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之路“一路從法國阿爾薩斯跟德國邊界,延伸約莫百餘公里到一個叫做Bad Dürkheim的小鎮,是德國Pfalz產區所在,沿著Palatinate山脈座落著大量的葡萄田,幾個座落於其中的小鎮四處可見小酒莊,餐廳,每年葡萄酒節輪番在各小鎮舉辦,當年在這邊唸書時,週末經典行程就是去山邊健行,下山後走進小鎮,點上幾個當地葡萄酒配上當地名菜豬肚香腸,大快朵頤一番再回家
Pfalz知名酒莊延伸閱讀:
德國的Wine Diploma,雖然和國際標準一致,但跟當地的學位,產業都有自己的融入方式,這次我們就移到了葡萄酒之路的農業中心上課,除了能就近安排許多酒莊參訪以外,我們用更科學的方法來理解葡萄的種植,研究,跟產業發展
Pfalz的葡萄酒研究園區隸屬於周邊的幾個大學,提供有關釀酒的學識,碩士課程,跟全球500個酒莊有跨國合作,在研究項目上有緊密交流外,學生也有機會能到其他國家實習。這個園區也提供周邊酒莊的顧問,例如要不要添加二氧化硫,有沒有需要調整酸度等等,都有實驗室的資源來協助
德國的當地品種Dornfelder ,很容易種,大產量,是低價酒的好選擇
跟台灣許多大學會出產自己的農產品很像,當然這個園區也會出產自己的酒,部分是銷售用,更多是研究使用。在參觀園區的實驗區域,可以看到中小型的發酵桶,通常會設計一些實驗,像是:如果在發酵前浸皮多浸個幾天,跟幾個小時,成品會有什麼差異?
當地釀酒科學的總監正在跟大家解釋葡萄酒實驗室的一些設備
這些實驗所費不貲,每一瓶實驗出產的葡萄酒,平均成本高達100歐元,離能夠商業化的程度非常遠,不過卻能以很科學的角度來觀察種植,釀造的差異對於最終成品的影響
WSET的Diploma中,德國這邊有多安排6天在釀酒學上的課程(以前據說有更多時數),除了體驗更多種植,釀造上的實作以外,還有大量的”化學課”,解釋葡萄酒裡面的化學轉換,土壤對於葡萄的影響等等,事實上這些課程都不在考試範圍內,所以上起來也比較沒有壓力
葡萄酒跟化學到底有什麼關係?
葡萄內部的成分,收成時的酸度,釀造過程中糖轉為酒精,各種釀酒技術的添加物,酸鹼值的控制,丹寧,香氣的來源等等,所謂“化學”是跟葡萄酒相關的各種化學反應。有一堂課我們上到了不同類型的酸,助教端出了六杯透明無色的液體,老師說,我們來喝看看這些酸有什麼不同吧?
刺鼻的,尖銳的,幾乎無味道的,即使同樣質量的酸居然能在口感上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大家喝完以後都非常驚訝。老師接著說:“如果一瓶酒含7.0克酸,我們都會講說是高酸度的酒,但如果釀造的時候這些酒石酸已經轉變為蘋果酸,你可能就會覺得,其實也沒這麼酸”
Riesling 酸度跟時間的變化,可以看到全球暖化對於葡萄生長的影響
除了酸度以外,香氣的討論也特別有趣,“白蘇維濃要怎麼做出紐西蘭或是澳洲果香十足的風格?運用還原釀酒(Reductive winemaking),例如添加一些二氧化硫,果香會更加奔放”,在科學研究上也可以看出還原釀酒法(下圖的藍色線),氧化釀酒法(紅色線)跟一般釀酒法(綠色線),三者在香氣上的表現,很顯然地還原釀酒法可以帶來更多檸檬,百香果,蜂蜜,青椒這些屬於白蘇維濃的果香味
雖然題材有趣,不過英德文交雜的上課環境,加上各種化學專業名詞,上完課我的腦袋都快爆炸了,還好下課後都有參觀當地的酒莊,品飲之餘也可以放鬆一下,至於去了哪些酒莊,下一篇再一起告訴大家
丹寧的結構: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已經神遊不知道哪去了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要吝嗇幫忙拍手,按愛心,分享或是訂閱我的專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