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後疫情說 (1/3) :COVID-19🦠後疫情時代的變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後疫情時代的變化
在這次COVID 19全球大流行危機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殘酷的一切:那些所謂先進的國家,醫療不堪重負,迫使患者在地板上睡覺;人愈來愈害怕靠近。由於我們全地球人參與了,這整個大流行經歷,醫療健康領域,日後勢必將發生變化。
1.醫護人員的瞬間傷亡
在這場全球悲劇中,不是病人失去了生命,更多的第一線醫療專業人員,忍受極端負苛量的醫療工作去幫助受感染者。儘管缺少了個人防護設備(PPE),醫療人員,仍DIY解決方案來工作,例如戴上滑雪鏡、穿上垃圾袋等,就去了戰塲,當然這些醫療人員,都一一暴露在感染的危險。許多醫療人員加班,看著病人也一一倒下,自己也無法救治病人。
有些醫護人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憂慮,這covid 19 對醫護人員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身體和精神上都在大量的消耗精力。導致醫護人員開始出現職業倦怠,而且人數也大幅激增。想像如果甚至在covid 19 爆發之前,全球1千萬名醫生中,就有近一半估計有倦怠症狀。你們可以想像一下在COVID-19之後呢…
covid 救治醫院,類似戰爭的場景,無人認領的受害者屍體,埋葬在萬人坑中。醫療人員除了倦怠,前線的醫療人員,什至活下來的患者,也有些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症狀。如果疫情大流行之後,我們將不得不為,前線的醫療人員做好心裡評估和輔導的準備。
2.全球化受限制
在covid大流行前,我們的世界,正在全球化中,我們享有某種程度的信任,例如免簽証入境旅遊,我們通常認為,這些是日常生活理所當然的。在那時,大家不受限制地旅行,但全球忽然數十億人,強迫待在家𥚃數週,這種衝撃,使全球化一時受到了改變和限制。
全球化的限制,包括了:
我們將無法再輕鬆地自由旅行。我們要去某個地方或遇到某人之前,我們得會三思而後行。covid大流行,已經加劇了社交焦慮和恐懼症的現象。這些國家與國家之間要恢復信任,需要一些時間,而這種趨勢,將在解除鎖定後,持續數月之久⋯⋯什至更久,全球化的腳步因covid19重挫,而會放緩了。
3.醫療體系防疫改善
covid 19 大流行,突顯出了先進的國家,其醫療系統在防疫上,也是一大堆缺點,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負擔沉重的醫院需要改革,這些將從防疫工作的基礎架構,一直到各個層面升級改造。專注於醫療體系改革,就是要確保,如果再次大流行,各國的醫療照顧,可以更好應對任何,未來緊急大流行情況。
人工智能和COVID
愈來愈多數位AI 醫療,在此covid 19 危機的被逼用上塲。我們可以期望,看到許多國家更加關注AI 醫療發展。國與國之間合作採用的相同AI防疫策略,以更好地應對類似的危機。下一次防疫戰鬥前線,當是醫療人員和AI機器人,並肩作戰的塲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7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雨天要不要戴口罩😷? 這幾天 在臺灣,到處都是暴雨⛈️,大家出門都是濕濕的,忽然有人問:雨天,走在街上,要不要帶口罩😷? 對吼!這真是一個我想不到的問題?你有想過嗎? 或許你不用想,但是你一定遇到過類似情況: 當乾燥的土地,很久沒有下雨了,忽然天空溜下了幾滴雨水,不久之後,你會聞到濃濃的土壤
自信,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自信的人,懂得如何處理內心的恐懼,什至相信,自己還是會好起來的。 換句話說,有自信的人,還沒有想出消除恐懼的方法時-他們已經先改善了和恐懼相處的關係。 真正有自信的人,認為恐懼和不確定性會令人不舒服,但並不會有危險。他們才能有足夠能力與恐懼並肩作戰,而不會因此癱瘓。
最近的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中,約有【1/3的肝臟功能異常升高】。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0.04.002)近日148位確診COVID-19🦠感染病例的發現如下: 1. 37.2%的患者入院時,肝臟檢查異常。 2. 肝功能檢查異常的患者
【不帶情緒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就是無壓的工作。】 對於辛苦的工作,不做評論、不做無謂的抗拒,接受這份工作,然後不帶任何情緒去完成,這就是說認真的工作。 我們一般人,面對不擅長的事、不想做的工作,我們容易帶著負面情緒抨擊,開始會推托說:這不是我的範圍,這個沒有做過,不會做.... 生活中沒有每
陶淵明寫著 : 日月環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陶淵明,看到了 人間的草草木木,在秋冬枯凋了,在春天會再復生。 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現消失,也是隨著時間自然的運作。 世界的一切,如此生生不息 唯獨我人類的生命,無法如同草木日月逝而重生。 詩人,內心一般悲憂: 韶華的流
【酸民行為,就是掩飾自己不安全感的行為。】 美國FBI 犯罪分析專家Jack Schafer 説:[並非所有不安全感的人,都會成為酸民,但所有成為酸民的人,內心都會有不安全感。] 酸民眼前的一切都會很酸,即使開心的事,也是很酸。酸民唯有發洩心中不安全感,才會穩定自己的想法,而且必會以酸言酸語的方式
雨天要不要戴口罩😷? 這幾天 在臺灣,到處都是暴雨⛈️,大家出門都是濕濕的,忽然有人問:雨天,走在街上,要不要帶口罩😷? 對吼!這真是一個我想不到的問題?你有想過嗎? 或許你不用想,但是你一定遇到過類似情況: 當乾燥的土地,很久沒有下雨了,忽然天空溜下了幾滴雨水,不久之後,你會聞到濃濃的土壤
自信,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自信的人,懂得如何處理內心的恐懼,什至相信,自己還是會好起來的。 換句話說,有自信的人,還沒有想出消除恐懼的方法時-他們已經先改善了和恐懼相處的關係。 真正有自信的人,認為恐懼和不確定性會令人不舒服,但並不會有危險。他們才能有足夠能力與恐懼並肩作戰,而不會因此癱瘓。
最近的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中,約有【1/3的肝臟功能異常升高】。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0.04.002)近日148位確診COVID-19🦠感染病例的發現如下: 1. 37.2%的患者入院時,肝臟檢查異常。 2. 肝功能檢查異常的患者
【不帶情緒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就是無壓的工作。】 對於辛苦的工作,不做評論、不做無謂的抗拒,接受這份工作,然後不帶任何情緒去完成,這就是說認真的工作。 我們一般人,面對不擅長的事、不想做的工作,我們容易帶著負面情緒抨擊,開始會推托說:這不是我的範圍,這個沒有做過,不會做.... 生活中沒有每
陶淵明寫著 : 日月環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陶淵明,看到了 人間的草草木木,在秋冬枯凋了,在春天會再復生。 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現消失,也是隨著時間自然的運作。 世界的一切,如此生生不息 唯獨我人類的生命,無法如同草木日月逝而重生。 詩人,內心一般悲憂: 韶華的流
【酸民行為,就是掩飾自己不安全感的行為。】 美國FBI 犯罪分析專家Jack Schafer 説:[並非所有不安全感的人,都會成為酸民,但所有成為酸民的人,內心都會有不安全感。] 酸民眼前的一切都會很酸,即使開心的事,也是很酸。酸民唯有發洩心中不安全感,才會穩定自己的想法,而且必會以酸言酸語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