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於吉他很有愛,找了相關電影,看了這部《The guitar搖滾吉他夢》,覺得電影的走向和總結是符合現實生活的。
劇情開始於女主角被診斷出患有喉癌,且只剩下一到兩個月的日子,接著做出一連串[脫軌]的行為。
個人很喜歡這一連串的脫軌行為,電影畫面用女主角看診後走在人群中,那種隨波逐流,到公司後突然被通知開除了,只給了她一個月的資遣費,本來想告訴男朋友,還來不及講究被男朋友搶話說分哀一陣子,接著切換到她回到家後想自殺,卻在刀面掉落時看到房屋出租,後來她短租了這間房屋,開始過著瘋買、瘋吃、瘋談感情的日子,當中買了昂貴的家具以及從小到大夢想的紅色吉他。
但這不就是我們一般人的樣貌嗎?
當我們被說生命結束的日子近在咫尺時,我想很多人會有類似的行為--不顧一切的過上自己想過但沒做過的日子,包含著內心深處的夢想以及在世俗中被禁止的行為。
當她想再濫用信用卡訂外送時,發現她的卡全部不能用了,她才發現她活過了被宣告的時間,回到醫院再做檢查時,醫生告訴她她的癌症消失了,不是之前誤診,而是腫瘤在這兩個月內消失了。
一個醫生問她說這段時間她做了什麼改變,女主角回應說她改變了所有事。
但另一個醫生告訴她,這只能說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
這部電影很有趣,故事又拉著我們回到現實面,女主角既然沒了癌症,她的短租房、卡費,都成了現狀的問題,於是她把買的東西賣到二手店,以不成比例的價格,房租以押金抵扣......
電影最後讓女主角流落街頭,但她沒賣掉她的吉他,她不知道該怎麼繼續生活,看著有人背著吉他走著,她也跟著,下一刻她看到的是街頭賣藝,於是她也有樣學樣的開始了。一樣的賣藝者送給她一組擴音器,當她把擴音器插上吉他時,正巧一個樂團經過,他們帶著女主角一起去樂團的演唱會,一起在台上彈著吉他。
電影它自己這麼說著:這就是樂觀帶給我們的,儘管生活在病態的日子。它給我們的,只是另一個時間附加禱告的紀念品,在藝術和夢想中也許你繼續放縱,在生活中也許你還得繼續收支平衡和低調。
我一開始沒看到女主角的樂觀,只看到了她的瘋狂,但我後來才理解她是樂觀的,在最後的日子過上想體驗的生活,然後死去。很多人最後都是不斷地渴求延長生命,殘缺也好、病弱也罷,苦苦支撐著,離不開既有的生活,無法做出改變。
女主角也許之後還是得要面臨生活的種種麻煩,但她抱著夢想不放了,這部電影讓我了解什麼是生活中黎明前的黑暗,黑暗來臨時見不到光,但慢慢退去時,也許仍有黑暗的存在,但光在前方。
最後提一下,電影的鋪陳有點慢,甚至難以看到突然爆發的亮點,若想看到戲劇性的大轉折大概只有複診以後畫面,但總體而言,就講生命道理來看,還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另外,我喜歡女主角複診時醫生看待腫瘤消失的話,一個醫生認為是奇蹟,另一個醫生認為是機率,呈現了感性與理性的對比,但其實是看待的是同一件事,生活中或許不盡如意,但看待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找到一些樂趣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