多,也沒有少,你只要翻過來就是。你不翻過來,就差這麼一點點,就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過來,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講的,去柏克萊也講:「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個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沒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有智慧,開悟了,就是佛。
你「前念著境即煩惱」:你前邊的念著住到境:「噢!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紐約不一樣。」三藩市和紐約,本來是一樣的,都是大城市,不過在你的分別心上,你就分別:「噢!三藩市這麼樣子,紐約是那麼樣子;三藩市沒有下雪,紐約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別心,根本都是一樣的。你若不著到境上,那就沒有那麼多分別心,就沒有煩惱!
所以說前念著境,即是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你前面著到境界上,分別三藩市和紐約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煩惱。後念離境,「噢,這都是空的!三藩市、紐約,都是這樣子,分別幹什麼?」離開即菩提,不分別即菩提。
但是講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別,那不是很容易的事。這種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沒有家,也沒有國;家敗了,國也亡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這身體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的。你看這妙不妙?這個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嘆氣呢?能這樣子,就這樣子;不能這樣子,慢慢也可以這樣子。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你自己性若定了,沒有那麼多妄想,朝朝都是快樂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個地方,都是安樂的。為什麼你覺得不安樂?就因為你有妄念;沒有妄念,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浅译: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
佛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凡夫这儿开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来着,因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们为什么做凡夫?就因为我们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专门地性流为情;把性变成情,情又变成欲。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归回来到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
「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也就是菩提。
你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了。说:「那我这烦恼不要去了,就留着。」留着?留着还是烦恼,烦恼就是烦恼。要怎么样呢?要把烦恼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一下。
怎么锻炼呢?就把烦恼改一改。怎么改呢?这个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还原。你看见手心和手背,这手背,就比方是烦恼,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多,也没有少,你只要翻过来就是。你不翻过来,就差这么一点点,就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过来,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讲的,去柏克莱也讲:「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个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没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后念有智慧,开悟了,就是佛。
你「前念着境即烦恼」:你前边的念着住到境:「噢!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纽约不一样。」三藩市和纽约,本来是一样的,都是大城市,不过在你的分别心上,你就分别:「噢!三藩市这么样子,纽约是那么样子;三藩市没有下雪,纽约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别心,根本都是一样的。你若不着到境上,那就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烦恼!
所以说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前面着到境界上,分别三藩市和纽约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烦恼。后念离境,「噢,这都是空的!三藩市、纽约,都是这样子,分别干什么?」离开即菩提,不分别即菩提。
但是讲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别,那不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没有家,也没有国;家败了,国也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这身体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看这妙不妙?这个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叹气呢?能这样子,就这样子;不能这样子,慢慢也可以这样子。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自己性若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朝朝都是快乐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个地方,都是安乐的。为什么你觉得不安乐?就因为你有妄念;没有妄念,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今天有人問阿伯:「為什麼每次業障都要迴向好幾次才會過?」阿伯問他:「你是用『嘴巴』懺悔,還是用『心』懺悔?」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要提升,懺悔很重要;每天都要跟佛菩薩懺悔,因為過去世沒有修行,犯下貪嗔癡、殺生害命的罪業,請佛菩薩給佛弟子一個機
歡迎流通分享 ^^ 下載連結: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我的弟弟開始出現精神異常的狀況,發病很頻繁也很明顯。在此之前的幾個月,他只是有些沈默寡言、沒有食欲,幾天不吃飯……等等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四年前剛接觸精舍的時候,我正經歷人生中的長期低潮,身體長期疼痛無力,背負近千萬房貸,從高薪公家單位離職,申請出國留學失利,還在外道道場效忠效勞,讓自己陷在無底深淵。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今天有人問阿伯:「為什麼每次業障都要迴向好幾次才會過?」阿伯問他:「你是用『嘴巴』懺悔,還是用『心』懺悔?」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要提升,懺悔很重要;每天都要跟佛菩薩懺悔,因為過去世沒有修行,犯下貪嗔癡、殺生害命的罪業,請佛菩薩給佛弟子一個機
歡迎流通分享 ^^ 下載連結: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我的弟弟開始出現精神異常的狀況,發病很頻繁也很明顯。在此之前的幾個月,他只是有些沈默寡言、沒有食欲,幾天不吃飯……等等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四年前剛接觸精舍的時候,我正經歷人生中的長期低潮,身體長期疼痛無力,背負近千萬房貸,從高薪公家單位離職,申請出國留學失利,還在外道道場效忠效勞,讓自己陷在無底深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