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達老師
未來在哪裡系列講座 ‧ 助教文霙
上周日(05/10),佳達老師邀請了矽谷非常知名的台灣設計師王禹誠(Albert)先生,為台灣的年輕學子們上一堂大歷史「未來在哪裡」系列的「設計思考」講座。這堂名為「Design & Thinking」的講座,Albert分享了自己從IIT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Design) 學習到的設計精神,告訴我們「設計」的目地:不只是為了「美感」,更是為了能「解決複雜問題」而存在。
知名矽谷設計師Albert為台灣學子開設人生設計思考講座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
講座一開始,Albert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與體會。剛開始學設計時,Albert以為所謂的設計,就是要創作出華美的作品,後來發現,設計本質其實是為了「功能」而服務,尤其是在IIT裡學到了創新思維後,Albert更體悟到「設計」是為了解決複雜性的問題。他舉例自己在IIT的畢業設計作品,就是為了解決未來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人類該如何生存的問題,把社會學、人文關懷融入到設計裡,目的是藉由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改善人類的生活、為全民造福址。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不斷地想辦法找出解方,並運用設計理念,把解決的方案設計出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用設計改變人生、用設計服務人群,這才是真正的設計精神!
Albert在IIT為解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人們如何生存」的畢業作品
對於問題的抽象化了解,是創新的核心價值
同時,Albert也舉例了蘋果公司想改變人們對音樂感受體驗,因此從ipod到iTunes Store的音樂播放設計,都是為了讓人們能享受音樂、喜歡音樂,讓聽音樂這件事變成更單純美好,而不只是改變人們對music player的體驗。因為如果只是單純地從音樂播放器的功能或外在美觀上做設計,而不用抽象的方式去思考、理解人們的行為,就無法設計出一個不一樣、能創新改變生活、服務人群的好產品。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狀況題也經常是如此,在遇到難題時,如果只執著於眼前的「坎」,只想解決這個「坎」,往往只能做到「治標而不治本」,無法達到改善改良的最大綜效。反之,若能將想解決的問題,先做抽象化的理解和思考,或許便能在腦海中激盪出一條或數條的創新解決之道,進而能真正的突破那道「坎」,有效的解決問題。
設計流程幫助我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Albert接著講述了關於設計一個產品出來,從無到有的設計流程,分別是:Research(使用者研究)、Analysis(分析)、Synthesis(綜合)、Implementation(實作)。在Research階段,首要工作是在假設前提之下,大量收集使用者的量化資料和質化資料,到了Analysis階段,撇開之前的假設前提,運用團隊裡各領域專家的專業能力,分析所收集的資料,進行design sprint(設計衝刺)。接下來透過產品策略,在Synthesis階段思考使用者的資訊、產品設計流程,然後做出一個最小的模擬原型,用最少的成本去確認產品可不可行。最後在Implementation階段,把是一個能影響社會,而不是只是被放在博物館觀賞的產品製作出來,同時透過行銷讓消費者想要擁有買單。
從Research到Implementation的過程
從Research到Implementation這樣的一個思考設計流程,其實不只是運用在產品設計上,很多的社會運動、行政策略、創新活動……其實也經常運用這樣的流程。例如政務委員唐鳳的創新團隊,便曾運用設計流程的步驟處理「空勤總隊進駐恆春機場」、「口罩實名制2.0」等問題。而在課前問卷裡,學生們提到關於未來想解決的問題,例如:環境能源的永續使用、改善氣候變遷、維護食品正義、設計世界通用語言、縮減城鄉資源差距、設計良好教育制度、防疫危機處理......等問題,也非常適合運用這套設計流程的思維,來思考如何解決和處理,進一步找到解方。
結語
賈伯斯最常問一句話:「Have you made a ding in the universe?」(你有沒有在宇宙中衝撞出一個凹洞?) 我們能那麼幸運來到這個地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如果不能在這趟旅程中留下痕跡,那真的是太可惜了!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的旅程裡,也將有許多困難的課題,等著我們去面對與挑戰。這一堂人生設計思考的講座,正好給了我們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指引。誠如賈伯斯所說:「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活用設計思維,為難題找解方,在宇宙中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掌舵自己的方向,航向燦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