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佛教的最佳入門指南: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

2021/06/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取自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請大家多支持線上購書
印順導師在台灣佛教的地位崇高,他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提倡「人間佛教」,認為佛法以人為本,不應脫離對現世的關懷,而他的思想對於台灣佛教三大宗派: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都有很大影響。印順導師的作品除了眾多學術著作之外,也針對諸多信徒撰寫較淺顯的入門作品,他於民國四十九年完成的「成佛之道」是流傳很廣的佛學入門書,雖說是入門書,但是內容可是非常紮實,涵蓋了佛教各流派的主要思想,並且用有系統的整理,讓初學者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佛教進行全盤的了解。
會開始讀「成佛之道」,是因為我自己在閱讀佛教的經典時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要先看哪一部?不像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佛教的經典又多又雜,一系列的阿含經、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中論…每一部都跟字典一樣厚,到底要如何開始?繞了幾次遠路不得其法,直到找到印順導師的著作「成佛之道」,才找到明確的道路,這本書最可貴的是:除了教派的介紹,它也介紹了幾本重要的佛教經論,以本書當基礎再去讀這些佛教經論,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這些經論的內涵,可說是一本小型的佛學百科全書。
印順導師在本書的序文中提到:
一、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宏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二、由於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於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裏。…
因為以上的理由,一定要用有條理的方法整理這些不同法門的異同,所以他根據太虛大師的分類「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以下來介紹一下這三類法:
一、五乘共法:
五乘包括人乘(六道輪迴中的人)、天乘(六道輪迴中的天)、聲聞乘(聲聞:指聽聞佛的聲教而悟道者)、緣覺乘(緣覺:指無師而悟道者)、菩薩乘(發菩提心、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者,即為菩薩)。五乘共法著重的是行善、行正道、敬畏業報、佈施福業、遵守戒律、修禪定、求生淨土…等。這些是所謂的基本法,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基本要求,所以五乘共法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根本大法,乃是學佛的基礎。要學佛,就要先學會做一個好人,因為佛的定義就是「覺悟的人」,如果因為作惡多端、業報纏身,恐怕連人都做不好了,更不要說要成佛了。
還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重點:修禪定也被列為五乘共法,原因是像道教的靜坐、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禱告也都有類似的效果,和一般人認為佛教高僧都修很深的禪定、在閉關中必須要彈指才能出定的既定印象有很大的不同。佛教的獨特之處,要從三乘共法開始才會展現出來
二、三乘共法:
三乘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著重的是佛佗在世時的說法,第一個要提到的就是「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為體悟了這世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恆久不變的,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皆是苦(不圓滿),從這個起點出發,就開始了解脫之道的追尋。解脫之道要從四聖諦「苦、集、滅、道」講起:
正確的開示了人生世間的特性(苦);世間苦惱迫切的原因(集);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滅);以及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道)。…主要是從苦迫的現實,而層層推究,尋出苦痛的根源,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規律(四苦八苦、五蘊、六處)…由於業力積集及煩惱(貪、瞋、癡)潤生,苦果就從業力而集起了。要消滅這些苦果,就是要「滅於惑」-煩惱。如惑滅了,那就不再造業了…,這樣生死苦果,就會徹底的滅除。之後,要行以戒、定、慧為根本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能實踐以上解脫之道的人,就可證得阿羅漢果,過著離苦得樂的生活。
三、大乘不共法:
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眾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以此為出發點,就可以知道:「三乘共法」雖然已是完整的解脫之道,但是以佛佗的身教來說,佛教的目標本來就不只是追求自我的解脫,而是要讓更多眾生接觸解脫之道,同時兼俱出世與入世的特質,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大乘法要先發菩提心,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此等救人救世的悲願,由這個出發點開始,才能算是開始修菩薩行。
「一切眾生有佛性」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說,因為這個緣故,眾生皆有教化的可能,因此修菩薩行的人,就必須具備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十善行、六度、四攝、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四力、念佛、念息、九住心、般若波羅蜜、依二諦(世俗諦、勝義諦)說法、緣起性空、中觀、通達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各法門,最後證入十住地。
因為眾多法門的差異,大乘不共法是這本書最不容易了解的部分,不過本書很清楚的列出所引用的經論出處,有志者可以研讀原經論繼續深入。
結語:
本書的架構由淺入深,即使是對佛學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也不用怕完全看不懂(儘管最後的「大乘不共法」的部分有點難懂)。雖然說是佛教入門書,但是因為印順導師本身是很嚴謹的佛教學者,對於裏面的一字一句都講究出處,所以本書也可以當成是重要經論的導讀。我很喜歡本書的結語,非常有大乘佛教勇猛精進的精神,僅以此結語作為本文的結語:
末了,謹祝讀者必當成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