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隱密的角落》這部劇的當下,滿身的雞皮疙瘩,細思極恐後頭皮發麻。
我相信至少在2020年,不會有任何一部劇的縝密度與劇情的細膩度會超過它。曾經我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把善惡的的批判性與反思性推到極致的作品,但萬萬沒想到《隱密的角落》比它更深入,卻也藏得更隱密。同時劇情安排合理,蒙太奇的拍攝手法,能夠引導甚至是誤導觀眾的思考,回過神來早已被帶入真假虛實之間,最後的反轉打破既定的想法,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我特別反對二元論,塑造人物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註意不要弄得非善既惡、非黑即白。本質上,我們講的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這裡所有人犯的錯都是因為對愛有了錯誤的理解,有的人把愛理解成佔有,有的人把愛理解成卑微,有的人把愛理解得很自私,有的人把愛理解成強迫、控制。」
導演在採訪裡這麼說道。
基本上這是一個以愛之名行惡的故事,劇中主角之一張東升曾經說過:「你們有沒有特別害怕失去的東西,有時候為了這些東西,我們會做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這句話正好說明了故事走向形成的原因,一個謊言我們需要用更多謊言彌補,或者我們需要用更多條人命來彌補。儘管你最初的動機不是壞的,卻造成了最壞的結果,雖然不是你預想的,但它發生了,你只能想辦法坦白或是隱瞞。
隨著故事推進,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角色的陰暗面逐漸放大,壟罩在身上的光線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光是以上對於人性善惡的刻劃並不足以讓這部劇變得如此恐怖,回到「你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現實?」這句話。劇中不斷引用笛卡爾的故事,這是其中最為強大的一場隱喻。笛卡爾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美好的童話版,一個是血淋淋的現實版。
令人頭皮發麻的點就在於這個隱喻與故事的契合度,一個劇怎麼會有兩個結局?很抱歉,這部劇做到了。導演很巧妙的把兩個版本融合在同一個劇本裡,最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很美好的童話版本結局,但是你確定這就是真相嗎,還是只是某些角色想要給我們看的捏造影像?
事後回想起來,很多橋段與畫面上的佈置都早以暗示著故事並沒有這麼單純,一張紙條、一個眼神、一道光線、一句台詞,導演絲毫沒有浪費任何一個畫面,畫面中的每個細節都在說故事,隱隱暗示著在這光鮮亮麗的童話結局下,埋藏著是一個血淋淋的現實。
最後闔上這部劇的並不是最後一幕畫面,完整故事的也不是劇組或是導演,而是正在收看的你,你選擇相信哪個版本呢?
張東升與朱朝陽不斷的反問自己這句話。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隱密的小角落,藏著一個微小的惡意,我們是否該相信有純粹的善意呢?還是說在我們行使自己認為的「善」時,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的純粹,始終參雜著一絲汙點,這個汙點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行動,逐漸滋潤了角落躲藏的惡,瘦小的惡遭到外界的壓迫與環境的影響下開始長大,最後霸占了你。
原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直都是那麼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