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援引再現與意義挪用-淺介何子彥的〈無名與名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2019年台灣亞洲雙年展雙策展之一的何子彥(Ho Tzu Nyen ,1976-)的單幕正反雙投影裝置〈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乃將其〈無名〉(The Nameless,2015)和〈名字〉(The Name,2015)兩件錄像作一結合發展出的錄像裝置。源自其長期發展由A到Z的許多東南亞關鍵字影像,透過關鍵字組搜集網路上影像素材,「演算」展開歧異詮釋東南亞字條的影像計畫《東南亞關鍵詞典》(The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utheast Asia)。爾後,藝術家又從這些網路上關鍵字演算搜集來的影像,發展出他那關於字條自身的詮釋,例如:T與W,即是虎(Tiger)與虎人(Weretiger),藝術家再從中發展許多獨立的錄像裝置。如〈兩隻或三隻老虎〉(2 or 3Tigers,2015)、〈一隻或幾隻老虎〉(One or Several Tigers,2017)等作品,探究回應馬來亞虎、山下奉文(1888-1946,奇襲佔領新加坡,後稱其馬來亞之虎),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等相關新加坡殖民史的議題。〈無名與名字〉即是同樣從《東南亞關鍵詞典》中的G與L發展出的一件錄像裝置。

〈名字〉關於一美帝虛構的共黨研究專門作家Gene Z.Hanrahan。G,即藝術家對他(們)的考究,他(們)撰寫的《馬來亞的共產主義鬥爭》(The Communist Struggle in Malaya,1954)內含作為學者無法觸及的軍事機密,因此藝術家質疑此乃美國在冷戰時期為出版反共書目所虛構出來的學者、人物。於是藝術家剪接許多好萊塢電影裡頭有關「作家敲鍵寫稿」的畫面,輔上他(們)的著作書目錄與光柵片劇照當作「證據」,形構美國版本(官方/好萊塢/反共意識型態)的Gene Z.Hanrahan。L,相對美國虛構的幽靈寫手,〈無名〉關於多重歷史幽靈組成的越籍馬共賴特(Lai Teck,1901-1947)。同樣援引電影畫面剪接而成,從梁朝偉(1962-)的多重身份下手,剪輯歷來電影片段形塑賴特簡史。「他」非常神秘,由眾多假名疊合其真身,先後作為法、英、日等國間諜,潛入馬國共黨期間甚至爬上權力頂點-總書記,致使許多馬共因其洩密慘遭被捕,甚至處決。長遠看,其在位導致馬共積弱不振。於是〈花樣年華〉(2000)、〈2046〉(2004)裡的色情/武俠/科幻作家,〈色戒〉(2007)裡的情報頭子/偽滿魁儡等角色,這些歷史時序巧妙共時在當下組成賴特的生命史。

於是,我們觀者在現場看著真實出版(美方出資出版)的反共書目,同時接著往來左右看著影像反覆變動的光柵片劇照,光柵片的兩面影像重疊感配合現場的單幕正反投影的錄像(G與L),觀者產生關於真偽身分、國族意識、國家機器與商業資本之間的關係思考。「借助想像力的虛構可以超越史料的記載,以這種方式它能令死去的事實復活……,同時事實和虛構也可能混合組成一個單獨章節的描述對象。」[i]可見歷史對象的真身隨局勢而變,關鍵在對隱於這些幻影人物背後的權力交織有所意識。電影作為歷史影像資料庫,在此補充說明與完整了何子彥的《東南亞關鍵詞典》,關於西方資本、殖民歷史,與電影影像的政治性。


〈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光柵片劇照局部,圖片來源:個人拍攝

〈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光柵片劇照局部,圖片來源:個人拍攝

[i]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記憶中的歷史》(Geschichte im Gedächtni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17,頁12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鬼針織造的沙龍
7會員
9內容數
鬼針織造的 Premium
鬼針織造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9/29
      「在舊城火車站集合。……搭上在那裡等待,印有海軍軍徽的卡車進入六燃。」關於二戰日治的歷史和戰後國府的接收,及曾經的「住戶」。
Thumbnail
2020/09/29
      「在舊城火車站集合。……搭上在那裡等待,印有海軍軍徽的卡車進入六燃。」關於二戰日治的歷史和戰後國府的接收,及曾經的「住戶」。
Thumbnail
2020/07/20
        頭燈照路,我們搭著遊覽車進入晦暗的北海岸山區-金寶山墓園,跟電影〈影子喜劇〉(1996,台灣,待剪輯)裡的幽魂一起參與藝術家George Clark的影像研究計畫〈雙影〉(Double Ghosts)的首映(同時也是2018台灣雙年展的延伸活動)。
Thumbnail
2020/07/20
        頭燈照路,我們搭著遊覽車進入晦暗的北海岸山區-金寶山墓園,跟電影〈影子喜劇〉(1996,台灣,待剪輯)裡的幽魂一起參與藝術家George Clark的影像研究計畫〈雙影〉(Double Ghosts)的首映(同時也是2018台灣雙年展的延伸活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五年前,我們在最困苦無助的時候,被國家拋棄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柏楊的同名戰爭小說,講述了泰北孤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的命運。李彌將軍的第八軍原駐守在雲南,但在中共軍隊的追擊下,最終逃至緬甸。在緬甸,他們建立了中國的軍事指揮部,並屢次抵禦緬甸軍隊的攻擊。
Thumbnail
「五年前,我們在最困苦無助的時候,被國家拋棄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柏楊的同名戰爭小說,講述了泰北孤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的命運。李彌將軍的第八軍原駐守在雲南,但在中共軍隊的追擊下,最終逃至緬甸。在緬甸,他們建立了中國的軍事指揮部,並屢次抵禦緬甸軍隊的攻擊。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Thumbnail
就在《奧本海默》(Oppenheimer) 被聊爛後,我前陣子才第一次看諾蘭導演的前一部作品《天能》(Tenet);這就是異教人的行事作風,如此念舊,念舊到 1000 年前的北歐去。本次也不例外,就算是《天能》,還是能拉回異教人的主Key 喲!
Thumbnail
就在《奧本海默》(Oppenheimer) 被聊爛後,我前陣子才第一次看諾蘭導演的前一部作品《天能》(Tenet);這就是異教人的行事作風,如此念舊,念舊到 1000 年前的北歐去。本次也不例外,就算是《天能》,還是能拉回異教人的主Key 喲!
Thumbnail
描述未知恐怖現象,並非只是製造恐怖氣氛。《不!》更以當代媒體的集體現象去反映未知的恐懼,並以科幻外星物體形式的不可見結界,以失去電力與訊號的當代症狀,去暗示著當代社會電子影像設備氾濫的年代,卻也無力補抓(攝影的另一種含義)未知物體的身影。
Thumbnail
描述未知恐怖現象,並非只是製造恐怖氣氛。《不!》更以當代媒體的集體現象去反映未知的恐懼,並以科幻外星物體形式的不可見結界,以失去電力與訊號的當代症狀,去暗示著當代社會電子影像設備氾濫的年代,卻也無力補抓(攝影的另一種含義)未知物體的身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