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的好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要走出自己設下的框框
人都習慣於平日的生活圈,而不喜歡突然而來隨機性的事件。最好每件事情都在自己的預料掌控以下,不管是自己的專業還是自己的人脈圈。 但是有圈圈,就有界限,有界限就是會產生侷限,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局。 如果不能衝破這個圈圈,就不能開拓自己的眼界。 
我剛搬到西雅圖的時候,住在一個在微軟總區附近的一個社區。有一次,我要到西雅圖機場飛回台灣,因為必須早上很早就到機場,於是我叫了Uber的車,結果沒想到等了半天,沒有看到司機的蹤影,那是我第一次用Uber,所以也不是很確定我是否做了對的操作。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開始感到焦慮,因為我不知道車子到底會不會來,我的手機上的地圖也沒有看到預定的車子的動態紀錄。
這個時候,小區裡面出來了一個美國白人,拿著簡便的行李,朝著我的方向走來。我看到他,他也看到了我。我先跟他打了招呼(這幾年在國外的歷練讓我知道先打招呼總是好的)。 ”你是不是要到機場?” 他問。我說是的,但是我叫的車還沒有來。他說,他跟他的朋友約好一起開車到機場。於是我和他聊起了天來。原來,他是SpaceX 的工程師。SpaceX是歷史上第一家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商業公司。現在,SpaceX已具備製造、發射、回收、再使用運載火箭的能力。 SpaceX有一個小的辦公室就在我家隔壁,他幾乎每一個禮拜就要從這裡飛去洛杉磯去見Elon Musk開會。我眼睛一亮,因為Elon是美國年輕人的偶像之一。我很好奇在那裏工作是怎麼樣的感覺。 我於是告訴他,我的學習背景跟太空有關係,雖然不是太空工程但是是太空物理。我跟他開玩笑說,在美國跟太空有關的工作,算是高度敏感的專業,如果你不是美國人,基本上想都別想做這樣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工作的對象離地球很遠,像是研究宇宙是怎麼樣產生的或是遙遠的星系,那麼就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研究的對象是大氣層,或是大氣層裡面的輻射,這就是高度敏感的工作。 我又稱它做找工作的機率為和離地球距離的N次方反比定律。
不久他的朋友就來了,他請他朋友載我一程,既然話夾子打開了,我也欣然接受他們的好意。我們就一起上了他的車,他的朋友也在SpaceX工作,兩人要一起飛到洛杉磯。我們一起在車上就聊天他們就問我, 我物理背景可以在微軟做甚麼? 那個時候我在Xbox裡面工作,主要用人工智能開發髒話過濾系統。 我就隨便跟他們說了幾句我在過濾系統中學到的新詞,問他們,這些在英文裡算不算是髒話?他們笑了!
我也很好奇地問起他們SpaceX 工作環境和氣氛,他們告訴我,Elon Mask有非常強列的個人主張,而且工作十分的勤奮,他的態度與勤奮也連帶感染了他的下屬。雖然薪水遠不比IT產業高,但是每個員工都被Elon Mask所啟發的偉大的夢想所驅使,賣力的工作 。在討論過程中,也對他們的企業文化有更近一步地了解。 後來,我和他們兩位竟然成為朋友。  SpaceX 前一陣的成功地進行了載人飛行,我也跟他們互道恭喜。
我慶幸當天叫的Uber 沒有來, 或者是我當時因為不懂Uber, 所以車子沒來。 和多數人一樣,我喜歡事事有計畫,我討厭生活不在掌控裡。 但我漸漸覺得,在生活中加點隨機的成份反而有意外的收穫和驚喜。 如何在生活中特意加點隨機性呢?
我試過下面幾種方法:
  1. 每天不同時間在茶水間,找不同的同事的交談。你也許可以因此知道很多有趣的小道消息和生活小趣聞。當然因為疫情的關係 現在在北美很多人都在家工作。 這種方式可能要等到回辦公室以後才適用。  
  2. 試著學習一個有興趣但是和你專業完全不同型態的技能。像是我不喜歡烹飪, 但是我喜歡做蛋糕。    
  3. 試者讀一些自己以前壓根兒不會想讀的文章,書或者是雜誌。
我們都有慣性喜歡待在自己喜歡或以為安全的舒適圈,殊不知這種舒適圈反而限制了我們的可能。許多時候,隨機的好處可以讓自己的思維轉變,跳脫僵化的思路,也讓自己對生活有一個全新的觀點還有增加奇遇的機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一名太空探險家的故事,探討生存與生活的本質。內容以資源匱乏的星球迫降為背景,提出選擇工具的思考,並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受與情緒。透過回顧日常生活,讓讀者意識到生存的根本需求和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一個平凡設計師在中國職場勞動的求生日記, 與未來部落格的書寫方向。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超能力以及人生旅途中的飛行和安全,並提到了地球村和星宇。文章中也涉及到回落和返回機票。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離開職場進行出國旅遊的感受,對比了科技業在假期也不間斷工作的情況。文章討論了自由的定義以及達成自由之前的過程。同時提到了投資上的觀點和策略。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一名太空探險家的故事,探討生存與生活的本質。內容以資源匱乏的星球迫降為背景,提出選擇工具的思考,並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受與情緒。透過回顧日常生活,讓讀者意識到生存的根本需求和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一個平凡設計師在中國職場勞動的求生日記, 與未來部落格的書寫方向。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超能力以及人生旅途中的飛行和安全,並提到了地球村和星宇。文章中也涉及到回落和返回機票。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 登入火星、移民火星,這似乎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 實際生活中卻有一樣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其開發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SpaceX星艦,正朝著這個我們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腦中還停留在這個登陸火星、移民火星的想法是不可行,笑著
Thumbnail
談到矽谷,大多人腦海浮現的是科技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地方。然而,對於矽谷工程師職涯創業教練 Yi 姐而言,會在矽谷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因為心中有「美國夢」。快速變遷的時代,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哲學。在〈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系列文中,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公司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所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離開職場進行出國旅遊的感受,對比了科技業在假期也不間斷工作的情況。文章討論了自由的定義以及達成自由之前的過程。同時提到了投資上的觀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