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時事翻譯】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駐足在「單親母子家庭」底下的女性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原文:最強の母は「弱者」だった。「母子家庭」という言葉の下に佇む女性たちの物語
作者:竹下みずき


raw-image

我是被「最強的媽媽」一手養大的。

媽媽忍著爸爸的家暴、婆婆的騷擾,直到爸爸的毒手伸向小孩,媽媽終於忍不住決定要離開這個家。我跟哥哥還有媽媽三人,坐在車上背對著鄉下夜晚的道路。擠在那小小車內的感受,即便在過了10年的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記憶鮮明得令人討厭。

媽媽總是說服自己「總有一天我會需要他」掩蓋婚姻帶來的心理陰影。她努力地美化跟爸爸在一起的記憶,希望它純白無垢。

但是他們離婚後,外婆提起了扶養費的減額訴訟,在調解還在進行時,我們就收到了爸爸的死訊。據說死因是承受不住失去家人的孤獨,同時服用酒跟鎮定劑,就此喪生。

媽媽的意念更堅決了,她想:「我要變強,用女人的力量把這些孩子一手養大」
她這樣想,她也不得不這樣想。

在那之後我們搬了家,3人流滿了無法計量的淚水。

我們兄弟倆在新的城鎮找尋跟社會接軌的方法,探索了又受傷、受傷了再探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哥哥常謊稱要去學校,在公園打發一整天的時間;而我敏感的心靈又受到刺激,情況惡化,除了在學校吐、還在午休時為了躲開霸凌者逃到校舍的角落。

媽媽把無處可去的情感、與沒時間當個「好媽媽」的罪惡感,狠狠地、粗暴地寫在筆記本上。她明明很累卻老是睡不好、晚上會從廁所傳來嘔吐的聲音。她對各式各樣的人低聲下氣、努力付房租、早上跑去打掃社區、一天在餐廳工作10小時、努力付了哥哥應考時的補習班費用、回家後還要盯著哥哥念書。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

即便如此,她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示弱。

媽媽真的很強,是最強大的。

從我們的生活中,傳出了這樣的聲音:「有那種時間示弱的話,我還不如努力到吐給你看」

在這樣痛苦的生活中掙扎了一段時間,我們家多了一個人。

現在我們稱之「大哥」的那個人,是我們兩兄弟的新爸爸,媽媽的伴侶。之所以叫他大哥而不是爸爸,是因為他知道我們(曾經)有親生父親,這是他的溫柔。我現在,也把逐漸褪色的爸爸的回憶,寄託在夾在日記本裡的那張照片上。

大哥跟我們兩兄弟一開始相處起來很尷尬,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花了時間經營彼此關係,最後變成真正的家人。跟大哥感情好到,當媽媽說她在考慮跟大哥再婚時,我們異口同聲地答「當然好啊」我是大哥的孩子,這是我很重要的一個身分。

奪回過往荒廢的時間、療癒千瘡百孔的心靈,我們全家人終於得到了幸福。會一起吃晚餐、一起在休假時出門買東西。我緊緊地抱住這美滿的日常,不讓它溜走。

當然幸福有很多形態,但我們三人,因為遇見了「大哥」終於走到了一個,能打從心底感到幸福的地方。

而媽媽堅韌的愛,也終於、終於開花結果。

每年都會去爬的金比羅山。喊著已經爬不動的媽媽跟看起來很輕鬆的大哥。

每年都會去爬的金比羅山。喊著已經爬不動的媽媽跟看起來很輕鬆的大哥。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

進了大學,我開始學習有關性別的知識,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性別議題好像不經意就會碰觸到,在學術兩個字背後,幾乎都是在探討「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子」「女性權益」等等,很貼近生活的議題。但是,我學了之後,價值觀上的不同,讓我在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我才知道原來「女性的社會地位經常被壓低」

與其說是單聽一位倡議者的論述就領悟,還不如說這些道理,我是透過日常對話、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慢慢、慢慢地打開社會的殼,才逐漸注意到。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

一邊痛苦掙扎一邊寫出來的性別畢論

一邊痛苦掙扎一邊寫出來的性別畢論

日本以女性為家庭照顧者的單親家庭約有123萬戶,多數生活窮困。原因來自於女性難以成為正式員工、同工不同酬,因為社會要求的性別分工對女性不利。

成為單親家庭的理由大約8成都是因為離婚,而拿不到對方的贍養費的情況意外地並不稀奇。

在離婚的單親媽媽當中,有2成沒有拿到贍養費。理由有很多,像是「對方付不出來」「對方不想付」「不想再跟對方有牽連」等等。

有些人聽到「不想再跟對方有牽連」這個理由可能會感到奇怪。但實際上離婚也有很多形態。例如有些案例是,跟家暴者持續打離婚訴訟、協調金額時敏感的心靈不斷受到刺激,有些人考慮承受精神壓力所要付出的成本,決定「錢不拿了,只想永遠不再跟對方往來」

即便想出去工作,但在大家都把性別分工當成社會常規的日本,認為「女性就是應該結婚離開職場」要帶著小孩做正職難度非常高。

在社會制度不夠完備的社會,當員工說「小孩身體不舒服必須早退」或「沒有辦法工作到太晚」對雇主而言也是一種負擔。

如此一來,女性能選擇的職業必然只剩下領最低薪資的打工。但是一旦小孩發燒媽媽就不得不請假,又增加了更多減少收入的要因。這種雇用制度就是我們那4年的根源。

我們的情況是住在阿嬤家,跟阿嬤還有阿姨同住,幸虧還有人一起陪我們吃飯,雖然到最後都沒能買上浴缸,但託他們的福在他們家泡上了澡。我們算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幸運」的那群。但即便如此,痛苦的生活跟大家並無二致,每天敲打著計算機,「痛苦」的感覺已經開始漸漸麻痺了。

2014年發生了一起案件。住在千葉縣銚子市社會住宅的母子兩人,因為繳不出房租被迫搬離。帶著年僅13歲女兒的單親媽媽忍受不了長久以來的生活困頓,找不到出路。媽媽想到唯一能解脫的方法,就是帶著小孩一起去死

被勒令搬走的那天,媽媽掐死了女兒,在女兒的屍體旁邊,一言不發地看著女兒的影片。她在心裡想:「等這個影片播完,我也該上路了」但協助搬離的執行人員剛好過來,媽媽想死卻沒死成。就是如此悲傷的故事。

一想到「這種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就忍不住打了個寒顫。然後,再想到現在還有人站在懸崖邊隨時可能掉下去,就覺得無法忍受。

敵人不是「女性」也不是「男性」而是「男女」這個概念本身。

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是生理女性。即便都是「女性」但有人比我更強壯、更「像個男人」也有人熱衷於「像個女人」

「男女」這種固定的概念,好像已經沒有改變的餘地了。

但是,在與她們的對話片段當中,可以窺見作為一個女性生存下去,要遇到多少無可避免的性別歧視與偏見。

「跟同鄉的人聊工作,他們說反正女性結婚就會辭職了叫我隨便做做」
「在駕訓班被說了好幾次反正女人又不用開車」
「明明女性的內褲照就這樣大喇喇地登在地鐵廣告上,但當我想談論床事跟身體卻會被投以異樣眼光」

滿滿的都是近在眼前,我卻完全不了解的事。

而一旦開啟了這樣的對話,我也能敞開來說身為男性的困境。

「很討厭要跟人打好關係就得先開黃腔」
「明明不想在大家面前脫衣服,但在學校男生卻被要求直接在教室換」

我一這樣講,女生們就擺出一副「原來如此」的表情,努力想要理解我說的話。

大學的朋友。念書念到累後拍的一張。

大學的朋友。念書念到累後拍的一張。

我想一定有人光聽到「性別議題」「男女平等」態度就變得很消極,我一開始也很害怕,害怕我從小到大養成的潛意識價值觀會被說是性別歧視。有時候性別議題就像在玩大風吹一樣氣氛緊張,彼此互相指控「女的都這樣」「男的都這樣」

但我們的敵人並不是女性或男性,而是男女這個概念本身。在社會、文化所構築的「男女」概念下,即便程度不同,但誰都是加害者,也都是被害者。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是局外人。

雖然因立足點不同,可能無法完全用同樣的視點俯瞰世界,我的想法也可能會被笑說是不切實際的雲端思想。

但是,只有討論才能使我們前進,我們也不得不前進。

當然,要不要結婚生子是個人選擇,但是我周遭的好朋友們,卻很可能體驗到跟我媽媽一樣的痛苦經驗。而活在現今社會的我,已經沒有辦法冷眼旁觀,認為「那是女性自己的問題」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如此愚昧了。

舉起理想的大旗,挑戰男女的枷鎖。不論你是男、是女、是任何人。

媽媽的現況

媽媽現在主要從事心靈輔導以及婦女運動。大家口耳相傳,很多人都來尋求媽媽的幫助。他一個禮拜會空下一天,拉著喀拉喀拉響的沉重行李箱出遠門走走。最近還開了銀髮族教室。

越過種種傷痛的媽媽,現在正伸手拉住其他人。

看吧,果然我的媽媽是最強大的。

結婚紀念日跟生日收到最喜歡的玫瑰,非常開心的媽媽

結婚紀念日跟生日收到最喜歡的玫瑰,非常開心的媽媽

現在問起媽媽,才知道當初他跟「大哥」交往時,周圍盡是反對的聲浪。

媽媽放棄休假,為了給我們買國中制服。而連這一切都不知道的路人甲,卻對著媽媽說「明明是個單親媽媽,現在是找男人的時候嗎?」像這樣從旁說教。而在他們再婚得到幸福之後,那個路人甲又馬上變臉,笑著跟他們說恭喜。

媽媽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在意,倒是我忿忿不平,覺得憑什麼只因為是單親媽媽就得放棄一切?

如果,法律跟制度能讓單親媽媽也能當正職、好好工作呢?
如果,這是一個能理解離婚背後複雜成因的社會呢?
如果,這個社會對單親媽媽再婚沒有偏見呢?

雖然社會有在改變是件好事,但我腦中還是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媽媽帶小孩的單親家庭,比爸爸帶小孩的情況多了6倍。當然,在父子家庭中也有因「男性」這性別而生的痛苦,沒辦法說單親爸爸帶小孩就一定比較輕鬆。

但對被簡化的「單親母子家庭」與在其之下的,那些女人的故事,不論是我們還是社會,都必須思考再思考,不斷向前走。

這個春天,身為二兒子的我從大學畢業,媽媽「育兒」的責任也畫下了休止符。那個坐在車上離家的夜晚,也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謝謝妳。

還有我愛妳。

今天想要將平常不太會講的話,寄託在文章上傳達給媽媽。然後一邊祈禱,希望妳的努力與堅持,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稍微清澈一點。

媽媽今天也很淺眠,悄悄地關上房間的門,我也差不多該睡了。

“最強大的媽媽其實很脆弱。駐足在「單親母子家庭」底下的女性們。”
這篇文章,是給她們的回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くら(kura)的沙龍
86會員
45內容數
寫我的病、我的傷、我那些還沒癒合、還在流膿的傷口。
2022/09/02
那天的古莫萓很反常,平常的她對於佛牌是連一眼都不敢看,是個有自知之明的膽小鬼;但那天全參拜完後,她竟膽敢直接走往櫃檯的佛牌區,一個一個鑑賞般地看得目不轉睛。還主動開口,指向櫃台裏側,要求廟方人員帶看平時覺得對到眼就會被詛咒的古曼童跟陰牌。
Thumbnail
2022/09/02
那天的古莫萓很反常,平常的她對於佛牌是連一眼都不敢看,是個有自知之明的膽小鬼;但那天全參拜完後,她竟膽敢直接走往櫃檯的佛牌區,一個一個鑑賞般地看得目不轉睛。還主動開口,指向櫃台裏側,要求廟方人員帶看平時覺得對到眼就會被詛咒的古曼童跟陰牌。
Thumbnail
2022/08/21
人說天南地北,很是適合。適合不是指形容此刻的行為,而是一文一理、一文一武、一動一靜,好似陰陽兩極。
Thumbnail
2022/08/21
人說天南地北,很是適合。適合不是指形容此刻的行為,而是一文一理、一文一武、一動一靜,好似陰陽兩極。
Thumbnail
2022/08/19
死亡其實就是蛋白質的味道 先是酸敗 而當程度更進一步 就是腐壞 就是死亡 就是食腐動物們的盛宴 即便你根本還沒見過 也不敢暗自想像他們的樣子
Thumbnail
2022/08/19
死亡其實就是蛋白質的味道 先是酸敗 而當程度更進一步 就是腐壞 就是死亡 就是食腐動物們的盛宴 即便你根本還沒見過 也不敢暗自想像他們的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意外懷上第三胎後,我和先生各自有著內心的糾葛。雖然我很肯定自己並不想拿掉孩子,但我卻在這一段深層的思考中,發現了自己最害怕的事。相比如何養育孩子、未來的經濟情況等等,原來我最最最擔心的,是「如果我的家人不支持我,怎麼辦?」
Thumbnail
意外懷上第三胎後,我和先生各自有著內心的糾葛。雖然我很肯定自己並不想拿掉孩子,但我卻在這一段深層的思考中,發現了自己最害怕的事。相比如何養育孩子、未來的經濟情況等等,原來我最最最擔心的,是「如果我的家人不支持我,怎麼辦?」
Thumbnail
母親 從妳的子宮出走後,曾經我們都以為,妳我之間仍有隱形的臍帶相連, 我是渴望的。 隨著時間流逝,妳毫無預警的、粗暴的,狠狠地切割過幾次 我不清楚斷了沒有。 妳一定會說:我沒有,媽媽怎麼會害妳哪? 妳可能生病了,全家都是共犯。 我也病了,而妳是兇手。 外祖母 女兒
Thumbnail
母親 從妳的子宮出走後,曾經我們都以為,妳我之間仍有隱形的臍帶相連, 我是渴望的。 隨著時間流逝,妳毫無預警的、粗暴的,狠狠地切割過幾次 我不清楚斷了沒有。 妳一定會說:我沒有,媽媽怎麼會害妳哪? 妳可能生病了,全家都是共犯。 我也病了,而妳是兇手。 外祖母 女兒
Thumbnail
此篇文章是在記錄我的感受與成長,希望透過我的故事能帶給有相似感受的人一絲希望,我們一起努力!
Thumbnail
此篇文章是在記錄我的感受與成長,希望透過我的故事能帶給有相似感受的人一絲希望,我們一起努力!
Thumbnail
我家阿母生了四個孩子,我是最後一個,長大後的我們曾開阿母玩笑,說她上輩子一定是踢破了我爸的骨灰罈,這輩子才被我爸虐待,雖然大家說說笑笑、彷彿雲淡風輕,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
Thumbnail
我家阿母生了四個孩子,我是最後一個,長大後的我們曾開阿母玩笑,說她上輩子一定是踢破了我爸的骨灰罈,這輩子才被我爸虐待,雖然大家說說笑笑、彷彿雲淡風輕,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
Thumbnail
我是被「最強的媽媽」一手養大的。 媽媽忍著爸爸的家暴、婆婆的騷擾,直到爸爸的毒手伸向小孩,媽媽終於忍不住決定要離開這個家。我跟哥哥還有媽媽三人,坐在車上背對著鄉下夜晚的道路。擠在那小小車內的感受,即便在過了10年的現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記憶鮮明得令人討厭。
Thumbnail
我是被「最強的媽媽」一手養大的。 媽媽忍著爸爸的家暴、婆婆的騷擾,直到爸爸的毒手伸向小孩,媽媽終於忍不住決定要離開這個家。我跟哥哥還有媽媽三人,坐在車上背對著鄉下夜晚的道路。擠在那小小車內的感受,即便在過了10年的現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記憶鮮明得令人討厭。
Thumbnail
有人說,看你的個性及行為表現,八九不離十可以知道你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你就是你媽媽的翻版。直到我自己也當媽媽了,我才猛然想起這段話,仔細的想,某些習慣,我還真的是有我媽的影子,所以我不希望我女兒複製我不好的習性,我希望她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Thumbnail
有人說,看你的個性及行為表現,八九不離十可以知道你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你就是你媽媽的翻版。直到我自己也當媽媽了,我才猛然想起這段話,仔細的想,某些習慣,我還真的是有我媽的影子,所以我不希望我女兒複製我不好的習性,我希望她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Thumbnail
嗯~我爸爸與媽媽有著依存與排斥的關係,他們現在分開住了,媽媽一步步如願以償,她是值得如此。 在疫情之中我回到台灣,跟家人在一起了很長時間,我明白了幾件事: 在媽媽心裡,首先是弟弟、然後是妹妹,最後是我。 媽媽、弟弟、妹妹從小一起睡一間房長大,他們一直在一起;抵禦丈夫的欺壓、面對生活的困難,看著彼
Thumbnail
嗯~我爸爸與媽媽有著依存與排斥的關係,他們現在分開住了,媽媽一步步如願以償,她是值得如此。 在疫情之中我回到台灣,跟家人在一起了很長時間,我明白了幾件事: 在媽媽心裡,首先是弟弟、然後是妹妹,最後是我。 媽媽、弟弟、妹妹從小一起睡一間房長大,他們一直在一起;抵禦丈夫的欺壓、面對生活的困難,看著彼
Thumbnail
母者,人也,非聖人,她們個個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凡人, 常常還是個「煩人」,這些馬麻動物們還常自以為是出於愛, 而做出小人們不領情、讓他們嫌棄翻白眼種種讓他們覺得「丟臉」的行徑。我,也當過這樣的馬麻;為母,難。
Thumbnail
母者,人也,非聖人,她們個個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凡人, 常常還是個「煩人」,這些馬麻動物們還常自以為是出於愛, 而做出小人們不領情、讓他們嫌棄翻白眼種種讓他們覺得「丟臉」的行徑。我,也當過這樣的馬麻;為母,難。
Thumbnail
一直都覺得爸媽很愛我,雖然我是個女生,在價值觀快速變革的世代,卻也難免發現無意中被性別給傷害,哪怕我們這一代已經自認男女平等,還是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的潛在陰影。
Thumbnail
一直都覺得爸媽很愛我,雖然我是個女生,在價值觀快速變革的世代,卻也難免發現無意中被性別給傷害,哪怕我們這一代已經自認男女平等,還是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的潛在陰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