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游擊文化
這些抗議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既深且遠,未來幾十年都還會被人們認定為該城歷史上的轉捩點。組織者固然成功把十幾萬人叫上街頭,但這系列抗爭的力道,更在於圍繞著各場抗爭及其團結表現、連同其訴求的對話,有辦法延續並演繹下去,而這得歸功於香港相對自由的媒體和網際網路,後者更是重要。雨傘抗爭前,香港獨立是極少數人的想法,〔經過雨傘抗爭,〕此議題茁壯到對地區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線上開始有人討論港獨,此外,還有一票迎合「雨傘世代」的新刊物啟動了,且經社群媒體而壯大。支持北京的建制派從多條戰線幾乎從未間斷地攻擊新一幫年輕議員,所幸後者能從Facebook和通訊軟體直接觸及選民,並在需要時動員抗爭,展現民心所向。
二十五年前,另有一群學生聚集在另一座中國城市的街頭。一九八九年的北京,形勢跟雨傘運動前幾個月裡的香港差不多,年輕人聚在一起辯論政治改革,擘劃前路。「一國兩制」的協議構成香港憲法的基礎,而香港憲法保障媒體和學術文化不受拘束,這樣的保障啟發了香港學生,與此相似,天安門運動也發軔自中國一段格外開明、看重反思的時期。聚集到廣場上的學生,很多都是被一九八八年的電視節目《河殤》所啟發。《河殤》主張中國已變得落後又高壓,呼籲進行西式的改革與現代化。「文化大革命之後,自由開明的思想開始抽芽」,赫赫有名的中國記者楊繼繩在數十年後說。「自由主義是對一黨專政的攻擊,希求民主,希求法治,希求尊重憲法。」(頁55-56)
離最近的新聞是楊繼繩記錄文革的書《天地翻覆》出版的消息(2017)。
也就是說,從他獲獎,被禁止去哈佛領獎之後,就再也沒有更新的訊息披露。
像消失了似的。
Google比競爭對手更能找到合乎題旨的結果,客觀來說凌駕對手之上,這項事實是它在美國成功的原因。而今人們才發現,這家公司埋沒內容的技巧也是同等的精湛。中國版搜尋引擎上線時,借用為Google作傳的史蒂芬.李維(Stephen Levy)的話,這家公司的工程師「阻止中國公民取得被封禁的資訊,做得是嚇死人地出色。」「法輪功」的搜尋結果第一頁只列出批評這套功法的網站,而搜尋「天安門廣場」只會得到諸多精美的旅遊照片,連一輛坦克都沒有。
不過Google.cn跟在地的競爭對手還是不一樣,他們讓用戶知道自己沒有見到全貌。這家搜尋引擎沒有事先徵求政府許可,就決定要納入一則暗示審查已經發生的訊息:「配合中國法律和規定,這些搜尋結果並不無整。」這則訊息是用來巴結美國的批評惡,也是公司內部對中國策略懷有一律的人(尤其是布林),姑且減輕良心譴責的方式。然而這微不足道的透明性後來將反噬Google。(頁150)
- 基於好奇我key入Google.cn,但跑不出來。出現的是google.com.hk
- 基於好奇我在上面的網址再丟入「法輪功」跟「天安門廣場」,搜尋結果都是正常發揮,該有的都有(但香港現在的狀況,未來就不確定了)
- Google這一段雖然作者嘲諷甚多,不過還是一再指出,當年想跟中國做生意的網路巨人,Google算是其中比較有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