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05:博士後(Postdoc)跟研究職位(Research scientist/specialist/faculty)到底在幹麻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相信不少人出國讀博士還是想走學術研究這條路,大部分的人在博士畢業之後會選擇博士後(post-doctoral)以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是快速累積研究能量(包含論文發表、人際網路、及研究計畫書的撰寫),然而博士後再接下去的路,就會有很大的差別了,部分的人會進入學校專任的教職(Tenured-track position),部分的人在美國大學、聯邦機構、跟私人企業的研究職位( non-tenured research position);很多朋友對於博後職位跟研究職位有點混淆,所以專門寫這一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兩個的不同。
首先最大的不同是職位的等級,通常博後職位比較像是還在訓練過程中的職位(training-process position),用以銜接及訓練博士畢業跟正式工作間不足的技巧,如果說博士的過程在訓練一個學生研究能力,那博後可以說精進你這些技巧,有點介於學生跟研究即戰力之間的角色;而正式研究職最不一樣的事籌措研究經費的能力,很多研究中心的研究職,都是依存在計畫經費上(soft money),你的薪水、差旅、甚至福利(包含保險,帶薪休假等)都是從中心研究經費/計畫經費提撥,薪水經費的來源方式跟博後差別不大,但是你必須要自己是計畫主持人(Project Inter, PI),所以這就造成博士後跟一般研究職薪水的差異,在美國博後的薪水目前約$50,000 — $75,000,但是不屬於學校或中心體制內人員,大部分享有每年調薪的福利,但是在綠卡申請上不算永久職;而一般研究人員薪水約在$60,000 — $150,000+,可以算是學校或中心體制內人員,在綠卡申請上可以算是永久職位。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分類。
第二個部分是可以做的事情,基本上來說兩個職位做的事情沒有很明顯的區別,主要任務就是計畫書的準備、報告撰寫、以及期刊的撰寫;有些實驗室老闆也會讓博後嘗試領導小組別(包含研究生、大學生)研究,大部分這種研究上的協助相當有限,博後也不可能成為研究生的單獨指導人員,但是一個專職研究員,只要中心有收研究生或大學專題生,基本上都要幫忙學生研究的協助,而且研究員大多可以單獨指導研究生。有些學校限制博後不能單獨申請研究計畫,必須要有專任教授掛名PI,大部分的研究員可以單獨申請計畫。
最後當然講講我自己的例子了啊,我博後起始薪水$46,000當然沒辦法跟現在比較,但三年之後老闆幫我轉成Research Scinetist起始薪水大概$52,000,隔了一年換了一間學校第一年職稱是Reseaerch Specialist,第二年改成Scientist薪水大概是$55,000–60,000,後來又轉到州政府去做研究職位,薪水大概在$65,000–72,000,兩年後轉到私人公司職稱還是Scientist起始薪水約$95,000。如果我還在當博後我猜薪水最多最多$65,000(生科有超多萬年博後的,不過我不是生科),最後再強調一個重點博後只能算是訓練過程的工作你在博後要盡快累積實力跟能量,及早跳出博後這個位階,你看我前三年博後薪水每年的增幅大約兩千美金,早點進入正職的研究職位,首先你會進入到一個比較正常的升遷系統,比較好的福利,但是前提就是你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拉經費、獨自完成研究、發表文章,總而言之就是博士到博後這5–7年的時間過得充實一點,不要蹉跎時光,我現在還是覺得那個時候有一陣過得太安逸了,浪費了不少研究動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33內容數
小黃在美國生活十幾年,累積累積一堆生活上,研究所修課,找工作,工作上相關的資訊,我盡我所能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聽見大家的反饋,Little Yellow in USA (LYUSA)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iaoyan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過冗長的學校申請,之後每天忐忑等待學校入學通知書,院所或是實驗室的獎學金,終於終於可以買機票準備簽證到新學校報到;但是,到底去美國當研究生,我們要幹麻,美國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樣?
之前提到美國一般小家庭的花費結構,而其實部分的朋友來美國,是從學生身份開始,小小的研究生領著市場內的全職工作不太匹配的研究薪水;或者拿著F1簽證在校內打工或暑期實習的工作,最差的狀況就是礙於身份在校外打黑工。畢業之後,想留在學術圈的人幾乎都留在學校或研究機構當博士後,因為博後目前還是與訓練性質的工
看著論壇,越來越多人在討論,從台灣要怎麼到美國找工作,拿到美國的工作但卻不知道這份工作值不值得他/她遠渡重洋。大家都看著美國生活好像很光鮮
經過冗長的學校申請,之後每天忐忑等待學校入學通知書,院所或是實驗室的獎學金,終於終於可以買機票準備簽證到新學校報到;但是,到底去美國當研究生,我們要幹麻,美國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樣?
之前提到美國一般小家庭的花費結構,而其實部分的朋友來美國,是從學生身份開始,小小的研究生領著市場內的全職工作不太匹配的研究薪水;或者拿著F1簽證在校內打工或暑期實習的工作,最差的狀況就是礙於身份在校外打黑工。畢業之後,想留在學術圈的人幾乎都留在學校或研究機構當博士後,因為博後目前還是與訓練性質的工
看著論壇,越來越多人在討論,從台灣要怎麼到美國找工作,拿到美國的工作但卻不知道這份工作值不值得他/她遠渡重洋。大家都看著美國生活好像很光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博士畢業後,是選擇進入業界發展,還是走向學界自立門戶?這是一個每位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了解這兩條路的特色與定位,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研究所生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1. 業界:頂尖實驗室,研究應用直接見效 • 特色: • 進入大公司或頂尖實驗室,研究多與產業應用直接掛鉤,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教育經費的來源: - 作為博士生,可能會好奇系上的設施、薪水和活動經費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經費實際上是從你的系所屬的學院來的,而學院的經費則是從更上層的機構來的,這包括政府機構或私人研究機構。 2. 政府與私人機構的資金來源: - 政府機構的經費來自國民的納稅錢,這些資
學術工作最有趣的地方, 就是可以去研究各式各樣有趣的現象。 剛開始念博士, 基本上只能去解其他人提出的問題, 而貢獻也就是技術上又做得難一點。 博士畢業後, 托老闆的福, 有一個好的研究環境, 有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各種, 由生成式AI引發的一系列資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博士畢業後,是選擇進入業界發展,還是走向學界自立門戶?這是一個每位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了解這兩條路的特色與定位,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研究所生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1. 業界:頂尖實驗室,研究應用直接見效 • 特色: • 進入大公司或頂尖實驗室,研究多與產業應用直接掛鉤,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教育經費的來源: - 作為博士生,可能會好奇系上的設施、薪水和活動經費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經費實際上是從你的系所屬的學院來的,而學院的經費則是從更上層的機構來的,這包括政府機構或私人研究機構。 2. 政府與私人機構的資金來源: - 政府機構的經費來自國民的納稅錢,這些資
學術工作最有趣的地方, 就是可以去研究各式各樣有趣的現象。 剛開始念博士, 基本上只能去解其他人提出的問題, 而貢獻也就是技術上又做得難一點。 博士畢業後, 托老闆的福, 有一個好的研究環境, 有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各種, 由生成式AI引發的一系列資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