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淺釋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淺釋文章彙整:https://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244229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完整版: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ixthPat/contents.htm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淺譯:

「善知識」,「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

佛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從凡夫這兒開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來著,因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們為什麼做凡夫?就因為我們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專門地性流為情;把性變成情,情又變成欲。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歸回來到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

「煩惱即菩提」:這個煩惱,也就是菩提。

你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了。說:「那我這煩惱不要去了,就留著。」留著?留著還是煩惱,煩惱就是煩惱。要怎麼樣呢?要把煩惱用科學的方法鍛鍊一下。

怎麼鍛鍊呢?就把煩惱改一改。怎麼改呢?這個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還原。你看見手心和手背,這手背,就比方是煩惱,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過來,就可以了;也沒有多,也沒有少,你只要翻過來就是。你不翻過來,就差這麼一點點,就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過來,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講的,去柏克萊也講:「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個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沒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有智慧,開悟了,就是佛。

你「前念著境即煩惱」:你前邊的念著住到境:「噢!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紐約不一樣。」三藩市和紐約,本來是一樣的,都是大城市,不過在你的分別心上,你就分別:「噢!三藩市這麼樣子,紐約是那麼樣子;三藩市沒有下雪,紐約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別心,根本都是一樣的。你若不著到境上,那就沒有那麼多分別心,就沒有煩惱!

所以說前念著境,即是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你前面著到境界上,分別三藩市和紐約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煩惱。後念離境,「噢,這都是空的!三藩市、紐約,都是這樣子,分別幹什麼?」離開即菩提,不分別即菩提。

但是講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別,那不是很容易的事。這種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沒有家,也沒有國;家敗了,國也亡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這身體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的。你看這妙不妙?這個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嘆氣呢?能這樣子,就這樣子;不能這樣子,慢慢也可以這樣子。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你自己性若定了,沒有那麼多妄想,朝朝都是快樂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個地方,都是安樂的。為什麼你覺得不安樂?就因為你有妄念;沒有妄念,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浅译: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

佛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凡夫这儿开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来着,因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们为什么做凡夫?就因为我们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专门地性流为情;把性变成情,情又变成欲。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归回来到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

「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也就是菩提。

你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了。说:「那我这烦恼不要去了,就留着。」留着?留着还是烦恼,烦恼就是烦恼。要怎么样呢?要把烦恼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一下。

怎么锻炼呢?就把烦恼改一改。怎么改呢?这个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还原。你看见手心和手背,这手背,就比方是烦恼,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多,也没有少,你只要翻过来就是。你不翻过来,就差这么一点点,就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过来,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讲的,去柏克莱也讲:「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个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没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后念有智慧,开悟了,就是佛。

你「前念着境即烦恼」:你前边的念着住到境:「噢!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纽约不一样。」三藩市和纽约,本来是一样的,都是大城市,不过在你的分别心上,你就分别:「噢!三藩市这么样子,纽约是那么样子;三藩市没有下雪,纽约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别心,根本都是一样的。你若不着到境上,那就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烦恼!

所以说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前面着到境界上,分别三藩市和纽约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烦恼。后念离境,「噢,这都是空的!三藩市、纽约,都是这样子,分别干什么?」离开即菩提,不分别即菩提。

但是讲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别,那不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没有家,也没有国;家败了,国也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这身体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看这妙不妙?这个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叹气呢?能这样子,就这样子;不能这样子,慢慢也可以这样子。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自己性若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朝朝都是快乐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个地方,都是安乐的。为什么你觉得不安乐?就因为你有妄念;没有妄念,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香港吃貨寶寶的沙龍
37會員
1.9K內容數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