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化 VS. 去標籤化

2020/06/1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踏入社會之後的前幾年,我覺得我被媽媽跟姐姐標籤化最明顯的就是「所賺的錢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去,都沒存錢」。其實,我也很無奈也覺得很煩,因為本來剛出社會所賺的錢就有限,而我知道我亂花在買小東西上是有的,但其實真的沒亂花在其他東西上,每個月其實就是個月光族的狀態,其實他們說的也不全然是錯的,因為我確實沒存錢。但,為何他們要管我的錢花到哪裡去? 我覺得我已出社會自己賺錢了,我有花我自己所賺的錢的自由!
這個議題大概每隔幾個月,就會被拿出來說一次,尤其是領完年終後,就會收到「提醒」,要我好好地將年終獎金存起來。有一天,又被念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了,我決定分析我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給我媽媽聽,裡面包含著每個月給的孝親費、出差時幫我媽媽及伯母買了包包、國外旅遊、還有其他必要的開支等等。算了一下,剛剛好每個月就這樣沒辦法存到錢。我跟我媽說,我出差時都沒幫我自己買包包,而國外旅遊是支持我渡過工作壓力的一種期待及希望。剛好我父母都是喜歡旅遊並鼓勵我們出國遊歷的人,從此以後,我就再也沒被唸過錢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去這件事,而沒存錢似乎也不算是個議題了。我想,我成功地去除了我被我家人的標籤化,其實來自於他們能理解為何我沒辦法存錢,而我的錢其實也沒亂花,只不過是所賺的錢不夠多而已。
所以理解別人背後的原因、聽聽別人的說法,有助於我們不會因為表象而用自己的看法去標籤化別人。理解後,或許跟自己本來想的不一樣,然後本來想替別人貼上的標籤就不見了。我很喜歡看韓劇的古裝劇,每每陛下說出:「你說說看」或「你說來我聽聽看」這幾個字,我都覺得願意聽別人說的人,具有想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及原因的態度,理解後所作出的決策,是個掌握全貌後的決策,一定不會是個很爛的決策。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YUN
YUN
喜歡從日常生活中透過觀察自己、閱讀書籍、觀看戲劇、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去省思人生,並療癒自己,希望自己能了解自己並活出平衡快樂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