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藍色恐懼》:我是你,也不是你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今敏在《藍色恐懼》中,以真實與幻想交叉偶像的各種面向,包括對自我的質疑,及對粉絲和他者的互動。偶像與粉絲間的關係巧妙,他們的情感建立在對彼此支持的渴求上;對方的存在是一種需要,雖然不真的存在於身旁,卻影響著各自盤根錯節的生活。電影把兩者置於幾近瘋狂脫序的境地,彷彿某種預言式的警告,要詰問觀眾心裡的價值光譜:你也無可救藥地淪陷了?還是正在趕往的路上?

「偶像是,泥塑的外殼包裹著眾人引頸期盼的玻璃心。」

「未麻的部屋」從現實世界進入網路虛擬,在被窺視的目光下,一點一滴成長茁壯,最後竟是取代本人的意識,成為未麻自己「活過」的依據。剛開始,粉絲汲取偶像(有意無意)透露的資訊,再從中建構出「以他之名」的角色。每個粉絲傾慕著同一個偶像,但各自創建的角色卻有些許差異,例如「我們愛戴的都是活潑開朗的未麻,但只有我能從她嘴角上揚的角度知道她高興的程度,其他人才不懂得呢!」因此,追從偶像成為一件既公開又私密的事;是眾人集體的曼德拉效應,也是個人優越感的臆想。

這些角色雖是以偶像為原型,卻各自發展,長成獨立個體。「Perfect Blue」之所以恐懼,在於這些角色脫離虛實的邊界,滲進真實的生活,妄想代理偶像的存在。電影裡的瘋狂粉絲、經紀人留美、圍觀在攝影機前的群眾⋯⋯每個人對於偶像未麻都有著自我的投射,攪擾著本人迷失在人戲不分的魔宮裡。未麻再也不是完整的未麻,而是每片碎鏡拼湊而成的鏡花水月。

raw-image

鏡子常被電影運用,作為倒映真實的元素。在《藍色恐懼》中,第一次出現鏡像概念是真實的未麻看見映在車窗上偶像版的自己,剛開始「偶像未麻」只是被鎖在鏡子裡,到後來竟躍出框架,追殺著真人穿梭在都市叢林中。此時,「偶像未麻」映在玻璃帷幕上的卻是想取而代之的留美。這裡面同時涵蓋了未麻及留美的真實與幻想──留美的幻想投射在未麻引以為傲的偶像身分上,而這個身分正是未麻對自我追尋的質疑,質疑著「真實未麻」為轉換職業跑道所做的犧牲和努力。「真實未麻」只能拚命逃,逃開在後面鍥而不捨的(內心的)心魔,與(他者的、粉絲的)視姦。

這場「追逐戰」的終止,是因未麻剝掉有著「包裝」意味的假髮,才使得留美陡然看清自己的真面目。當留美再度拾起包袱,完成光鮮亮麗的裝扮後,她才能張開雙臂迎接萬盞目光下的激情狂歡。粉絲們的掌聲、歡呼聲就像即將碾壓的貨車,或脫衣舞臺下起鬨的群眾,「蹂躪」著舞臺上的偶像,簡單又粗暴。

不論是被粉絲照相機擁簇,還是困在導演鏡頭底下,偶像都只能處在被觀看的視角裡,才能完整其意義,註定被賦予許多奇思謬想。那些他者的目光投射,是一道道激光灼熱肌膚,逼著偶像褪去華服,現出原形。所以,想要在《藍色恐懼》中找到一個確信的解謎過程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當你執著於扮演福爾摩斯,一次又一次地回放劇情,卻總能發現新的蛛絲馬跡。「兇手究竟是誰」或「你是誰」,其實是個鬼打牆的探討,因為誰都能是謎底,卻誰都不完全是。

raw-image
「粉絲是,高清像素相機聚焦著沙漠裡的海市蜃樓。」

我們可能曾是某個人的粉絲,症狀不一,或輕或重;不論是為何而來,都是一份真心寄託在他人身上,跟著他亂跑亂跳,不肯安歇。那份無處放置的心意,私密得無人能體貼入裡地相印,於是一張張扭曲困惑的臉孔雖然步步貼近,卻終還是無所獲而去。

我忍不住想像內田的心裡活動:

「幻覺又如何?那裡才有妳存在的情真意切;現實又如何?那是沒有妳在內的夢魘。在幻想中清醒,或是在清醒時作夢,又有什麼區別?即便分清真假,還是執著於喜歡妳的初衷──那個甜美卻堅忍的妳,曾經如何照亮我幽暗的心房──只有那才是真實活過我生命中,無人能取代。」

幻想只存在個人思想中,保護妥貼,不受外物牽引,並報以幻者永遠不變的安全感。這種「永遠不變」不僅是指幻想角色的設定,更包括與之實際的關係和距離。當粉絲除下對真實偶像的迷戀,反將愛慕移架在幻想上,便注定放棄現實「以人悲喜」的波瀾壯闊。只要繼續待在舒適圈,追隨著設定好的劇本,什麼也不會更好或更壞;就像倉鼠跑滾輪,追不著也停不下。

想到這裡,腦中忍不住奏起《鐵達尼號》主題曲:「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 You are saf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原來有著相同的永恆命題。

raw-image

內田守確實是瘋狂粉絲。他的狂熱帶著溺愛的偏執,和誓死效忠的不可一世。他忠於誰?一直以來,他只認定由自己建構的「偶像未麻」。我甚至可以確定,為了使「偶像未麻」從一而終,他能夠獻祭所有,包括自己和未麻本人。他的寵愛自溺又自醉,卻對目標欲望無比清晰。他溺於誰?是那個只存於心裡,此情永不渝的「幻想未麻」;為她建築一個生活空間,鉅細靡遺地填補瑣事間的漏洞。本來真實與幻想相差不遠,內田只需跟隨「真實未麻」,亦步亦趨,就能圓滿虛擬網路中的部屋。當真實脫軌,變成扼殺自己忠愛的「幻想未麻」的罪魁禍首,他不再只是記錄,而是創造,以此抗衡邪惡勢力(真實未麻的生活)的入侵。甚至在未麻本人質疑不定時,曾以假亂真地取代之,反成為既定的事實。

對於偶像來說,粉絲是一個群體的概念。你我他、是男是女,其實區別不大,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守護同一個體,接受同一份偶像報表,即便可能各自延展成些微不同的角色,仍是一群想像共同體。對於粉絲來說,偶像這個符號意味著認定的價值,當我見到光明星星,那樣奢求卻無法企及,一追再追只能承認:星輝柔柔雖然照拂漫夜,而我只能抬頭望星空,未能捕捉絲毫。

懷著相同「幻愛」的我們,仰望著同一顆明星,那背後代表的認同感與不得不信仰的美好想往,竟是如此地溫熱,靠近。

全文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藍色恐懼》誕生於1997年,當時互聯網剛興起不久,社交媒體尚未流行,但已經出現粉絲為偶像架設網頁、留言板、BBS討論區,匿名粉絲與偶像可以透過網路互動,有人能夠偽裝成偶像留言,偶像亦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自己沒說過的話、沒經歷過/想過的事,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模糊,粉絲與偶像的親切交流,有多少是真實呢?
Thumbnail
《藍色恐懼》誕生於1997年,當時互聯網剛興起不久,社交媒體尚未流行,但已經出現粉絲為偶像架設網頁、留言板、BBS討論區,匿名粉絲與偶像可以透過網路互動,有人能夠偽裝成偶像留言,偶像亦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自己沒說過的話、沒經歷過/想過的事,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模糊,粉絲與偶像的親切交流,有多少是真實呢?
Thumbnail
本篇延續上篇,主要探討藍色恐懼的(1)看與被看(2)多重方向性與(3)如何從夢中醒來。
Thumbnail
本篇延續上篇,主要探討藍色恐懼的(1)看與被看(2)多重方向性與(3)如何從夢中醒來。
Thumbnail
藍色恐懼因其主題與曖昧性,延伸探討與影評非常的多,自己有先爬過一輪,確保此篇不會像市面大部分影評那樣寫了很多但彷彿什麼也沒說,相信能提供對本作有興趣的觀眾新的觀點供參考。 本篇將討論:(1)這部作品想講述什麼?(2)關於自我身份的界定(3)幻想與現實:幻想是否可能成為現實
Thumbnail
藍色恐懼因其主題與曖昧性,延伸探討與影評非常的多,自己有先爬過一輪,確保此篇不會像市面大部分影評那樣寫了很多但彷彿什麼也沒說,相信能提供對本作有興趣的觀眾新的觀點供參考。 本篇將討論:(1)這部作品想講述什麼?(2)關於自我身份的界定(3)幻想與現實:幻想是否可能成為現實
Thumbnail
才驚覺,原來我是真的愛你。為了警醒自己看向真實的客體,而情願不全身心地舒展主體意念,終無法藉此取代客體的存有。走掛在搖搖欲墜的高空繩索,擺盪在欲生欲死的界線。對生的本能貪求,即使路漫漫且修遠,也要咬牙堅挺;對死的自然垂落,不斷教唆著:何不化蝶以成永恆?
Thumbnail
才驚覺,原來我是真的愛你。為了警醒自己看向真實的客體,而情願不全身心地舒展主體意念,終無法藉此取代客體的存有。走掛在搖搖欲墜的高空繩索,擺盪在欲生欲死的界線。對生的本能貪求,即使路漫漫且修遠,也要咬牙堅挺;對死的自然垂落,不斷教唆著:何不化蝶以成永恆?
Thumbnail
在一個假日午後,《走跳合作社》來到一個背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大師指示我們趕緊坐下。 之所謂山中眉毛大師,要來找她霧眉就得來這山中幽靜之地,她自己的眉毛想當然也十分利索。她開示第一部電影《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Thumbnail
在一個假日午後,《走跳合作社》來到一個背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大師指示我們趕緊坐下。 之所謂山中眉毛大師,要來找她霧眉就得來這山中幽靜之地,她自己的眉毛想當然也十分利索。她開示第一部電影《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Thumbnail
故事從偶像歌手的告別演出作為開場,為了拓展演藝生涯,主角未麻接受經紀公司的安排,離開目前所處的偶像團體,單飛出道,朝著「女演員」之路發展......
Thumbnail
故事從偶像歌手的告別演出作為開場,為了拓展演藝生涯,主角未麻接受經紀公司的安排,離開目前所處的偶像團體,單飛出道,朝著「女演員」之路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