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陶藝家燒出不一樣的藝術生命力

2020/06/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05
編採:吳美欣 責任編輯:蘇怡兢
雜學校展場中攤位一角擺滿陶藝品,佈景沒有任何裝飾,只兩張白鐵桌、三張黑椅子,就組成尹太工作坊。「歡迎觸摸」、「可以拿起來聞喔」,吸引大家的好奇,桌上的陶藝品做成棒球大小,方便民眾拿在手中觸摸,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陶製品,廖凡棋的作品並不特別上鏡,相反的,他要你仔細感受陶土的質地。由於輕度視障者的身份,廖凡棋相信,藝術,除了視覺,也能用觸覺、嗅覺、聽覺感受。
「這是銅錳金屬釉,這隻釉的顏色,花了三、四個月才製作出來」、「這是火山岩,慢慢磨,磨出不同的質感」,從氧化鐵含量到陶土拋光過程,項項悉心解說,這是陶藝家廖凡棋。從大學開始,廖凡棋不斷地透過不同面向破除「藝術只能用眼睛看」的迷思,他認為透過藝術結合互動式觀賞的方式,能讓視障者對藝術也有所貢獻:「許多盲人陶藝家還是做傳統陶,著重型態 ; 我的作品比較像現代陶,著重表面基底質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法,提供更多人接近藝術的機會。
廖凡棋的作品講究質地與觸感,希望透過不同的感官傳遞情感。(圖/吳美欣)
除了陶藝,廖凡棋也會製作琉璃,談起他能製作多種手工藝的原因,廖凡棋回憶,大學時他主修產品設計,課堂中會介紹不同的材質,其中一項便是陶土,漸漸的,他開始著迷於陶土質感的多變性,也愛上陶藝品溫暖的觸感。從此,他與陶藝結緣。畢業後,廖凡棋在高雄開了一間小小的個人工作坊,他興奮地說:「終於有了自己的窯,可以逐步實踐夢想。」
「我心裡更是想要讓社會看到弱勢的倔強,也許我不是多厲害的大人物,但我願意嘗試看看,多點曝光度,讓自身的理念可以傳達出去。」
築夢過程不簡單,研磨和燻燒的過程尤其挑戰,因為視力不好的關係,每次製陶都要離陶土很近,臉上時常沾滿泥土,鼻腔也充斥煙燻味,這看在旁人的眼中,十分辛苦。但廖凡棋不以為意,將困難轉成笑料,用他一貫明亮的態度笑說,「常常抬起頭大家都在笑,因為那個樣子實在很有趣。」
大學時期,廖凡棋的理想也曾遭到系上教授質疑,認為藝術品該放在遠處讓人欣賞,而不是放在掌心供人把玩。廖凡棋卻堅持走出自己的道路,他自信的說,大學時期就很喜歡嘗試,利用不同的材質、溫度,創造不同的質地觸感,做出來的成品,同學都說很有「廖凡棋」的風格。
充滿陶土獨特野性風格的作品。(圖/尹太工作坊臉書)
他坦言,成立個人工作室,算是為自己和作品們爭一口氣。這次爭取雜學校的參展,很幸運的徵選上了,期待能藉由這次的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尹太工作坊、推廣自己的理念。對於未來,廖凡棋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陶藝品中,讓賞玩的人,也能感受到作品傳達的喜怒哀樂,讓藝術成為更有溫度的生命體。 廖凡棋說著,眼裡有羞澀、有笑意、有堅定。
攤位上大大小小、平滑的、粗糙的、深的、淺的、有氣味的、沒氣味的,各式不同的陶藝品,等待著你傾聽它的故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