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大眾文化的困境,以及專業菁英的挑戰

2024/04/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個時代是聲量、流量掛帥的時代,對流量的重視大大改變了我們當代的文化,從我們的社交、到我們的娛樂、知識的擷取、乃至關乎我們社會與國家的政治議題,全部都被聲量/流量給改變了風貌。

那麼,這個重視聲量與流量的風氣是如何崛起的呢?

Web 2.0改變了商業與社會的遊戲規則

我認為Web 2.0 是重要的關鍵詞,他的出現,讓人們發現原來聲量和流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利益,從而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 Web 1.0 時代,信息流動是自上而下的,權力集中在社會少數人手中。記得在網路剛興起的時期,網路就像是政府、商業組織、藝文人士的公佈欄,他們在網頁上貼出他們的訊息,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一般人也就照單全收。好一點的,是他們會在網頁放上留言板,網友可以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的訊息,但互動性並不高。

然而進入Web 2.0時代,隨著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等社交平台的興起,情況開始發生改變。這些平台讓普通平凡人也能創造聲量,甚至與大公司或有權勢的人競爭。粉絲頁的互動帶動了流量,而流量也直接影響了市場和公眾觀點。

這讓庶民階級獲得了前所未有權力的提升,過往許多價值的優劣、遊戲的規則都是由上流階級、知識份子定義的,如今庶民們可以靠著流量(及其帶來的商業利益)翻身,於是許多領域的面貌都有了轉變。

流量對音樂的轉變

在音樂領域,這種變化尤為明顯。過去,音樂的創作和欣賞往往由專業人士主導,但現在,所謂的迷因音樂,如周杰倫的《牛仔很忙》和 PSY 的《江南Style》,證明了即使是不那麼具有音樂性的作品,只要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同樣能夠取得巨大成功。

人們也開始喜歡從抖音聽音樂了,這類作品通常節奏感鮮明,或是朗朗上口,即便有時聽起來俗氣,卻讓人不知不覺接受了。這是庶民階級的美感,比起透過音樂傳達什麼深刻理念,比起音樂形式製作得如何精緻,他們更在乎的是能不能在情緒上得到立即的共鳴。

3426828 1

3426828 1

而這也讓音樂產生了一個明顯的轉變,那就是音樂時間明顯變短。過往,音樂家為了展現自己精心的構思與製作,很多時候歌曲都會很長,出現7、8分鐘,甚至超過10分鐘的歌曲都不奇怪。但如今,時長短的歌曲卻比比皆是,不滿3分鐘的歌曲比比皆是。

過往一個藝人創作一張專輯,可能懷抱著製作一個藝術品的心情在製作,歌詞簿要精心設計,曲目要費心思安排,聽一張專輯就像在看一本詩集或小說,裡面蘊含了藝人想要傳達的意念。但如今更流行的,是聽眾在YouTube或串流平台聽自己想聽的歌,歌曲的優劣或流行與否是看點閱率,看這些歌曲能不能變成發燒歌曲。

流量對文學的影響

文學也受到了 Web 2.0 的影響。以現代詩為例,過去現代詩作品,受到文化思潮以及政治環境的影響,作品往往較為艱澀難解,許多讀者常常會嘟喃看不懂新詩,覺得他們「太藝術」了。但現在,簡單直白、甚至帶有勵志成分的金句,已經變成詩作能夠走紅重要的因素。

現在許多文學或新詩的粉絲專頁,常常會節錄詩作的金句,製成圖片,貼在專頁上,吸引網路鄉民點讚。在IG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有文青會手抄詩句,拍成圖片供人點讚。

儘管有越來越多文學創作者開始反省詩作金句化、雞湯化的現象,但這其實反映了原來小眾的詩文學受到了大眾文化的影響,體現了大眾在文學創作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流量對社會與政治的改變

政治領域的變化同樣顯著。過往的政治多是由上而下傳達理念,政治人物往往是社會的菁英,他們引領政治風潮、或引導平民百姓追隨其理念。通常是他們由上而下提出什麼理念,他的支持者就跟著領導人進行各種政治運動、社會運動。

可是現在 Web 2.0 以後,庶民老百姓的意見份量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甚至產生了許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KOL。所以政治人物也開始注重聲量流量,開始和KOL相互feat,開始迎合庶民老百姓的意見。

然後由於庶民老百姓和知識份子不同,他們的文化資本相對沒那麼高,他們對一些政策、理念、專業性議題無法迅速理解,因此對於社會議題他們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表現和抒發。所以我們會發現比起理性訴說理念,越來越多政治人物為了吸取流量,他們會選擇做一些滑稽的表演、講一些不入流的笑話,以迎合選民的情緒;他們講話口不擇言或罵髒話,戲謔嘲諷政敵,進行人身攻擊,因為這樣可以迅速激起人民的情緒,甚至更嚴重的是挑起仇恨,因為這是產生情緒最快、最強烈的一種方法。

所以你會發現,許多嚴肅的社會議題越來越難用理性的角度來討論,它更多是訴諸於情感、訴諸於煽動。這也就是流量政治、聲量政治的一個體現。

流量時代的利與弊

Web 2.0的變革帶來了許多改變,就好的來說,他讓人更重視了庶民、大眾階級的生活,過去他們始終是被忽視的一群。社會的權力運作邏輯,在過去的歷史中,他們多是被支配的階級。而如今,我們甚至有時可以看到庶民的價值觀、品味主導了社會的風潮。

另一方面,過去的專業領域都太過專精於自身的專業,失去了和大眾對話溝通的能力。甚至,專業領域會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看不起通俗文化,鄙視現實的經濟利益。久而久之,忌俗的他們失去了大眾的理解與尊重,繼而落入了憤世的矛盾裡。

所以,對於聲量的重視,積極的一面,是讓我們知道要生活在這世道,必須更接地氣一點,更理解一般人的悲歡喜樂。

ピコ太郎的PPAP曾經紅極一時,但在缺乏音樂相關專業的狀況下,他也就真的只能紅「一時」而已了。

ピコ太郎的PPAP曾經紅極一時,但在缺乏音樂相關專業的狀況下,他也就真的只能紅「一時」而已了。

但過度迎合流量也有其弊端。在流量的世界裡,專業和深度往往被忽視。通俗文化的淺薄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專業程度、理性論述的水準下降。現在,我們可以感受到,專家的意見經常令人昏昏欲睡,反倒是外行的網紅獲得了強烈的支持,抖內賺得盆滿缽滿。許多有才的藝術家、文學家,他們的創作乏人問津,不被了解,人們的審美更加重視在快娛樂之上。

然而,過分迎合大眾的做法,可能會導致個體的獨特性和專業性被犧牲,從而易於被取代。舉例來說,政治其實也是一門專業:政治論述的生產、各個領域間的溝通協調、基層的經營等,都是一門學問。但若將心力都放在聲量的擷取,長遠而言,是削弱自身的政治專業與實力。反之,大眾永遠不會缺乏娛樂消遣的標的,一旦大眾覺得政治小丑不再有趣,他們就會擁抱新歡,沒有專業的政治人物也就被淘汰了。

小結:學習在自我與他人間保持平衡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流量驅動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每個聲音都能被放大。這意味著,那些更具情感、更能渲染大眾情緒的內容,無論其藝術價值或深度如何,都有可能成為主流。

但這是雙面刃。一方面,它打破了傳統精英對文化的控制,某方面來說,這是一種民主化。但另一方面,雖然人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理論上應該讓文化更加多元,然而大眾階級的從眾性,卻反而導致了專業與多元文化的脆弱性,讓我們的視野變得從眾且單一。

過去這段時間來,許多專業人士在面對流量的挑戰時,經常感到時不我與的無力感,但這何嘗不是一個反思自身是否過度自溺的契機?同樣的,近來越來越多KOL出包,其實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反省生活是不是過度被流量牽著走?

也許,如何保持自身獨立性,又不失去與他人的關係,是我們一生中必須不斷思考的議題。也許,如何保持自身獨立性,又不失去與他人的關係,是我們一生中必須不斷思考的議題。




24會員
74內容數
洪七 討厭醜東西。但我的美醜觀可能跟凡民俗子不太一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