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援引再現與意義挪用-淺介何子彥的〈無名與名字〉

2020/06/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2019年台灣亞洲雙年展雙策展之一的何子彥(Ho Tzu Nyen ,1976-)的單幕正反雙投影裝置〈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乃將其〈無名〉(The Nameless,2015)和〈名字〉(The Name,2015)兩件錄像作一結合發展出的錄像裝置。源自其長期發展由A到Z的許多東南亞關鍵字影像,透過關鍵字組搜集網路上影像素材,「演算」展開歧異詮釋東南亞字條的影像計畫《東南亞關鍵詞典》(The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utheast Asia)。爾後,藝術家又從這些網路上關鍵字演算搜集來的影像,發展出他那關於字條自身的詮釋,例如:T與W,即是虎(Tiger)與虎人(Weretiger),藝術家再從中發展許多獨立的錄像裝置。如〈兩隻或三隻老虎〉(2 or 3Tigers,2015)、〈一隻或幾隻老虎〉(One or Several Tigers,2017)等作品,探究回應馬來亞虎、山下奉文(1888-1946,奇襲佔領新加坡,後稱其馬來亞之虎),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等相關新加坡殖民史的議題。〈無名與名字〉即是同樣從《東南亞關鍵詞典》中的G與L發展出的一件錄像裝置。
〈名字〉關於一美帝虛構的共黨研究專門作家Gene Z.Hanrahan。G,即藝術家對他(們)的考究,他(們)撰寫的《馬來亞的共產主義鬥爭》(The Communist Struggle in Malaya,1954)內含作為學者無法觸及的軍事機密,因此藝術家質疑此乃美國在冷戰時期為出版反共書目所虛構出來的學者、人物。於是藝術家剪接許多好萊塢電影裡頭有關「作家敲鍵寫稿」的畫面,輔上他(們)的著作書目錄與光柵片劇照當作「證據」,形構美國版本(官方/好萊塢/反共意識型態)的Gene Z.Hanrahan。L,相對美國虛構的幽靈寫手,〈無名〉關於多重歷史幽靈組成的越籍馬共賴特(Lai Teck,1901-1947)。同樣援引電影畫面剪接而成,從梁朝偉(1962-)的多重身份下手,剪輯歷來電影片段形塑賴特簡史。「他」非常神秘,由眾多假名疊合其真身,先後作為法、英、日等國間諜,潛入馬國共黨期間甚至爬上權力頂點-總書記,致使許多馬共因其洩密慘遭被捕,甚至處決。長遠看,其在位導致馬共積弱不振。於是〈花樣年華〉(2000)、〈2046〉(2004)裡的色情/武俠/科幻作家,〈色戒〉(2007)裡的情報頭子/偽滿魁儡等角色,這些歷史時序巧妙共時在當下組成賴特的生命史。
於是,我們觀者在現場看著真實出版(美方出資出版)的反共書目,同時接著往來左右看著影像反覆變動的光柵片劇照,光柵片的兩面影像重疊感配合現場的單幕正反投影的錄像(G與L),觀者產生關於真偽身分、國族意識、國家機器與商業資本之間的關係思考。「借助想像力的虛構可以超越史料的記載,以這種方式它能令死去的事實復活……,同時事實和虛構也可能混合組成一個單獨章節的描述對象。」[i]可見歷史對象的真身隨局勢而變,關鍵在對隱於這些幻影人物背後的權力交織有所意識。電影作為歷史影像資料庫,在此補充說明與完整了何子彥的《東南亞關鍵詞典》,關於西方資本、殖民歷史,與電影影像的政治性。
〈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光柵片劇照局部,圖片來源:個人拍攝
〈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錄像片段擷取,圖片來源:
https://www.sindie.sg/2017/09/stop10-sep-2017-name-nameless-by-ho-tzu.html
〈無名與名字〉(The Nameless and the Name,2015-2018),錄像片段擷取,圖片來源:
https://www.sindie.sg/2017/09/stop10-sep-2017-name-nameless-by-ho-tzu.html

[i]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記憶中的歷史》(Geschichte im Gedächtni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17,頁129。

鬼針織造
鬼針織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