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打電動的時候常被家人或朋友酸:「欸你很閒喔,每天打電動。」或是:「也太不務正業了吧,有時間在這邊打電動不如去讀多點書。」但
其實,你也可以很帥氣的看著對方的雙眼說: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道理一:想成功,先學會付出
坊間許多成功學的書籍,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叫讀者「積極培養人脈」或是「養成早起的習慣」,再不然就是要你「Sell me this pen」(銷售員訓練經典台詞)。
但其實在江湖走跳,最重要的是「先學會付出」。假設你是魔獸世界裡等級1的夜精靈,除了無腦打怪之外,遊戲初期最有效率提升等級跟賺取金錢、裝備的方式就是「接任務」。無論是幫路邊餐館的老闆去深山收集鳥蛋,還是潛入海底去尋找沈船裡的寶藏,都必須先完成任務才能獲得遊戲裡面NPC(Non-Player Character)
的獎勵&寶貴的經驗值。
也就是「先付出」打怪蒐集鳥蛋等等的過程,才能獲得高額「經驗值」或是斗篷馬甲等等的「收穫」。
但神奇的是,身處21世紀的我們,往往急於達成各種「人生目標」,汲汲營營的想買下人生第一台雙B,或是首購就想買雙北離捷運走路5分鐘就到,公設比高得嚇人的建案(醒醒吧,蛋黃區不是凡人可以肖想的)。這就好比玩遊戲剛創建一隻新角色,妄想打幾下眼前的木樁人,它就會掉下紫色裝備一樣。
請記得一件事情:想成功,先學會付出,把等級練高。
等級越高,打怪掉的寶物才會跟著越珍貴。
道理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2012 League of Legends World Championships
大學時期的我,恰巧歷經鄉民口中所謂的「電競元年」。
直到現在都還記得2012年《英雄聯盟》台灣代表隊TPA奪冠時,整棟宿舍歡聲雷動,如同三上悠亞大駕光臨一般。
也正因TPA奪冠打敗韓國隊,全台灣颳起了好幾年的電競狂熱。除了政治人物很有默契地一起來沾光之外,我也作起了電競夢展開修煉生涯(現在想起來,當初真是天真無邪)。上完課回宿舍洗澡後,就騎著腳踏車去羅斯福路上某家地下網咖報到,幻想自己2年後也能成為台灣李相赫(世界最有名的韓籍電競選手之一),打爆韓國隊。
只不過,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當時的我玩《英雄聯盟》想選什麼角色就選,也不管隊友的討論安排,常常遊戲開始前就跟隊友吵翻。整場遊戲被搞得烏煙瘴氣,只因為我只想聽自己的,下場就是玩了3個月成績只有銀牌(銀牌在《英雄聯盟》這款遊戲是倒數第二的成績位階)。
後來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職業電競選手的訓練(感恩黃老闆&謝老闆),我才明白團隊合作跟團隊氣氛培養的重要性。隊友互相配合、互相溝通的重要性,往往勝過單一選手的操作表現。試想,5打5的大型團隊戰,如果開戰時有個隊友少根筋姍姍來遲,往往結果不堪設想。
在職場上也是一樣,無論是大型現場活動或是協作專案,重要時刻有同事故意神隱或聯絡不上,往往會讓你陷入地獄。所以不要小看中午或是休息時間在茶水間的話家常,再不然就是婆媽團購群組的影響力,和夥伴們維持互動,或許會在關鍵時刻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有可能哪天去外面作業務簡報,偏偏腦殘沒帶到最新版檔案,這時交情好的同事
或許就願意移動他尊貴的雙腳,去你的位子幫忙把檔案找出來send給你囉。
不要直接挑戰大魔王
你有看過馬力歐在第一關就挑戰庫巴魔王嗎?如果有,那你一定是玩Super Mario Maker 吧(好歹我也是資深宅男)。
幾乎所有遊戲設計,一開始除了世界觀&遊戲情境介紹外,就是要讓玩家先按按看各種按鈕,適應遊玩方式,在第一關安排個香菇讓你"踩"。或是一個木樁人、畫笑臉的沙包讓玩家可以練練刀法或槍法。
隨著遊戲情節的進展,才會逐漸調整遊玩難度。有些精明(奸巧)一點的廠商,或許會故意安排一些讓玩家卡關的橋段,等你氣急敗壞想刪遊戲時,再貼心提醒只要花77元就可以解鎖特殊技能(真是及時雨呢)。但那是題外話,基本上沒有遊戲會笨到一開始就安排大魔王讓玩家挑戰(玩一次秒刪)。
不過有趣的來了,現實生活中往往人們就是很喜歡越級打怪
彷彿只有立下這樣的目標,才能夠彰顯自己的成功及與眾不同。設定錯誤的目標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讓我們原本就脆弱的玻璃心又無端背負更多的壓力 (何苦呢?)
事實是,每個人有自己破關的進度跟節奏,不需要盲目去羨慕或是忌妒那些世俗上定義"成功"的人。或許他們已經在人生道路上不知道跌倒又爬起來多少次了,只不過觀眾只看到「成功」的表象結果而已。設定好自己的破關路線,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位勇者就好。
小結
最後,避免有讀者拿這篇文章當成沉迷電玩的藉口,還是要說,遊戲的過程或許可以讓我們獲得快樂與成就感。但畢竟我們的肉身還是處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終究要為自己的真實人生負責。如果真的對遊戲有興趣,那或許可以先試試看接觸Unity 或是學習多媒體創作。
如果真的想當電競選手,那麼可以先去參加暑期的電競夏令營,了解節目或是比賽製播的方式,以及體驗真的選手有多辛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底下留言,敝人剛好認識一些圈內人)。
請先分清楚「想成為電競選手」跟「只想打電動逃避人生」的差別唷。
這裡是萊丘的行為科學,有任何想法或是問題都歡迎留言,也歡迎按下小愛心、訂閱我的臉書&YouTube頻道,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