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左的怒與火】學術“自由”在美國:政治正確中消失的保守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撰寫:蔡苡柔

raw-image


弗洛依德之死引發的BLM示威中,社群媒體上能明顯看到左派製作各種口號、文宣表達對黑人權益的支持,許多校園也有學生響應;於此同時,右派在社群媒體、校園的聲量卻是微弱的。

即使仍有保守派的非營利組織如Prager University,在youtube上以右派視角討論美國種族議題,透過數據呈現不同視角仍舊少有討論。更甚,非裔的保守派代表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公開提到不支持把弗洛伊德英雄化的言論,更使她在籌資網站GoFundMe的籌款網頁被關閉。

該籌資網站在聲明中表示,歐文斯散佈了「反對黑人社區的仇恨、歧視、不寬容以及謊言」,所以停掉歐文斯的咖啡店籌款,當時他的籌資已達20萬美元。

在「政治正確」的聲浪之下,不同的觀點沒有激發有意義的討論,而是直接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我們可以歸咎於網絡世界言論的極化,但是在理應歡迎不同觀點的校園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右派的聲音正在逐漸變小到消失不見。而標榜進步價值、多元包容的左派話語權卻不斷增加,形成一種令人窒息的言論空間。

在校園僅9.2%保守派

曾經西方大學是多元思潮文化的殿堂,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學派的學者在開放的環境下彼此辯論,開放的環境和多元的思潮催生出許多偉大的思想和哲學家、思想家,那時的西方學術殿堂因為包容、多彩而熠熠生輝。但是,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彷彿退回19世紀以前,阿里斯特·希斯(Allister Heath)在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的撰文就指出,許多西方學界迴歸到十九世紀前的同質化,年輕的學生不再接觸到不同的理念思想碰撞,甚至連學術產出毫無新意更與現實脫鈎。

諷刺地是,過去標榜擁抱多元、進步價值、學術自由的校園其實保守派學者的空間正在逐漸壓縮,Allister Heath在文章中引用,2007年美國學者尼爾·格羅斯(Neil Gross)與索隆·西蒙斯(Solon Simmons)完成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Views of American Professors的統計並得出在美國的教授只有9.2%自認是保守派,44%則認為是左派,46%認為是中間派。甚至比1970年代的數據還糟糕。

此外,多項統計都指出,保守派學者不論是聘用和升遷都會面臨歧視,在人文社會科學類科尤其明顯。在左派的多元眼中,卻缺少了對保守派觀點的包容。這樣的情況在校園內更蔓延出校園,透過社群媒體、媒體採訪、投書等方式大同小異的觀點被輸出,只是卻缺少兩方的激盪,這原本應該是講究學術自由的校園最令人讚賞的地方。

而由於單一的意識型態往往無法解決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使得學術論文逐步與社會脫節,甚至可能消滅中間的聲音而讓身為多數的左派在同溫層中越來越左傾,以及右派逐漸走向極右以極端爭取更多關注,畢竟在網絡的世界裏,極端的言論總是更容易被看見。

值得擔心的還有,近年許多左派挾進步價值跟政治正確之名抵制不同聲音進入校園,在思辨討論之前,保守派的學者、又或者是左派當中非主流意見的學者都有可能在上抬前遭遇抵制。

甚至在課堂上討論敏感議題時,都需要敏感議題警吿(trigger warnings)。當教材裏涉及的議題恐會引發學生心理不適或勾起創傷回憶時,要先知會學生讓他們可以前往安全空間(safe spaces)──這些情況在美國學界掀起許多討論和質疑: 當所有爭議都被擱置我們還有什麼好談? 在一個議題討論還沒開始前,就不允許其他的聲音,是否會強化固有的觀點?

2019年特朗普曾簽署行政命令要推廣校園內的言論自由,這原本該是美事一樁。但當簽署儀式旁站的是一排保守派的學生,而特朗普的發言提到,這些安全空間、敏感議題警吿造成思想的統一,禁止這些年輕人發聲。就難免被政治化聯想。而對於校園這樣的情況,在左派的反川情緒之下仍舊無法好好的被檢討。

在左派和右派的思想與政黨支持掛勾前,或許,我們可以回到美國的脈絡,去理解左派和右派,探討為何當今的左派認為自己的價值是更進步的思想,並且逐步形成一種政治正確。

「進步」: 理性思辨為本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甯應斌接受採訪時曾提到,若從西方教科書的定義,進步或者進步價值建立在「理性」上,包含外在世界和自身的理性。外在世界的理性化,如利用科學來改造自然和社會制度,像增加效率和精確控制;人自身的理性化則是擺脫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進而達成人的自主。而自主的人都是平等的,平等關係又由法律地位的平等擴大到政治、性別等領域。於是世界與個人自身的不斷理性化,被稱為「進步」。

甯應斌提到,「進步基本上是西方現代的觀點與產物,是現代製度的自我辯護,亦即西方現代製度的正當性來自於進步。」但這樣的進步必須包括理性思辨的過程以及其西方內部對現代進步的批評。

例如,反核所藴涵的價值並不單純是改造外在世界的理性進步,而是包含理性反思自身後產生的風險意識。同時,理性反思也不是自我的獨白,而是不同主體之間的辯論,整個社會在這些辯論中的集體學習,才構成所謂進步。「這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西方進步觀。」

西方現代與它的進步觀從誕生之初就受到來自傳統主義、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很多批判,「從晚近的學術趨勢來看,中國大陸與其他文明的現代道路和歷史經驗正形成新的非西方中心觀點,對西方現代進步加以修正、改造和揚棄。」

解釋世界兩種理論:「進步」與「保守」

甯應斌指出,西方的「進步」與其對立的「保守」本來只是兩種解釋世界的理論,各有長短,但都有其西方中心的偏見,是一個理性思辨學習的過程。

只是,目前可知的是,在西方原本「進步永無止境」的想像卻被「進步已抵歷史終點」所取代──「歷史終點」的意思就是隻此刻「進步人士」已經預見未來歷史,我們此刻的進步信仰就是真理、就是正確,進步價值不可能幡然改變──這原本是冷戰勝利者的自滿,如今卻變得越來越脆弱,表現為激進憤怒情緒高昂,還會出現「亡國感」 ──例如美國的亡國感是被中國超越的恐懼。

目前全球「民主陣營」內普遍出現的憤怒與喧囂形成了各國內保守派政客對進步價值的攻擊,但是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還無法改變大學學院的進步價值取向,好萊塢向外輸出的意識形態還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他預期這種政治正確爭議還會繼續下去。

進步與進步價值為何忽然抵達終點?甯應斌認為,恐怕意在封閉世界進一步變化的其他可能。

甯應斌提出,「現在所謂的進步與進步價值是否可能在未來反而變成落後與守舊的?這難道不是「進步」的本意嗎──就是一切進步都會變成不進步?」更有甚者,此刻被認為落後與守舊的,在返本開新後卻又變成是未來進步的方向?後者這種週期往復的進步觀不同於西方的線性累進進步觀,有助於我們擺脫仿冒進步者的歷史短視與偏執。

校園裏的政治正確

甯應斌分享1980到1990年代自己對於「政治正確」在美國校園的流行的印象。他提到,當時有些進步學生認為,日常的某些習慣用語或俚語本身有歧視意味,所以倡議用新的名詞取代,一些保守主義者認為這種倡議等於言論檢查,和蘇聯的政治管制言論一樣,因而嘲諷新的用詞是要求「政治正確」,這個名詞由此流行。不過,偶爾也有進步師生用「政治正確」這個詞來自嘲,所以這個詞本身的意含取向就有點不確定,有時可以做為中性描述詞,但也常常是個負面的貶詞。當時更多的是針對用語的檢討。


甯應斌提到,現在新聞裏會聽到保守派批評美國高校政治正確的情況是:保守派老師難被聘任與發表,保守派學生難以進入博士班,直男學生會面臨敵意教育環境,受到女性主義師生的攻擊等等。他認為,社會思潮像女性主義與同性戀課題,如果課程內容包含不同流派的理論交鋒就仍是知識性的。當然如果性別學術的範式定型或創新耗盡,那就有淪為教條化的危機。


甯應斌提到「一言以敝之,追求創新的大學課堂應該不屑政治正確的套路。」他也提醒,「如果大學課堂與論文內容不外乎反父權、反資本、反國家、反權力、反中國…沒有意外或創新,那是學術人的悲哀、學習者的不幸」。

在右派式微的大學學術環境下,多元的思考和思想激盪正在被扼殺。曾經能容許過去最偏激、最駭人聽聞的學說言論,讓它們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偉大思想的大學校園是否在逐步邁向「政治正確」下的均質化中扼殺更多可能? 或許還有賴學界和更多學生提出反省和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維TW的沙龍
5會員
189內容數
《多維TW》月刊是一本深度分析政經評論雜誌 以時政評論、國際新聞資訊搭建溝通橋樑 突破地域主張以『多維觀點』提供『寰球視野』 全方位解讀和剖析中國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際現勢牽動下的全球局勢發展與影響。
多維TW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8/14
撰寫:林仕祥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8月12日結束訪台行,下午搭專機返美,阿札爾這次訪台行被台美雙方定調為「歷史性訪問」,蔡英文當晚在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及「美國進步中心」合辦的視訊會議中,發表錄影演說,就台美關係部分,她強調台灣將繼續與美國合作,建立更具建設性的「台美
Thumbnail
2020/08/14
撰寫:林仕祥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8月12日結束訪台行,下午搭專機返美,阿札爾這次訪台行被台美雙方定調為「歷史性訪問」,蔡英文當晚在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及「美國進步中心」合辦的視訊會議中,發表錄影演說,就台美關係部分,她強調台灣將繼續與美國合作,建立更具建設性的「台美
Thumbnail
2020/08/13
撰寫:廖士鋒 陸生歸台議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民進黨政府全面放行,甚至是台灣教育部都鬆口答應、發出公文後,硬是被陸委會給「追剿」,對馬英九8月13日在臉書貼文,呼籲全台灣大專院校的校院長一齊站出來反對。 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政府已全面開放境外生返台,卻獨漏陸生,使其成為「反中仇陸」政策的犧牲品。
Thumbnail
2020/08/13
撰寫:廖士鋒 陸生歸台議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民進黨政府全面放行,甚至是台灣教育部都鬆口答應、發出公文後,硬是被陸委會給「追剿」,對馬英九8月13日在臉書貼文,呼籲全台灣大專院校的校院長一齊站出來反對。 馬英九批評,民進黨政府已全面開放境外生返台,卻獨漏陸生,使其成為「反中仇陸」政策的犧牲品。
Thumbnail
2020/08/12
撰寫:林仕祥 蔡英文8月11日出席「台灣資安大會開幕典禮」,她強調,面對現階段各種境外勢力的挑戰,以及惡意威脅的層級節節升高,加上網路攻擊越來越細緻化,竊取企業商業機密、影響台灣民主體制,嚴峻的國際情勢,讓台灣必須提高戰略思維,完善資安應對策略。因此,蔡英文揭櫫接下來台灣資安產業的四大目標。
Thumbnail
2020/08/12
撰寫:林仕祥 蔡英文8月11日出席「台灣資安大會開幕典禮」,她強調,面對現階段各種境外勢力的挑戰,以及惡意威脅的層級節節升高,加上網路攻擊越來越細緻化,竊取企業商業機密、影響台灣民主體制,嚴峻的國際情勢,讓台灣必須提高戰略思維,完善資安應對策略。因此,蔡英文揭櫫接下來台灣資安產業的四大目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美國現今的文化革命本質上是一種諾斯底主義,源於啟蒙主義平等與生物學的嚴重不一致。 諾斯底主義的根基在於相信現實是不真實的邪惡幻覺,而左派的平等主義與現實的情況不符合。
Thumbnail
美國現今的文化革命本質上是一種諾斯底主義,源於啟蒙主義平等與生物學的嚴重不一致。 諾斯底主義的根基在於相信現實是不真實的邪惡幻覺,而左派的平等主義與現實的情況不符合。
Thumbnail
進步派的各種要求,比較接近於燃燒他人照亮自己,將自己的權益看作比天地都大,至於別人的權益受損,那都是他擋在進步之路前的錯。 保守主義者很清楚,這種態度不是進步,只是自私自利。 幾乎可以說是美化享樂主義,用以奪權的變種。
Thumbnail
進步派的各種要求,比較接近於燃燒他人照亮自己,將自己的權益看作比天地都大,至於別人的權益受損,那都是他擋在進步之路前的錯。 保守主義者很清楚,這種態度不是進步,只是自私自利。 幾乎可以說是美化享樂主義,用以奪權的變種。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保守主義的看法很簡單,各種自然權利是要去爭取的,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背景,今天你認為受教育權利不可剝奪,怎不去對阿富汗的塔利班說,反在時代廣場上痛罵美國沒有免學費就是剝奪受教權?靠爭取而來的權利,是不能任意類比的,你不能只要某國這個政策的優點,卻不要相對應的缺點。
Thumbnail
繼任者意識形態(successor ideology)是由散文家衛斯理·楊(Wesley Yang)設計的一個術語,用於描述美國左翼政治運動中社會正義,身份政治和反種族主義為中心的新興意識形態,據說它正在取代傳統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即多元化、言論自由、色盲與自由研究的社會價值。
Thumbnail
繼任者意識形態(successor ideology)是由散文家衛斯理·楊(Wesley Yang)設計的一個術語,用於描述美國左翼政治運動中社會正義,身份政治和反種族主義為中心的新興意識形態,據說它正在取代傳統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即多元化、言論自由、色盲與自由研究的社會價值。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Thumbnail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