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上週的光譜我們繼續留著
『所以,到底要不要談左派還是右派?』
「咦?我不是一直在提?」
『咦咦咦?』
以上大概是我這些年,跟人談左右派時的狀況,大部分的人想的是,有立即性的分類,可是其實並不能這樣講。但不是第一篇就說能夠分類嗎?所以筆者到底在賣什麼關子?
不是賣關子,而是若一開始,就把意識形態的左右分類貼出來,馬上就變成貼標籤大賽。筆者這些年越來越討厭連四則運算都不會,就說想學微積分的學生,兩者道理一樣。
讀左翼理論推薦紀登斯,新中間路線為戰後社運總反思
一般來說,如果你是大學生,什麼都還沒接觸過,那我強烈建議不要先看偏左派的書,例如
大衛.哈維、
齊澤克的著作,因為你一定看不懂。偏左派的書籍通常名詞太多,你等於要先去查名詞的意思,然後名詞解釋裡可能又有一些需要解釋的名詞,看一本等於要看十本。
而一般學生根本不會這樣讀書,筆者幾乎可以肯定,除非你就是相關科系的學生,本來就該讀,不然一定是「望文生義」。不過台灣社會科學條目的書籍,廣義上來說大多數都是偏自由派,你閱讀討論一般性議題的書籍,十有八九會遇到左派觀點,經濟學類的書比例才較少。
你真的想看,推薦
李維史陀或是
布迪厄的導讀,偏向人類學研究類的,抓裡頭的故事去看,看不懂的就問人,千萬不要自己Google。筆者大學的年代,只要會查網路可以查到很多有意義的東西,現在的演算法則會推薦你大量的內容農場,或是聲量較大的人。
若覺得不想直接看那麼左邊,那推薦
紀登斯的著作。他算是上個世紀大型社運後的總反思,轉向較為務實可行路線的代表,基本上算把半個世紀的左派發展會遇到的問題都整理過(所以才被稱為
新中間路線、第三條路線)。
讀右派理論首選羅傑史庫頓,以大原則認識保守主義
要看偏右派的,也不推薦直接從經濟學相關著作開始,就算是
熊彼得等還算通俗的寫法,沒數學基礎跟生活經驗,同樣看不懂。那麼
海耶克的
《到奴役之路》等不是經典嗎?不建議,理由很多這邊不詳述。
筆者必須說,右派的書籍有些看來好讀,但其實沒有基礎一樣看不懂,會變成另一種極端。強烈建議,各位想懂右派的思維,就要先理解保守派的想法。
為何筆者會說要去理解保守派?因為保守派並非一個組織性強的學門,也根本沒這玩意,保守主義是一個沒有條目,也沒有被梳理出普遍原則性的東西,但若你不理解保守派的思維,直接去讀右派的標準書目,保證望文生義到亂讀一通。(很容易變成用單一尺標看左右,例如只要支持政府擴張的就是必定絕對是左派。)
這邊也算是跟各位破梗,網路上大部分偏保守派又言之有物的人,其論點幾乎跳脫不出柯克的範疇,有些人幾乎是照著念。這道理也很簡單,保守主義的基本思維可以說就是「保有過去美好的事物」,若能理解就會抓出,保守派的本質比較偏穩健改革。
只想讀一本的看大辯論,從中觀照左右派的思維差異
如果同學你真的沒空,建議直接看
柏克與潘恩的大辯論,可以抓出很多左右派思考差異的起源,兩者的思維差異相當具有代表性。若是不想看理論的,只想看看有故事案例參考的,那筆者建議近年的要挑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20年前的則找有關「全球化」的書籍。
尤其是西元2000年前後,到今天對於全球化的詮釋,左右派有幾乎截然不同的爭論與評價,花點時間瀏覽,你可以抓出左右派到今天的爭議,其本質到底是什麼;甚至也可以了解為何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雙重標準的原因。
筆者沒有在開書單或是賣書抽成,只是提一下而已,很現實的就是,要抓到左右派的整個思考脈絡,這些都還是基礎,要清晰各方的論述,大概還要疊好幾倍的量。
但至少,若您可以走到這步,就可以理解常見的左右派分類,為何著重在:
- 大政府-小政府;
- 秩序-自由;
- 公平-效率;
- 集體-個人。
或者針對特定的原則,像是:
- 支持或反對自由市場;
- 支持或反對民族主義;
- 以及更廣泛為人所知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
意識形態傾向,決定你如何理解並弭平分配不公
舉其中一兩個為例子,像是公平與效率,左派傾向公平優先,右派認為效率為先,請注意「先」,不是要公平不要效率、有效率就放棄公平,沒有這回事。左右派雙方都認為自己很在乎公平與效率,只是判斷的先後順序有點差。
以前幾篇的營養午餐為例子,假如現在有兩個縣市,富有市跟貧窮縣,兩者營養午餐攤開來看,富有市一餐吃100、貧窮縣一餐50,那麼左派會先認為這不公平(結果不公),右派則先看到為何差50元,是否稅收跟分配款造成的(過程不公)。
進一步說,若國家都分配了50元,只是富有市自掏腰包出了50元補到100元,那麼還是遵循左派認為不公平,右派先看效率?
真正的差別是怎樣去弭平,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不公平。(也就是真正的左右派會去討論怎麼解決,採取的手段跟方向,而不是光咆哮不公,這種人通稱政治
佬仔)
如果國家預算基於某種公式計算獲得的比例,所以富市怎樣都會有較多經費,窮縣就是沒有。那麼左派會傾向調整公式,將預算平攤到更合理的比例。
右派則更可能認為先解決貧窮縣的收入太低。畢竟若富市的預算可以提供國家整體更高的經濟發展,那麼降低富市的預算去給窮縣,整體產值反而下降,形同殺雞取卵,手段會通常會認為應降低窮縣的工商稅,或是舉債處理。
也就是,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這也就是常見的一種分類法,所謂的左派傾向看結果,右派看過程。實際上的思維邏輯,比較像是左派認為現在的結果不公,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右派則覺得破壞過程的公平不僅會影響當下的發展效能,其結果會造成更大的不公。
簡單說就是,大家數學設定的計算條件不大一樣。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進入下一段,也就是了解一下,當代的左右派,其最大的差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