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第六課文選擇的是雁門關蕭峰捨命退遼軍,但這一段已是天龍八部最後的結局,我們只看到蕭峰的句點,卻看不到他是如何成就這個句點的。
而天龍八部的架構太龐大,當一班只有一兩個人讀完天龍八部時,要如何在有限時間中盡量展現蕭峰的英雄之路,著實讓我苦惱。
最後我選擇的是「聚賢莊一戰」,對比蕭峰最終雁門關外的犧牲,來看蕭峰的弱點與成長突破。
是的,弱點。
有人說,蕭峰是金庸筆下最完美的男主角。他一出場就是光芒萬丈。
但就小說發展來說,一開始就登峰造極的主角,還能有什麼發展空間?
金庸筆下沒有完人,同樣的,他也給蕭峰一個致命弱點。
聚賢莊一戰正好可與雁門關蕭峰捨命退兵作為對照導讀文章
不同於其他角色慢慢寫他們的成長史,金庸並未花篇幅去寫蕭峰的少年時代。他只用一段對話概括了蕭峰的童年:
童年時,為富不仁的醫生不願為養父看病,並將養母推倒在地。養母回家後發現錢不見了,懷疑是小蕭峰偷拿的。
氣不過的小蕭峰夜半走了幾里路,從狗洞溜進了醫生家,拿尖刀捅死了醫生。
那年,他才七歲。
這段童年回憶,我認為有兩個重點:
首先,從小蕭峰就戰鬥力驚人,一如希臘神話中的海利克斯。
海利克斯是宙斯與人間女子的私生子,正宮赫拉管不了宙斯,倒是很會遷怒他人──她派了一條大蛇想去咬死襁褓中的海利克斯。
結果沒想到海利克斯天生戰鬥技能點到滿,活活掐死了大蛇。
有學者認為,從蕭峰身上看的到希臘神話中英雄的筆法,而希臘神話對悲劇的解讀是:人無論再怎麼努力,最終還是逃離不了宿命的詛咒。
而什麼決定宿命?我認為最大的關鍵點,還是「性格」。
蕭峰七歲能殺人,這段文字中我們讀到的第二個重點是:
藏在蕭峰個性中天生的暴戾之氣。
雖說個性的養成和後天環境有莫大關係,但天生秉性還是略有不同。七歲就能預謀殺人的蕭峰和秉性溫暖的張無忌截然不同,跟出於自衛而殺死銅屍的郭靖更是不一樣。他是有計畫的要殺死這位醫生,蕭峰自言:
「那也不單因為他踢我媽媽,還因他累得我受了冤枉。媽媽那四錢銀子,定是在大夫家中拉拉扯扯之時掉地在下了。我……我生平最受不得給人冤枉。」
諷刺的是,「最受不得給人冤枉」的蕭峰,接下來的人生全在冤枉中度過。
我們常說「我最受不了….」、「我最無法忍受…..」
殊不知,那些最無法忍受的事,卻可能正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坎。
過不了這道坎,就會與它碰撞,換得一身傷;
過的了這道坎,會不會是另一種成長與海闊天空?
七歲的蕭峰「受不得冤枉」而怒殺庸醫;
但當被天下人厭棄之時,蕭峰難道還能殺盡天下人嗎?
同樣的問題,我們在「聚賢莊一戰」時也可看出,
當「受不得冤枉」加上潛在的「戾氣」,兩者失控時,蕭峰將鑄下平生遺憾。
聚賢莊一戰的原文很長,羊咩是採投影片的方式節錄,秀出原文帶學生共讀:
在喝完四五十多碗的絕交酒後,蕭峰大戰群豪。剛開始蕭峰理性尚在,出手都還能留情。直到某路人甲誤入蕭峰和兩位少林僧人的對戰之中,被三人掌力擊斃:
玄難說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喬峰,你作了好大的孽!」
喬峰大怒,道:「此人我殺他一半,你師兄弟二人合力殺他一半,如何都算在我的帳上?」
玄難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若不是你害人在先,如何會有今日這場打鬥?」
喬峰怒道:「好,一切都算在我的帳上,卻又如何?」惡鬥之下,蠻性發作,陡然間猶似變成了一頭猛獸。
請注意,蕭峰「蠻性發作」的原因是什麼?
又是同樣的老問題:「受人冤枉。」
七歲時的蕭峰受人冤枉殺了醫生,成年後的蕭峰在聚賢莊大開殺戒,觸發的關鍵仍是「受人冤枉」。金庸接下來一段血淋淋的文字描述,蕭峰「如瘋虎、如鬼魅」,「紅了眼睛,逢人便殺。」
「大廳中血肉橫飛,人頭亂滾,滿耳只聞臨死時的慘叫之聲。」
此時的蕭峰已徹底失控,他強大的武力值造成的破壞也更加巨大。此時殺戮並非出於英雄義氣,而只是憤怒爆發的嗜血本能。
帶阿朱拜莊的蕭峰出於英雄的扶弱之心,可此時的蕭峰已接近入魔。
要說漫威中哪一個角色也在與憤怒和破壞中苦苦掙扎,莫過於浩克。浩克每一次的出現都是憤怒咆嘯,他是復仇者中力量最強大的,卻也是殺敵一百,自傷五十的終極破壞者。
而浩克所帶來的破壞,總是讓象徵理智的班納博士痛苦不已。
同樣的,游氏雙雄自盡讓失控的蕭峰稍微冷靜:「他背一驚,酒性退了大半,心中頗起悔意。」
發現了嗎?酒性。
酒性讓讓蕭峰性格中的殺戾之氣徹底失去理性約束。在這邊我很喜歡03年胡軍版本的一個改編:
蕭峰恢復理智,放眼四顧,在他腳邊滿地屍橫。這些人過去曾是他的好朋友,但都死在他的掌下。
不殺了,我不殺了,隨你們了吧!
在那一刻,黯然痛悔的蕭峰﹐在群敵環功下,頹然垂下肩膀。
我很喜歡這段演出,離開丐幫時蕭峰曾立誓「終生不殺漢人」,卻在聚賢莊自毀諾言。
聚賢莊一役,是金庸為蕭峰傾盡筆墨設計的一個舞台。此役既展現了蕭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氣魄,卻也展現出蕭峰個性中的致命傷:
絕對的自信、自負,受不得任何冤枉的剛烈血性,
還有,暴戾殺伐太過。
「這個他媽的『帶頭大哥』,哼,我……我要殺他全家,自老至少,雞犬不留!」
憤怒的蕭峰宛如夜叉王,此時的他隨時可以入魔。
幸虧身邊有個等他五天五夜的小阿朱,帶給他一線溫馨,同時也拉住了蕭峰不致往更深的地獄墬落。
而在蕭峰接下來更大的悲劇到來之前,金庸曾給他三次跳脫悲劇的抉擇。
但三次,蕭峰的憤怒和暴戾都使他堅持了復仇和血腥,
最終使他離幸福錯身而過,一步步走向那沒有光的所在。
#第一次抉擇
峰朱二人找到了智光大師,高僧慈悲為懷,臨死前留給蕭峰一段開釋:
萬物一般,眾生平等。聖賢畜生,一視同仁。
漢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
這段偈子一針見血的點出蕭峰當時的盲點:
他深陷於胡漢之間的認同迷失以及一身的血海深仇。
而「胡漢不兩立」及「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觀念,與其說是性格,更不如說是社會框架給予的既定觀念。
若是蕭峰讀懂了智光大師這段話,懂得跳多二元對立的單一思維,他其實早就可以放下仇恨、放過自己。
但是一念之間的領悟,終究抵不過被固執吞噬:
但我不是佛門子弟,怎能如他這般洒脫?
唉,我為蕭峰一長嘆。
#第二次抉擇
第二次的幸運,來自那個深情不悔的阿朱。
天台寺外,峰朱二人定情。因為愛,阿朱是最早跨過胡漢之分,接納蕭峰的人。二人相約關外牧牛打獵,遠離江湖恩怨。
幸福離的這麼近,如果當下兩人立即攜手共赴關外,從此也是一對恩愛夫妻。
無奈蕭峰終究要把恩怨弄個明白:
阿朱,這就到信陽找馬夫人去,她肯說也罷,不肯說也罷,這是咱們最後要找的一個人了。一句話問過,咱們便到塞外打獵放羊去也!
唉,馬夫人如不肯說,也許還是蕭峰之幸;但最怕就是她肯說──蕭峰又怎肯放過報仇的執念?
於是,第二次的求生機會又擦身而過,
我為蕭峰再嘆。
#第三次機會
得知段正淳就是殺父仇人,蕭峰約定了當晚決鬥。
絕望的阿朱最後一次提出立刻遠赴關外的要求:
「大哥,我離開了你,你會孤零零的,我也是孤零零的。最好你立刻帶我到雁門關外,咱們便這麼牧牛放羊去。段正淳的怨仇,再過一年來報不成么?讓我先陪你一年。」
這是阿朱赴死前最後一次的掙扎,但蕭峰拒絕了。若是讓段正淳回到了大理,蕭峰一人可無法單挑整個國家:
「若是我蕭峰一人,大理段家這龍潭虎穴那也闖了,生死危難,渾不放在心上。但現下有了小阿朱,我要照料陪伴你一輩子,蕭峰的性命,那就貴重得很啦。」
這是不善甜言蜜語的蕭峰最溫柔的情話,
但諷刺的是,他今晚必殺段正淳,正是為了能盡快與阿朱雙宿雙飛。
他對塞外生活的期待,反而掐死了阿朱最後一線生機。
至此,三次抉擇,蕭峰皆選擇了「報仇」
悲劇已鋪天蓋地的網羅住他,曾有過的三次生路,都被他的執念辜負了。
唉,我為蕭峰三嘆。
#報仇的戾氣成了蕭峰的阿基里斯腱
#如何突破成為真正的英雄,請待下集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