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背後

2020/08/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中國視頻網站bilibili(簡稱“b站”)在五四青年節搞了一個特別官宣性質的宣傳片《後浪》。《後浪》激起千層浪,引來了大量網友的批評和吐槽。而最後,事件當然是往控評至一片和諧的方向去發展了。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對於不怎麼關注二次元的朋友們而言,看到的可能是由於“誤讀”而產生的憤怒。但實際上,大陸網民們的這種反應,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b站網站的“改良”。
一、b站的商業化蛻變
b站在2009年建立,原為acfun網站(a站)的後備網站。b站到後來才有了比較固定的用戶,從那開始,b站就逐步脫離a站,成為一個較為獨立的站點。早期的b站就是一群80後90後的二次元愛好者的聚集地。那時候的b站氣氛是比較好的,人不多,但大家都是為愛好過去玩。外人看b站用戶就是自娛自樂,但b站用戶也是自得其樂。
隨著00後新生代的成長和二次元文化的“大眾化”,b站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可能也是因為看到二次元視頻彈幕網站的“光明未來”,有些資本就開始想要入駐b站了。
關鍵的一個時間點,就是2014年,那一年,陳睿入駐b站。從那以後,b站就開始走商業化的路線。各種線下活動和媒體聯合,切實擴大了b站的知名度。與此同時,b站的內容也開始改革,多了很多非二次元的模塊。這中間,其實還有過法定代表人徐逸與陳睿矛盾的各種花邊新聞。但“宅”又怎麼鬥得過“資本家”呢?過了不久,在實際發展事務裡,已經沒有徐逸的事。而b站也自然落入資本操作當中,不斷異化。
這是b站引發老用戶不滿的第一步。過度商業化,引來大量低齡用戶,擴大內容覆蓋面,又用各種kpi風格的制度框定了內容創作。
比較多人調侃的就是up主的“吃飯”(廣告)行為。原本很多只是因為愛好而做視頻的up主,慢慢都要開始配合bilibili的宣傳活動做推介視頻。畢竟商業化了,up主多了,不配合宣傳的up主就不給你宣傳資源。
還有一個在2015.2016年比較多人用的詞就是“小學生”。因為大量湧入低齡用戶,原來比較沉穩成熟的網站氛圍被打破。同時因為當時彈幕的機制只是針對原來小眾用戶群,彈幕管理機制的不成熟和“小學生”的“無法無天”也弄跑了不少用戶。
二、再從商業化走向政治化
b站走向政治化的重要一年就是2017。那一年,各種官方媒體陸續進入b站。
在中國大陸,政府對於媒體的看法,就是“宣傳陣地”。如果這個“陣地”你不去佔領,就會被敵人佔領。當然,這個“敵人”是廣義的,內部不和諧的聲音是敵人,外部“洗腦”的聲音更加是敵人。同時,“敵人”的定義範圍又是隨著政府需要變動的,曾經被認為是需要聽取的公知聲音,後來也變成了需要“控制”的,曾經被認為值得稱讚的“愛國”呼聲,它的聽眾太多以後,它們也慢慢變成需要“控制”的。
b站吸引了政府的注意,肯定因為它在年輕群體當中的影響力太大了。這就是中國政府的邏輯,當某個行業中出現了“龍頭”,那就必須把其馴養起來。
換個角度,正正因為b站商業化轉型的成功,它在中國大陸的這個氛圍裡,也不得不走向政治化,因為你是“宣傳陣地”,而且是面向年輕群體的“宣傳陣地”。
三、資本與政治滋養而成的巨獸
在中國大陸這個氛圍下,政治化的資本肯定是發展得更好。為什麼呢?
因為你是受控制的獸,是被馴養的獸,是為國家資本提供養分,為國家各種任務出力的獸。用難聽的話來講,大戶人家的狗總比狼要肥。
每每到了國家宣傳機器發動的時段,b站也很自然地配合著宣傳,各種官宣紀錄片被擺在首頁。甚至連一些官方的直播,也可以通過這個平台看到。
既然是被馴服的企業,那就是安全的,既然是安全的,政府就能放心地讓它成長。作為白手套的國家資本入駐的娛樂公司,b站自然能夠獲得不少政策優惠和非明面上的照顧。我個人認為,b站在其後的資本擴大,多地設點,與商業巨頭合作,乃至出國上市,都或多或少地收到“政治大喇叭”身份與國家資本持股企業身份的眷顧。
2016年左右,還有傳聞b站和a站要合併的消息,但是最後沒有成。有人說這是因為a站b站曾經有過搶用戶的“仇”,所以沒有成。但我作為b站曾經的高粘度用戶,認為事件不是那麼簡單。
國家有意要整合年輕群體的媒體平台,肯定是2016年甚至更早就已經有計劃。再對照2017年後的b站快速政治化,可以反推,2016年的時候,ab合併就是為打造 “一個宣傳口”而走的一步棋。而a站內部,應該是不希望搞得像b站那樣失去了二次元應有的初衷,所以拒絕了合併的提議。
然而國家要幹的事總要完成。既然不能合併兩個以後做成“一個宣傳口”,那就扶持聽話的那一個,整死不聽話的那一個,製造“一家獨大”的局面。
現在的a站因為內外各種原因,經營得不怎麼樣,但相對b站,站內二次元的氣氛還是保持得挺好。
四、《後浪》為何討厭
之前講那麼多,就是為了讓讀者們理清一個線索。對於b站老用戶而言,他們是親眼看著這個二次元家園如何被“小學生”侵佔,如何商業過度失去初心,如何被改造成“國家宣傳口”的。
而這個用戶群,恰恰就是中國大陸現處在艱難求生階段的青年群體,並非00後那些未經人事,可以享樂的學生群體。
這個群體是曾經見過較為自由的中國網絡的,也是經歷過“公知”群體引發的自由討論,對各項重要議題有過獨立思考的。他們也親身經歷了中國大陸近20年的各種改變,深刻知道自身的處境以及造成這個艱難處境的“元兇”。
《後浪》如果作為一個b站的商業廣告,它大可以用年輕的演講者,單純地說年輕群體可以享受生活,通過b站分享生活。這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後浪》如果作為一個五四的宣傳片,那它就是失敗的。五四的青年精神是獨立思考,追求民主自由和科學進步,完全和消費主義不搭邊。
《後浪》如果作為一個政治宣傳片,也是失敗的。以“前浪”的身份,說著各種虛無縹緲的話,表面看是鼓勵年輕人作為後浪去奔湧,其實都是在變相地誇讚自己“前浪”如何努力地給後浪打造了一個可以自由發展自我的“空間”,是前浪的努力給了後浪“選擇的機會”。然後“前浪”藉著這個“功績”,叫後浪去自由奔湧。藉著鼓勵青年的名頭來歌讚自己,搞這個宣傳的“前浪”也是夠惡心了。
商業娛樂廣告可以隨意,政治宣傳片就得嚴肅,而《後浪》就是因為b站的這種特殊身份,本為了面面討好,最後成了完全不討好受眾的失敗之作。
b站原來一個挺好的二次元小站,商業化政治化,嚴重損害了青年人的“選擇權”。
藉著這個站點做政治宣傳,表面鼓勵年輕人,其實抬高“前浪”這個掌控國家資源的群體,又讓人想到現實裡自己只能埋頭工作,才能在樓價、物價等各方面割百姓韭菜的社會裡活下來的處境。
在80後90後群體的普遍理解裡,這個宣傳片是“前浪”赤裸裸的諷刺和自我宣傳,甚至就是對五四精神對青年一代的侮辱。這個宣傳片作為一根引線,點燃了青年群體與b站於政府的新仇舊恨,不滿爆發。
五、困境中的青年依然困境著
宣傳片中的“後浪”明顯地就不是現實裡的“後浪”。現實裡的“後浪”,除了出身好的群體以外,哪個不是在艱難地生存?
通常的996,普遍的14小時工作制,大企業強勢的各種類251制度,維權難成的404處境。青年群體並沒有瀟灑,瀟灑的只有特權階級和未進入社會的學生。
並不自由的“後浪”無法奔湧。在《後浪》的語境裡,奔湧的後浪只是小部分年輕人,奔湧的方式就是消費。
無關精神追求,無關社會改良,“前浪”所希望看到的奔湧,就是“後浪”的玩樂和消費。而這恰恰暴露了身居廟堂的“前浪”的想法。
“你們無需精神追求與社會改良,在這個物質的社會裡,通過消費為這個國家貢獻力量即可。”
前浪眼裡沒有需要發展的“個人”,“後浪”只是被控制的大海的一部分而已,也是被國家力量所消費的群體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釋深明
釋深明
佛教徒,acg愛好者,魔幻、科幻小說創作者,把寫作當做生活方式的文藝青年,非全職股票投資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