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職涯中最勇敢的一次決定

2023/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大自然中沉思

學術職涯的選擇

每個人在人生的職涯當中,
有些人可能會在同一個產業努力貢獻,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自由工作者,
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勇敢的選擇,
筆者認為無論什麼工作,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對於筆者來說,求學時間較於一般人長,半工半讀到了博士班,
對我而言,最勇敢的決定可能是走上「學術研究」這條道路,
記得當時選擇念博士班時,詢問了各式各樣的前輩,
「少子化」與「高齡化」時常是新聞或是社會探討的議題,
再來是「流浪博士」成為當下議題的探討,
在客觀條件下,面對到的第一點是「畢業後真的找得到好教職嗎?」
第二點是「真的寫得出好論述?投上好的期刊嗎?」
這些現實考量也是同時出現~
但我還是想嘗試看看,
「研究」在大學求學時已經是非常吸引我,至今也是如此,
不過職涯上選擇同時面對工作時間相對較長,
相對地能陪家人的時間相對較少,
能完成這個選擇,需要背後家人、女友與學校師長支持。

藝文博士生的類型

筆者在就讀時發現求學的選擇上面對著兩種樣態的學生(以藝文科系的學生來說):
第一種類型為工作產業上已經有很高的地位或是業界大師,
如:美術館館長或是副館長、或是上市公司的執行長或是董娘…等,
在上課中發現因他們有著豐富經驗,快速地將實務經驗轉為理論,
不過他們相較於全職學生來說時間較少,所以在撰寫論文或是發表期刊上,
他們的步伐相對地較慢,對我來說,
他們是我們在工作上可能無法接觸的人,
或許也是在博士班錄取後,
才有機會認識到一群不同階層的前輩或者是業界師長。
第二種類型的人比較偏向筆者的狀態,
透過專案讓自己有實務經驗,
大部分時間多以閱讀文獻以及參與學校舉辦的工作坊、沙龍、研討會,
慢慢地累積自己的學術資產,筆者認為這也是學術內捲市場常碰觸的死亡之谷,或許隨著每個人人生階段與規劃的不同,
有些人選擇離開學術、有些人是因為身體狀態等種種原因,
筆者認為能夠畢業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畢業後有機會直接找到教職,或是找到博士後研究員,
持續地累積學術能量。

後天努力的潛在機會

至今覆盤後,
或許在學校累積人脈是必須的,
再來培養招生或者是面對銷售的業務能力,
少子化的狀態不單在高教其實在整體的學習行業中,
講師競爭十分激烈,或許在求學期間讓自己籌辦活動,
包含主持、演講、策畫、展示,
自我行銷能力變成十分重要,
而行銷能力伴隨著不同屬性的培養,
如需博雅教育的藝文或是身體律動,
讓自己不僅在口才上,培養表演與展示能力,
再來就是商業系統思維,了解市場運作模式,
以及自己在這市場中的狀態,
若想進入市場還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要怎麼建立團隊以及累積人脈,
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人,
有了新觀點就有機會突破當下限制的知識框架,
筆者也是在畢業後持續地增強這些技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