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意識形態的雜談(5)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上週的光譜我們繼續留著

raw-image

『所以,到底要不要談左派還是右派?』
「咦?我不是一直在提?」
『咦咦咦?』

以上大概是我這些年,跟人談左右派時的狀況,大部分的人想的是,有立即性的分類,可是其實並不能這樣講。但不是第一篇就說能夠分類嗎?所以筆者到底在賣什麼關子?

不是賣關子,而是若一開始,就把意識形態的左右分類貼出來,馬上就變成貼標籤大賽。筆者這些年越來越討厭連四則運算都不會,就說想學微積分的學生,兩者道理一樣。

讀左翼理論推薦紀登斯,新中間路線為戰後社運總反思

一般來說,如果你是大學生,什麼都還沒接觸過,那我強烈建議不要先看偏左派的書,例如大衛.哈維齊澤克的著作,因為你一定看不懂。偏左派的書籍通常名詞太多,你等於要先去查名詞的意思,然後名詞解釋裡可能又有一些需要解釋的名詞,看一本等於要看十本。

而一般學生根本不會這樣讀書,筆者幾乎可以肯定,除非你就是相關科系的學生,本來就該讀,不然一定是「望文生義」。不過台灣社會科學條目的書籍,廣義上來說大多數都是偏自由派,你閱讀討論一般性議題的書籍,十有八九會遇到左派觀點,經濟學類的書比例才較少。

你真的想看,推薦李維史陀或是布迪厄的導讀,偏向人類學研究類的,抓裡頭的故事去看,看不懂的就問人,千萬不要自己Google。筆者大學的年代,只要會查網路可以查到很多有意義的東西,現在的演算法則會推薦你大量的內容農場,或是聲量較大的人。

若覺得不想直接看那麼左邊,那推薦紀登斯的著作。他算是上個世紀大型社運後的總反思,轉向較為務實可行路線的代表,基本上算把半個世紀的左派發展會遇到的問題都整理過(所以才被稱為新中間路線、第三條路線)。

讀右派理論首選羅傑史庫頓,以大原則認識保守主義

要看偏右派的,也不推薦直接從經濟學相關著作開始,就算是熊彼得等還算通俗的寫法,沒數學基礎跟生活經驗,同樣看不懂。那麼海耶克《到奴役之路》等不是經典嗎?不建議,理由很多這邊不詳述。

筆者必須說,右派的書籍有些看來好讀,但其實沒有基礎一樣看不懂,會變成另一種極端。強烈建議,各位想懂右派的思維,就要先理解保守派的想法。

為何筆者會說要去理解保守派?因為保守派並非一個組織性強的學門,也根本沒這玩意,保守主義是一個沒有條目,也沒有被梳理出普遍原則性的東西,但若你不理解保守派的思維,直接去讀右派的標準書目,保證望文生義到亂讀一通。(很容易變成用單一尺標看左右,例如只要支持政府擴張的就是必定絕對是左派。)

raw-image

個人建議,可以從羅傑・史庫頓《保守主義經典閱讀》下手,這本比較通順易讀,範例較多且具有現實感。如果你想更深入一點,那麼就是羅素柯克的著作。

這邊也算是跟各位破梗,網路上大部分偏保守派又言之有物的人,其論點幾乎跳脫不出柯克的範疇,有些人幾乎是照著念。這道理也很簡單,保守主義的基本思維可以說就是「保有過去美好的事物」,若能理解就會抓出,保守派的本質比較偏穩健改革。

只想讀一本的看大辯論,從中觀照左右派的思維差異

如果同學你真的沒空,建議直接看柏克與潘恩的大辯論,可以抓出很多左右派思考差異的起源,兩者的思維差異相當具有代表性。若是不想看理論的,只想看看有故事案例參考的,那筆者建議近年的要挑《國家為什麼會失敗》,20年前的則找有關「全球化」的書籍。

尤其是西元2000年前後,到今天對於全球化的詮釋,左右派有幾乎截然不同的爭論與評價,花點時間瀏覽,你可以抓出左右派到今天的爭議,其本質到底是什麼;甚至也可以了解為何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雙重標準的原因。

筆者沒有在開書單或是賣書抽成,只是提一下而已,很現實的就是,要抓到左右派的整個思考脈絡,這些都還是基礎,要清晰各方的論述,大概還要疊好幾倍的量。

但至少,若您可以走到這步,就可以理解常見的左右派分類,為何著重在:

  • 大政府-小政府;
  • 秩序-自由;
  • 公平-效率;
  • 集體-個人。

或者針對特定的原則,像是:

  • 支持或反對自由市場;
  • 支持或反對民族主義;
  • 以及更廣泛為人所知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

意識形態傾向,決定你如何理解並弭平分配不公

舉其中一兩個為例子,像是公平與效率,左派傾向公平優先,右派認為效率為先,請注意「先」,不是要公平不要效率、有效率就放棄公平,沒有這回事。左右派雙方都認為自己很在乎公平與效率,只是判斷的先後順序有點差。

以前幾篇的營養午餐為例子,假如現在有兩個縣市,富有市跟貧窮縣,兩者營養午餐攤開來看,富有市一餐吃100、貧窮縣一餐50,那麼左派會先認為這不公平(結果不公),右派則先看到為何差50元,是否稅收跟分配款造成的(過程不公)。

進一步說,若國家都分配了50元,只是富有市自掏腰包出了50元補到100元,那麼還是遵循左派認為不公平,右派先看效率?

不,兩者都會覺得這不公平。

真正的差別是怎樣去弭平,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不公平。(也就是真正的左右派會去討論怎麼解決,採取的手段跟方向,而不是光咆哮不公,這種人通稱政治佬仔

raw-image

如果國家預算基於某種公式計算獲得的比例,所以富市怎樣都會有較多經費,窮縣就是沒有。那麼左派會傾向調整公式,將預算平攤到更合理的比例。

右派則更可能認為先解決貧窮縣的收入太低。畢竟若富市的預算可以提供國家整體更高的經濟發展,那麼降低富市的預算去給窮縣,整體產值反而下降,形同殺雞取卵,手段會通常會認為應降低窮縣的工商稅,或是舉債處理。

也就是,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這也就是常見的一種分類法,所謂的左派傾向看結果,右派看過程。實際上的思維邏輯,比較像是左派認為現在的結果不公,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右派則覺得破壞過程的公平不僅會影響當下的發展效能,其結果會造成更大的不公。

簡單說就是,大家數學設定的計算條件不大一樣。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進入下一段,也就是了解一下,當代的左右派,其最大的差異在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7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所謂哲學普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想要嚴守學科分界,另一派根本不打算這麼做。 前者我姑且稱為本格派,後者就叫雜學派吧。
Thumbnail
所謂哲學普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想要嚴守學科分界,另一派根本不打算這麼做。 前者我姑且稱為本格派,後者就叫雜學派吧。
Thumbnail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Thumbnail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經濟上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到現在的自由市場,政府要給予最小干預,是屬於右派的想法;左派則是傾向反對市場太過自由,主張要有限制以避免傷害到個人。 這感覺就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完全相反,究竟怎麼回事?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Thumbnail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Thumbnail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Thumbnail
分歧點這個講法,感覺好像是多恐怖還是命運的抉擇,其實沒那麼誇張啦,只是個人認為這種講法比較可以連貫。在講分歧點前,要先提一下過去,這些年筆者看過不少在講「未來」的,往往都是邏輯合理,但是……因為對「過去」解釋得不夠清楚,陷入一種「大局觀很正確」,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的說法。
Thumbnail
分歧點這個講法,感覺好像是多恐怖還是命運的抉擇,其實沒那麼誇張啦,只是個人認為這種講法比較可以連貫。在講分歧點前,要先提一下過去,這些年筆者看過不少在講「未來」的,往往都是邏輯合理,但是……因為對「過去」解釋得不夠清楚,陷入一種「大局觀很正確」,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的說法。
Thumbnail
意識形態(英語:ideology,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
Thumbnail
意識形態(英語:ideology,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
Thumbnail
生存在於一個宣稱民主終結,由民粹主導輿論戰火,中國崛起,歐盟體系日漸崩解的紛雜時代,我們的世界被形述地動蕩不安,更別提讓人類無所遁逃的疫情虎視眈眈著。然而,正因位處於紛亂,我們不應被恐懼主導,保持思考,認識世界局勢是我們可以做的。
Thumbnail
生存在於一個宣稱民主終結,由民粹主導輿論戰火,中國崛起,歐盟體系日漸崩解的紛雜時代,我們的世界被形述地動蕩不安,更別提讓人類無所遁逃的疫情虎視眈眈著。然而,正因位處於紛亂,我們不應被恐懼主導,保持思考,認識世界局勢是我們可以做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