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複製下的靈光消逝:地方,也跟著消逝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一週的課堂筆記,關於著名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aura)、古典藝術與機械複製。關於班雅明,網路上與書籍都有很多資料,本章想要將其對於古典藝術遭受機械複製的衝擊,應用於地方(尤其是觀光景點)的探討。
進步捨棄的就是那些被淘汰的人事物、被歷史遺忘的邊緣。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是一位左派哲學家,將過去小資產階級的古典美品味給打破,可以說是他的志業;然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卻隱隱透露初班雅明對古典藝術的眷戀,讓所有閱讀者都搞不清楚班雅明在這一篇的立場,究竟是在緬懷古典藝術,還是稱頌即將到來的機械複製時代。

raw-image

當然,本篇不是要討論(其實也無力討論,哈哈)班雅明的意思,而是以其概念來解釋我對於當代旅遊觀光的一些觀察。不過要提醒的一點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在 1935 年完成的,班雅明早早在近百年前就預料到了我們當代的一些現象,值得令人深思。


古典藝術與機械複製的藝術,差在哪?

我們現在會把什麼東西叫做藝術?張雨生的唱功、J. K. 羅琳的文筆、麥可傑克森的舞步、梅西的足球技巧⋯⋯也許以上都有這個資格,簡而言之,藝術就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東西,這是當代我們對藝術的較廣泛的定義。不過,這邊的舉例暗藏著一個伏筆:藝術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東西——這個「人」是誰

以前的藝術——古典藝術——其實並不是令人歎為觀止用的。班雅明以維納斯神像舉例,人們帶著神聖崇拜的態度去觀賞她、欣賞她、凝視她,彷彿她身上散發著有如月亮光暈般的聖光,而這個聖光也就是班雅明所說的靈光(aura,有很多種翻譯法,姑且使用這個);時間拉回到現在,我們走進拜媽祖的時候,是否也懷著這樣神聖的心情?古典藝術與宗教的連結,在過去其實是非常緊密的,這在人類學研究裡面也有相當多的佐證。但是為什麼會散發著靈光?其實是因為:他是唯一的,他此時此刻就在那裡,所以——他不是日常生活可見的。

因為與日常的距離,加上以前交通不發達(更別說網路),能看到藝術作品的人數自然就下降了。我們可以再回過頭看我剛剛舉的例子,張雨生的唱功、J. K. 羅琳的文筆、麥可傑克森的舞步和梅西的足球技巧,無不因為無限錄製的唱片、重複印刷的書本、無遠佛屆的影像而進到我們的生活,這邊就回應到了上述的伏筆,能接觸到藝術的人,過去都是上層階級,現在則是所有人,也包含平民大眾;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靠著可以複製的技術,我們不斷快速瀏覽著世界

所以,我們不會懷著像是在拜媽祖的心情去看電影(當然,粉絲是另當別論),我們面對製作出來的物件時,已經不再懷著敬畏的心情。班雅明看到的是,這些製作出來的物件,已經捨棄了原本的「儀式價值」,而改以符合大眾美學的「市場價值」去衡量。這聽起來好像很糟糕,但是若搬到政治領域上,如果不去除神秘化,我們的民主又從何而來呢?

raw-image


那些都一樣的老街

我曾經提過可以複製的觀光景點的一些觀察,是否也正如班雅明所說的呢?

我們感嘆一些老街、一些景點正逐漸同化,變得沒有特色,例如隨處可見的彩繪村、彩虹階梯、充滿連鎖店的老街、甚至將巴黎鐵塔搬到巴陵的荒謬作法,我們似乎正感受到某些被稱之為「地方特色」的特色也正在被大量複製(如果你有類似「可是人家小朋友畫得很努力啊」的疑惑,我在《拍照打卡如何讓地方特色長得越來越像?》一篇有一些解釋),那這些景點還有什麼意義嗎?

或許我們應該換個問題:為什麼要複製這些特色?當代所謂的地方特色,是一個地方根據歷史脈絡、政治環境、經濟模式、社會制度、氣候水文等等因素產出的(例如名產、水田景觀、騎樓等等),甚至以前根本沒有「地方特色」的概念,而是透過比較之後,才出現了你有我沒有、我有你沒有的「特色」。

特色趨向統一,其實也是因為大眾文化,或者說大眾商業文化。為了吸引觀光人潮、為了讓地方經濟活絡、為了讓人們有地方拍照,這些都是背後的原因,而做法,就是將已經成功吸引人潮的那些「賣點」複製過來。


人文主義地理學者 Relph 提出了一個觀念: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到哪,你的感覺都一樣,無論在哪個老街,你的感覺都差不多;無論在哪個夜市,你的感覺都差不多。Relph 認為導致這樣現況的元兇,是大眾傳播大眾文化以及人們的移動能力,是否和班雅明如出一徹呢?


因為機械複製的技術出現,我們不再視藝術為神聖,而是成為庸俗;因為移動能力的增加,我們不再凝視,而是瀏覽。地方原本因為氣候、地形、水文、社會變遷、政治環境等而各有異同,現在則隨著大眾文化的標準而改變自身的地景與樣貌,世界是否正變得破碎化?這契合了我的桑塔格《論攝影》讀書筆記系列;另外,桑塔格針對攝影技術提出「攝影是一種篩選」的論調,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問:地方是否也因為攝影正在被篩選掉某些東西?等第二回雲端哲人課程,再繼續寫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沙龍
137會員
153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日前在某網路閱讀社團貼文。提及向圖書館借書,是逼迫自己閱讀的方式之一。不過由於我缺乏部份基礎知識,有些書讀了還是不懂,不如事先放棄,比如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我不熟悉波特萊爾、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等等,班雅明分析再精妙,我恐怕吸收有限,不如等熟悉相關文本再閱讀。 某人留言說明《機械複製時代
Thumbnail
日前在某網路閱讀社團貼文。提及向圖書館借書,是逼迫自己閱讀的方式之一。不過由於我缺乏部份基礎知識,有些書讀了還是不懂,不如事先放棄,比如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我不熟悉波特萊爾、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等等,班雅明分析再精妙,我恐怕吸收有限,不如等熟悉相關文本再閱讀。 某人留言說明《機械複製時代
Thumbnail
本文嘗試填補後現代無神、唯物意識形態五十年「空洞」(vacuité),以班雅明藝術結合無為自然和底層現實的【靈光】,研究「影像精神性」與「電影民主化」,作為拋磚引玉的探索方向。
Thumbnail
本文嘗試填補後現代無神、唯物意識形態五十年「空洞」(vacuité),以班雅明藝術結合無為自然和底層現實的【靈光】,研究「影像精神性」與「電影民主化」,作為拋磚引玉的探索方向。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提出的「文本愉悅」,帕索里尼馬上於六十年代提出嚴正反駁,這位義大利詩人導演,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已開發國家於後工業時代「菁英語言的不斷更新」,他尋求是泥土草根「不可分析的生命力」,是人民「從底層而上的革命」。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提出的「文本愉悅」,帕索里尼馬上於六十年代提出嚴正反駁,這位義大利詩人導演,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已開發國家於後工業時代「菁英語言的不斷更新」,他尋求是泥土草根「不可分析的生命力」,是人民「從底層而上的革命」。
Thumbnail
靈光本指與藝術品的深刻經驗,但在攝影、印刷技術出現以後,大量複製的藝術品失去獨一無二的本真性,靈光逐漸消逝。程代勒,走了很長一段路的漫遊者心手相連,上承石濤在《畫語錄》揭示的「一畫」藝術理論,下接台灣社會的當代藝術實踐,以行雲流水的速度,一揮而就,一個多小時完成這兩幅神品,達到城市山水的崇高境界。
Thumbnail
靈光本指與藝術品的深刻經驗,但在攝影、印刷技術出現以後,大量複製的藝術品失去獨一無二的本真性,靈光逐漸消逝。程代勒,走了很長一段路的漫遊者心手相連,上承石濤在《畫語錄》揭示的「一畫」藝術理論,下接台灣社會的當代藝術實踐,以行雲流水的速度,一揮而就,一個多小時完成這兩幅神品,達到城市山水的崇高境界。
Thumbnail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Thumbnail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Thumbnail
實際在地中美術館看到莫內的畫作時,視覺像是施了被魔法般,在堆疊的色彩丶流動的線條感中感受到情感流動,深深被吸引⋯⋯我看到的一幅圖不只是標題文字所標示的情景,比如陰天丶晴天丶傍晚丶彩霞⋯⋯不只是在這簡單的文字中,所對應的特定畫面,那更像是情感的投射,在顏色與線條中隨之起伏,如同莫內面對自身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實際在地中美術館看到莫內的畫作時,視覺像是施了被魔法般,在堆疊的色彩丶流動的線條感中感受到情感流動,深深被吸引⋯⋯我看到的一幅圖不只是標題文字所標示的情景,比如陰天丶晴天丶傍晚丶彩霞⋯⋯不只是在這簡單的文字中,所對應的特定畫面,那更像是情感的投射,在顏色與線條中隨之起伏,如同莫內面對自身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這是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一週的課堂筆記,關於著名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aura)、古典藝術與機械複製。關於班雅明,網路上與書籍都有很多資料,本章想要將其對於古典藝術遭受機械複製的衝擊,應用於地方(尤其是觀光景點)的探討。
Thumbnail
這是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一週的課堂筆記,關於著名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aura)、古典藝術與機械複製。關於班雅明,網路上與書籍都有很多資料,本章想要將其對於古典藝術遭受機械複製的衝擊,應用於地方(尤其是觀光景點)的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