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佛教的最佳入門指南: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印順導師在台灣佛教的地位崇高,他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提倡「人間佛教」,認為佛法以人為本,不應脫離對現世的關懷,而他的思想對於台灣佛教三大宗派: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都有很大影響。印順導師的作品除了眾多學術著作之外,也針對諸多信徒撰寫較淺顯的入門作品,他於民國四十九年完成的「成佛之道」是流傳很廣的佛學入門書,雖說是入門書,但是內容可是非常紮實,涵蓋了佛教各流派的主要思想,並且用有系統的整理,讓初學者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佛教進行全盤的了解。

會開始讀「成佛之道」,是因為我自己在閱讀佛教的經典時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要先看哪一部?不像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佛教的經典又多又雜,一系列的阿含經、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中論…每一部都跟字典一樣厚,到底要如何開始?繞了幾次遠路不得其法,直到找到印順導師的著作「成佛之道」,才找到明確的道路,這本書最可貴的是:除了教派的介紹,它也介紹了幾本重要的佛教經論,以本書當基礎再去讀這些佛教經論,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這些經論的內涵,可說是一本小型的佛學百科全書。

印順導師在本書的序文中提到:

一、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宏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二、由於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於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裏。…

因為以上的理由,一定要用有條理的方法整理這些不同法門的異同,所以他根據太虛大師的分類「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以下來介紹一下這三類法:

一、五乘共法:

五乘包括人乘(六道輪迴中的人)、天乘(六道輪迴中的天)、聲聞乘(聲聞:指聽聞佛的聲教而悟道者)、緣覺乘(緣覺:指無師而悟道者)、菩薩乘(發菩提心、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者,即為菩薩)。五乘共法著重的是行善、行正道、敬畏業報、佈施福業、遵守戒律、修禪定、求生淨土…等。這些是所謂的基本法,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基本要求,所以五乘共法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根本大法,乃是學佛的基礎。要學佛,就要先學會做一個好人,因為佛的定義就是「覺悟的人」,如果因為作惡多端、業報纏身,恐怕連人都做不好了,更不要說要成佛了。

還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重點:修禪定也被列為五乘共法,原因是像道教的靜坐、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禱告也都有類似的效果,和一般人認為佛教高僧都修很深的禪定、在閉關中必須要彈指才能出定的既定印象有很大的不同。佛教的獨特之處,要從三乘共法開始才會展現出來

二、三乘共法:

三乘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著重的是佛佗在世時的說法,第一個要提到的就是「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為體悟了這世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恆久不變的,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皆是苦(不圓滿),從這個起點出發,就開始了解脫之道的追尋。解脫之道要從四聖諦「苦、集、滅、道」講起:

正確的開示了人生世間的特性(苦);世間苦惱迫切的原因(集);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滅);以及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道)。…主要是從苦迫的現實,而層層推究,尋出苦痛的根源,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規律(四苦八苦、五蘊、六處)…由於業力積集及煩惱(貪、瞋、癡)潤生,苦果就從業力而集起了。要消滅這些苦果,就是要「滅於惑」-煩惱。如惑滅了,那就不再造業了…,這樣生死苦果,就會徹底的滅除。之後,要行以戒、定、慧為根本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能實踐以上解脫之道的人,就可證得阿羅漢果,過著離苦得樂的生活。

三、大乘不共法:

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眾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以此為出發點,就可以知道:「三乘共法」雖然已是完整的解脫之道,但是以佛佗的身教來說,佛教的目標本來就不只是追求自我的解脫,而是要讓更多眾生接觸解脫之道,同時兼俱出世與入世的特質,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大乘法要先發菩提心,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此等救人救世的悲願,由這個出發點開始,才能算是開始修菩薩行。

「一切眾生有佛性」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說,因為這個緣故,眾生皆有教化的可能,因此修菩薩行的人,就必須具備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十善行、六度、四攝、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四力、念佛、念息、九住心、般若波羅蜜、依二諦(世俗諦、勝義諦)說法、緣起性空、中觀、通達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各法門,最後證入十住地。

因為眾多法門的差異,大乘不共法是這本書最不容易了解的部分,不過本書很清楚的列出所引用的經論出處,有志者可以研讀原經論繼續深入。

結語:

本書的架構由淺入深,即使是對佛學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也不用怕完全看不懂(儘管最後的「大乘不共法」的部分有點難懂)。雖然說是佛教入門書,但是因為印順導師本身是很嚴謹的佛教學者,對於裏面的一字一句都講究出處,所以本書也可以當成是重要經論的導讀。我很喜歡本書的結語,非常有大乘佛教勇猛精進的精神,僅以此結語作為本文的結語:

末了,謹祝讀者必當成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2K會員
306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要如何薰學?有甚麼成就?若您到今天仍然求知若渴、虛懷若谷,且學佛的動機單純而端正,對佛教法義能如理作意的思維,確定之後,才坦然信受、依教奉行,並樂於隨時與人對談、求證、切磋,那麼,您可以是佛法上很好的同修道友!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要如何薰學?有甚麼成就?若您到今天仍然求知若渴、虛懷若谷,且學佛的動機單純而端正,對佛教法義能如理作意的思維,確定之後,才坦然信受、依教奉行,並樂於隨時與人對談、求證、切磋,那麼,您可以是佛法上很好的同修道友!
Thumbnail
疫情期間心情煩悶時,不妨來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來深入了解佛教
Thumbnail
疫情期間心情煩悶時,不妨來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來深入了解佛教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Thumbnail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