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至大、從個人到國家讓你了解《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闕又上老師是台灣知名的財經作家,不少有涉獵投資理財領域的讀者們,都幾乎有聽過他的名字,甚至閱讀過他的書。而且他在雜誌《Money錢》裡面有專欄,我每次看這本雜誌也都會特地好好看過他的文章。

他最新的這本書《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後面簡稱《退休金》)是他的第4本書,在此之前他的前三本書我都有看過,都是很平易近人,讓投資新人也能好好吸收的好書。(還沒看過的讀者們快快去補一下~

當初在這本《退休金》出版時,很多我也有追蹤的財經部落客,像是安納金就有大力推薦,甚至在推薦文內提到大道至簡: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所以身為闕又上老師的忠實讀者,當然也將這本厚達400頁的經典大作納入閱讀書單中,並在拿到手時興奮的翻開,以極快的速度消化掉這本精華。

整本書的核心宗旨「為什麼你的退休金是別人的一半」,從兩個原因解析:

  1. 自己理財觀念的不足與疏忽。
  2. 投資退休金短缺來自於我們國家的制度。

因此作者從個人的投資觀念開始闡述,接著國家理財的缺陷及迷思,從小至大、從我們個人到國家,是一本很值得所有投資人細細品嘗的一本書。

raw-image

一、個人的投資觀念迷思與致富之道

這邊我們簡單節錄書內我印象深刻的迷思及應該如何投資致富。

個人投資的迷思

公債多數時間比股票安全,但是時間一拉長,如果是為了累積退休基金的用途,那可能就不見得安全了。

停損可以減少一次大潰敗的機會,保持實力,但是未必能增加你的績效,是否使用停損,取決於選擇的投資工具和投資哲學。

致富用不著在每一個完美的時間點進出和華麗轉身,使用有市場代表性的指數型基金,在合理的時間內,參與比選擇時機重要,否則股市再行,你不參與也不行。

正確投資的致富之道

第一桶金(300萬)的重要:這邊作者認知的第一桶金不同於我們傳統的認知是100萬元,我認為是因為他以美國的立場,不論是物價或是其他費用都較於我國高,因此就以300萬做為較為適當的金額。存到第一桶金後,只要穩健的使用ETF和資產配置,以每年7%的投資報酬,只要10年左右就會誕生的二桶金。當然如果這段時間還能再投入額外儲蓄,第二桶金就會加速到來,有了第二桶金後,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何時買房:想買房隨時都可以買,只要具備三個條件:準備好頭期款、不動用到第一桶金這點(這點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很難堅持住,尤其在我國要存到300萬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買房還要另外再存一筆頭期款,那壓力對大多數人而言肯定很重,不過這點必須要遵守的原因是讓你的第一桶金可以繼續產生複利效果,長時間下來可以獲得可觀的獲利。因此若你無法不動用到第一桶金,那就最好先打消買房的念頭,畢竟除了買房,你未來的退休金也要顧)、同時考慮合理的價位。

阿甘投資法與適當的危機入市:作者很推薦投資ETF,尤其美股的S&P500就是追求美國市場的代表,當中提到每跌10%就加碼,並在跌到38%的甜蜜點時,進行資產配置(股債比例的移動)。更詳細的內容請翻閱這本書,這邊就是簡單提一下。

二、國家理財的迷思及退休制度的缺陷

這邊是我看這麼多投資理財相關的財經書(連續幾年每年都至少看40~50本有),第一次看到有一本理財書談到我國退休基金運作的方式及深入探討其缺陷的,可能是大多數投資人會去看投資書都是為了個人理財,至於國家投資如何、該怎麼改進都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可以去干涉的,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也促使我國退休金制度永無改進的一天,而真正需要國家退休金的人,絕對比能夠靠自己致富、存退休金的富人來的多至少1萬倍不止。當然這也凸顯了這本書的格局不同於其他投資理財書。

台灣人應該都知道勞退基金的獲利率非常差,甚至在2017年新聞說大賺1,240億元,收益率3.76%的時候,其實績效甚至比全球公債還差。作者認為這個勞動基金管理績效的問題,並非投資專業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美國與我國投資思維的不同

列舉當年台灣政府持有多數台積電的股份,卻在現在不知不覺將台積電股份都送給了外資,讓台積電淪為為外國人打工、貢獻股利的一家台灣之光,我國除了台積電的名聲及提供不少就業率外,其他損失很大啊。有台積電每年的股利,我想對許多勞工而言,可以補足不少勞退基金的缺口。

其實這樣的例子也並非只有我們國家有,日本與韓國也都有類似的經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經濟重創,美國的資金就選擇不買韓國的房地產,而是買下韓國的企業(跟台灣的台積電一模一樣啊!)。但是1990年代日本國力達到巔峰時,他們的思維是投資美國的房地產,事後卻在紐約的洛克斐勒中心這筆交易中慘賠。這就是美國與我們亞洲國家投資思維不同的地方。

如何改善現有的國家退休基金的效率

經調查,台灣國人閒置在銀行的存款高達20兆,這麼大筆的資金要將台積電從外資手上買回來完全是綽綽有餘的事情,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民並不會這樣想。

若想要改變台灣的困境,作者認為可以仿效美國的稅法和退休金管理的連結,打造一個資金的水庫,並同時建立暢通的疏洪道,不只調節資金,同時把資金引往到可以有生產力,或創造生產力的地方,並且將不理性的資金控管在一個安全的水庫內。

其實書內可以感覺到作者認為投資股市(因為股票是長期能擊敗通貨膨脹的投資工具)是最好的,但是可惜的台灣人的傳統思維還是「有土斯有才」,大多數有錢的民眾還是喜歡炒房炒地皮,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人民的退休金開放自選方案,也是一個能提升勞退基金績效的選擇,這個選擇我在近幾年時常看到有人提出來談論,但最終都因為政治因素很難成功。政府擔心人民賠錢,導致始終無法下定決心,這是很可惜的。

書內花了很多的篇幅探討國家退休金制度的缺陷及比較與成功經營退休金的美國的差異,同我上面所說,或許你會覺得與自己的投資理財無關,可是卻可以從中找到不少觀念值得學習,並引以改進自己的投資理財系統之中,像是美國選擇投資各國頂尖企業,而非如日本國力鼎盛時投資美國土地,這兩者投資思維是不同且足以讓我們借鏡的。


最後,或許是因為我國國人經歷過不少股災,最近一次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讓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還有2015年的跌幅也不小,再加上華人傳統思維的影響,導致投資的觀念始終不夠興盛,甚至有不少人從小的教育就是投資風險太大,錢放定存就好。

殊不知定存的利率遠低於通膨的3%,將錢放在定存也等於是直接放棄自己金錢翻倍的機會,直接投降,讓銀行拿著你的錢去投資賺錢,而自己的錢卻是越來越薄。

我想很多投資者看到這樣的狀況都會感到惋惜,又或者是竊笑世上傻人多(?),當然闕又上老師是屬於深感惋惜那一邊的,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挫敗感,恨不得所有國人都能理解理財教育的重要性。

這點我也深感認同,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理財教育,有錢人會因為欠缺理財教育變沒錢,沒錢人則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越來越沒錢。所以理財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從個人影響到國家,這才是理財教育最大的效益。

雖然2020年的最近(寫這篇時正值4月2日)股市動盪不安,3月美股甚至引發多次熔斷,我還是認為錢不能只存銀行,而是應該做更為有效率的投資行動。


✨喜歡我的文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悅陽財經閱讀筆記
167會員
177內容數
熱愛閱讀,現創作內容為:讀後心得、投資理財、課程心得及原創長篇小說。
2024/12/15
這本書雖是在探討日本因為高齡化,導致各產業缺少勞動力的議題,但也是在向台灣預先示警,因為日本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和台灣並沒有差別,甚至未來我們也會遇到一樣的難題,面對大缺工的時代來臨,我國又能如何透過日本作為參考,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Thumbnail
2024/12/15
這本書雖是在探討日本因為高齡化,導致各產業缺少勞動力的議題,但也是在向台灣預先示警,因為日本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和台灣並沒有差別,甚至未來我們也會遇到一樣的難題,面對大缺工的時代來臨,我國又能如何透過日本作為參考,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Thumbnail
2024/11/24
「值得堅持不懈的困難事情絕對很多,而韌性與毅力都能讓你撐下去。只因為艱難就放棄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堅守不值得的艱難事情一樣不能讓你成功。」 剛好我前陣子對人生有許多迷惘,所以當閱讀到這本書時就格外有體悟。 「關鍵是辨識出何時要堅持,何時要走人。」 這句話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我們從小
Thumbnail
2024/11/24
「值得堅持不懈的困難事情絕對很多,而韌性與毅力都能讓你撐下去。只因為艱難就放棄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堅守不值得的艱難事情一樣不能讓你成功。」 剛好我前陣子對人生有許多迷惘,所以當閱讀到這本書時就格外有體悟。 「關鍵是辨識出何時要堅持,何時要走人。」 這句話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我們從小
Thumbnail
2024/10/31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比較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閱讀,但其實書中對於如何選擇還有投入空間的消費市場、推出熱賣的商品,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商業觀點。 且這些觀點不只適合有創業夢、準備創業的讀者,我自己覺得也能運用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以及創作的主題上,是一個不想創業、沒有創業夢也能藉此得到啟發的一本書。
Thumbnail
2024/10/31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比較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閱讀,但其實書中對於如何選擇還有投入空間的消費市場、推出熱賣的商品,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商業觀點。 且這些觀點不只適合有創業夢、準備創業的讀者,我自己覺得也能運用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以及創作的主題上,是一個不想創業、沒有創業夢也能藉此得到啟發的一本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一章: 像有錢人一樣花錢 -就是要存錢下來  有錢定義 永遠不工作,還有足夠的錢過生活 擁有足夠的收益,提供兩倍國內中等家庭的生活水準 全台: 2x110=220萬 台北: 2x140=280萬 該有的花錢態度 250萬的投資組合,每年報酬率6~7%。每年提出4%來花用,這樣能夠永
Thumbnail
第一章: 像有錢人一樣花錢 -就是要存錢下來  有錢定義 永遠不工作,還有足夠的錢過生活 擁有足夠的收益,提供兩倍國內中等家庭的生活水準 全台: 2x110=220萬 台北: 2x140=280萬 該有的花錢態度 250萬的投資組合,每年報酬率6~7%。每年提出4%來花用,這樣能夠永
Thumbnail
會不會偶爾感覺全網所有人,投資也好,炒股也罷! 大部份人都比自己有錢? 啊這些人的錢那裡來的呢? 投資本金在那裡!
Thumbnail
會不會偶爾感覺全網所有人,投資也好,炒股也罷! 大部份人都比自己有錢? 啊這些人的錢那裡來的呢? 投資本金在那裡!
Thumbnail
人生的路途上,許多人在職場、家庭、社會中傾注心血,卻沒有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早準備,鄰近退休時才開始尋找退休規劃師,或去上退休規畫課程,其實不必如此辛苦,快跟著Zoe了解退休規劃該怎麼做吧!
Thumbnail
人生的路途上,許多人在職場、家庭、社會中傾注心血,卻沒有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早準備,鄰近退休時才開始尋找退休規劃師,或去上退休規畫課程,其實不必如此辛苦,快跟著Zoe了解退休規劃該怎麼做吧!
Thumbnail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講的東西都很務實,不是鼓吹方法,而是苦口婆心的勸說,提供了很札實的理財基本知識及觀念,而且依照生命週期的演進娓娓道來,不需要任何基礎都能輕鬆讀懂。 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老爸為女兒而寫的肺腑之言」,可以作為理財規劃新手的指路明燈,老手的反思借鏡。 本書EXCE
Thumbnail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講的東西都很務實,不是鼓吹方法,而是苦口婆心的勸說,提供了很札實的理財基本知識及觀念,而且依照生命週期的演進娓娓道來,不需要任何基礎都能輕鬆讀懂。 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老爸為女兒而寫的肺腑之言」,可以作為理財規劃新手的指路明燈,老手的反思借鏡。 本書EXCE
Thumbnail
這段話是拍攝自我的書最後封面的內頁,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完美的適用於所有人與所有狀況,你必須要先釐清你當下的狀況與需求,然後尋求比較適合你的相對較佳對策。 雖然我在粉絲團裡主要都在提議指數化投資,不只我自己是以指數化投資作為核心投資方式,我也認為這個方式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一般民眾,
Thumbnail
這段話是拍攝自我的書最後封面的內頁,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完美的適用於所有人與所有狀況,你必須要先釐清你當下的狀況與需求,然後尋求比較適合你的相對較佳對策。 雖然我在粉絲團裡主要都在提議指數化投資,不只我自己是以指數化投資作為核心投資方式,我也認為這個方式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一般民眾,
Thumbnail
退休規畫也許部分人不會把它當成緊急的事來做,畢竟如果你25歲、30歲,退休對你來講還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幹嘛要急著現在做,每個月存5, 000元當退休金? 這麼久以後的事情,倒不如把錢用來去日本看櫻花還實在點!
Thumbnail
退休規畫也許部分人不會把它當成緊急的事來做,畢竟如果你25歲、30歲,退休對你來講還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幹嘛要急著現在做,每個月存5, 000元當退休金? 這麼久以後的事情,倒不如把錢用來去日本看櫻花還實在點!
Thumbnail
1. 假設該年輕人年收入36萬 (Salary月薪三萬元) 2. 預期每年會調薪2% (Salary: from 360,000 to 367,200/yr) 3. 自25歲起每年年初投入全年所得的20% (Saved/Input = Salary*20%)
Thumbnail
1. 假設該年輕人年收入36萬 (Salary月薪三萬元) 2. 預期每年會調薪2% (Salary: from 360,000 to 367,200/yr) 3. 自25歲起每年年初投入全年所得的20% (Saved/Input = Salary*20%)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