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用影片當教材似乎已蔚為風氣,未來幾個星期就有好多個影片導讀的邀約。
前幾天台中市政府2020影視紮根校園映演列車的計畫,到我診所拍導讀影片,介紹十二部電影,分為三個主題「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大隊人馬(十多個人)擠在診所裡,架了三台攝影機折騰了七個小時。這個計畫除了拍攝導讀影片,還有到大台中地區許多的偏鄉中小學做映後討論,我也答應了幾場。
第二個計劃是新竹文化局的兒童影展,在新竹影像博物館舉行,我導讀的二場是8月6日上午的「童心計畫」,以及8月15日下午的「我與我的小白獅王」。
第三個計畫是司法影音校園巡迴講座,這個計畫除了到校園,也將會到獨立書店,我答應的是在台北閱樂書店與許紋華法官談「判決」這部電影。
其實除了這幾個計畫外,我在大愛電視二台主持「似水年華─華人紀錄片精選」,每星期日都會導讀一部兩岸三地的導演所拍的紀錄片。八月份特別與地球證詞節目共同舉辦環保影展,這些紀錄片都是導演用自己的一段生命向天地提出疑問,也邀請大家一起來尋求解答。
台中市政府2020影視紮根校園映演列車的計畫,到我診所拍導讀影片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電影裏的生命教育」自序
這些年針對學生的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我想是來自於家長們面對「世界是平的」所產生的焦慮,所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好贏過別人,可是或許我們忘了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了他們的生命力。
 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了。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也就是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雖然生命意義的尋找講起來似乎很高調,但是我覺得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我尋找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的追尋夢想。另外台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提出生命教育的三大內涵(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抉擇,人格統理與靈性發展)可以用「人生三問」來呈現生命根本的課題,亦即「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又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
  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條列些「標準答案」或「生命典範」為教材,但是單憑這些知識層面的認知,其實不太能夠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因為這些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但是若只是像一般學業科目一樣,設計教材教案,甚至必須繳交可以評量績效的成績,這麼一來就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空洞或荒謬,恐怕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因此,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我自己從孩子讀小學三、四年級起,就每個星期會挑幾部電影,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在戲院般全家人很專注地一起看,整個過程已經像是個重要的家庭儀典了,一直到現在,孩子上國三了,這個溫馨快樂的時光仍是她們生活中最期待的時刻。
  對於一個逐漸想獨立,想脫離家長的束縳,也就是愈來愈叛逆的青少年而言,父母親正經八百地訓話,不僅無效,通常還會有反效果,這時候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居家生活中最自然的休閒方式,也就是與孩子一起坐下來看電影,然後在觀影後的感動氛圍中,再分享父母自己的情緒或與影片可以呼應的真實故事,也許不必講太多,往往三言兩語,就可以達到超乎預期的效果。
  而且,更棒的是,與孩子一起專心共享電影的次數多了,也就是親子的親密感與信任度增加之後,孩子往往在看完電影也會說一些他平常不會跟父母講的心事。因為電影演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能夠引起孩子共鳴的部份,就是他們現在正在關心或憂慮的事情,身為家長也可以從孩子透露的蛛絲馬跡中,獲得一些訊息,以便適時的提供協助。
  在這本書中我挑了五十部電影,大致區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個生命教育範疇,有些影片的內容或許要上了小學高年級以上才比較容易理解,或者探討的主題是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比較關切的,不過,其實也不一定,我們不要輕忽了孩子的潛力,只要大人陪伴著孩子,大家很專注地看,並且營造良好的氛圍與適當的引導,相信孩子的表現會令父母師長驚艷的。
  藉由這些電影,我們全家共渡了許多美好的時光,相信你們也一樣能夠留給孩子一輩子難忘的溫暖回憶。
在這本書中我挑了五十部電影,大致區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個生命教育範疇
給父母師長的悄悄話
  記得前些年公共電視舉辦兒童影展前,先幫學校老師辦幾場研習會,由我協助導讀這些影片,記得分享討論時,有一位高中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碰到一位多年前教過的學生,那位已經是大人的學生跟她說,她的學生時代唯一的記憶就是老師某一次在課堂上放映影片與討論的場景。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啟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一)為什麼是看電影?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家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了詢問「功課作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
  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家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
  家長如何在不經意的自然流露中知道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別挑選的影片,在家裏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以上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特別是透過影像獨特的力量,可以使小朋友很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二)如何看電影?
  挑選適合的影片,佈置一個安靜沒有干擾的觀賞環境是最基本的條件,假如看完之後,家長可以率先,以自然而不說教的方式,感性地先分享自己與電影相關的經驗,然後耐心地(亦即不要「逼迫」孩子發表心得或寫紀錄單)等待,讓孩子分享他的感想(為什麼要耐心的原因是雖然孩子感受能力很強,但是往往表達能力不足)。
  除了分享經驗與感觸之外,家長若能趁機帶一點背景知識或延伸的關懷,想信更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也會覺得:原來我的爸媽還不賴嘛!),或者能丟一些問題與孩子一起思索,那麼看電影真的就比在課堂上的課程來得收獲大了!
(三)團體電影討論會的進行方式
當二年前我想寫這本書時,就曾試著導讀過將近二十場親子電影讀書會,每一場參加成員的背景都不一樣,因為我想了解對於不同年齡,住在不同區域或不同經濟條件或不同知識準備的孩子,觀察這些南轅北轍的孩子在電影討論會中的表現。結果都令人非常滿意,也使我更加確信影像的影響是沒有門檻的,與文字書本的閱讀必須有基礎的準備很不一樣。
以下是我在討論會的進行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為了讓參與的孩子更能主動甚至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感想與分享意見,我採用以下流程:
  看完電影後,我稍為說明一下(約10分鐘左右),然後先丟出二到三個問題(其中至少要有一個是開放性的問題),然後將孩子分成三組,每組二至四人(因此參加的孩子以六至十二人為限),要每一組孩子先討論,提出問題,事先也說明各組來比賽,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有獎品,這可以激勵他們動腦筋思考。因為我們的孩子長愈大,愈失去提問的勇氣,也沒有能力提出好的問題,因此必須用團隊競實的壓力逼孩子練習。家長另外成一組。小組時間不要太長,大約只要15至20分鐘即可,然後全部孩子集合由我主持,以小組方式發表討論結果,同時視情況輔以小組為單位搶答計積分的方式鼓勵大家發言。
  參與的家長除了在一旁觀察,透過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瞭解自己孩子的另一面之外,也可以協助回答問題或管理秩序,以及幫忙紀錄有趣及精彩的問答。
(四)要去那裏買電影?
很多家長常會問我:「你介紹的這些電影要到那裏去買?」我想,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大概都是像我一樣,不太習慣在網路世界裏漫遊的人吧!
若真的要像我們以往一樣,買到正版DVD典藏下來,就跟買書一樣,可以向大型連鎖書店有賣影音產品的店詢問,相信他們都很樂於幫忙訂貨,網路上的搜尋購買其實也相當方便。
至於我除了定期會逛書店購買之外,有時候真的太忙,實在沒有時間去等待與尋找時,也得感謝幾位朋友的交流與支援,這包括了荒野老伙伴陳楊文,以及同在湯城辦公園區上班的親戚童瑞林,還有到診所看診認識的王藝君。
好的影片真的是非常多,限於篇幅,許多已寫好的稿子只能割愛,這次把影片訴求的主題比較集中在小學中高年級以上到青春期中學生所關注的領域,而且一部影片中可以討論的議題也很多,真要仔細探討,一部片子寫個一萬字二萬字都沒有問題,也因為限於篇幅與閱讀的流暢性,僅能就與孩子實際對談中,摘錄出與生命教育比較有關連的部份。
真的,好電影很多,但是市面上電影更多,如何在茫茫影片之海中撈取沙金與孩子共渡非常有限的家庭時光,這本書是我初步的努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七月下旬荒野的賞燕季剛開始的假日午後,我與星展銀行的同仁來到五股溼地進行一場「工作假期」。  在工作之前,荒野親子團的「小鷹」們(親子團分為小蟻、小蜂、小鹿及小鷹,小鷹是中學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階段的小志工)分站為他們介紹五股溼地的生態環境與導覽,期間還有小蜂(小學階段)出來表演招潮蟹怎麼吃東西。大人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理想或許能撐得住一時,但終究會隨著殘酷的現實而慢慢改變,回歸到改善真實生活的渴望。        去年十月中旬和朋友們到古巴旅行,大伙想趁著古巴還沒有被資本主義大規模改變前,去看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        因為我在十多年前看過一部古巴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
曾經有一個國文老師上課教到蘇東坡這個我最崇拜的精神偶像,時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四川眉州是蘇東坡的出生地,傳說他誕生後眉州的草木都枯萎了,因為蘇東坡的才情太大,天地間的日月光華匯聚他一身,也因為他吸進了山川草木的靈氣,等到他過世之後,眉山的草木才恢復了青綠色。  「你相信這個傳說嗎?相信的請舉手。」  
到日本四國去走遍路之旅 大約十年前,來自比利時的朋友巴特在家裡用電腦秀出他花了數十天徒步行走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旅,這段旅程就成了我等待中的夢幻之旅。  這位台灣女婿巴特,是在他退休之後的某一天,趁老婆上街買菜時,留下手機與一張紙條,說他出發去朝聖了,就這樣輕裝上路。(當然老婆又氣又擔心)。  好朋
,第一次用視訊擔任比賽評審 今天在荒野總會擔任環境行動論壇評審,第一次用視訊擔任比賽評審,這是幾個月前因疫情關係,將2天一夜來自全國與邀請的外國伙伴的活動改成視訊進行。       坐而言到起而行―環境行動論壇有感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培訓課程演講時,總會提醒這些志工,自然解說講的
要持續保持「幼稚」的浪漫情懷,也就是哲學家尼采說的「膚淺的深度」,這是從深度出發的表面功夫   有一次跟大學同學閒聊時,他也嘆一口氣:「假如我太太偶爾裝扮成小護士或兔女郎,那我一定夜夜熱情高漲!」    生活有變化很重要,就像很多婚姻諮商師強調的,保持令人期待的性生活很重要,但是結婚久了,往往連這件
七月下旬荒野的賞燕季剛開始的假日午後,我與星展銀行的同仁來到五股溼地進行一場「工作假期」。  在工作之前,荒野親子團的「小鷹」們(親子團分為小蟻、小蜂、小鹿及小鷹,小鷹是中學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階段的小志工)分站為他們介紹五股溼地的生態環境與導覽,期間還有小蜂(小學階段)出來表演招潮蟹怎麼吃東西。大人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理想或許能撐得住一時,但終究會隨著殘酷的現實而慢慢改變,回歸到改善真實生活的渴望。        去年十月中旬和朋友們到古巴旅行,大伙想趁著古巴還沒有被資本主義大規模改變前,去看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        因為我在十多年前看過一部古巴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
曾經有一個國文老師上課教到蘇東坡這個我最崇拜的精神偶像,時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四川眉州是蘇東坡的出生地,傳說他誕生後眉州的草木都枯萎了,因為蘇東坡的才情太大,天地間的日月光華匯聚他一身,也因為他吸進了山川草木的靈氣,等到他過世之後,眉山的草木才恢復了青綠色。  「你相信這個傳說嗎?相信的請舉手。」  
到日本四國去走遍路之旅 大約十年前,來自比利時的朋友巴特在家裡用電腦秀出他花了數十天徒步行走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旅,這段旅程就成了我等待中的夢幻之旅。  這位台灣女婿巴特,是在他退休之後的某一天,趁老婆上街買菜時,留下手機與一張紙條,說他出發去朝聖了,就這樣輕裝上路。(當然老婆又氣又擔心)。  好朋
,第一次用視訊擔任比賽評審 今天在荒野總會擔任環境行動論壇評審,第一次用視訊擔任比賽評審,這是幾個月前因疫情關係,將2天一夜來自全國與邀請的外國伙伴的活動改成視訊進行。       坐而言到起而行―環境行動論壇有感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培訓課程演講時,總會提醒這些志工,自然解說講的
要持續保持「幼稚」的浪漫情懷,也就是哲學家尼采說的「膚淺的深度」,這是從深度出發的表面功夫   有一次跟大學同學閒聊時,他也嘆一口氣:「假如我太太偶爾裝扮成小護士或兔女郎,那我一定夜夜熱情高漲!」    生活有變化很重要,就像很多婚姻諮商師強調的,保持令人期待的性生活很重要,但是結婚久了,往往連這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打算怎樣渡過? 以下這個提案如何? 五感並用地好好感受、好好享受、好好領受每一個微小而幸福的瞬間—— - 陽光穿過雲層灑落在臉上 - 聽聽室外大自然的聲音 - 聞著花香放鬆心情 - 吃自己想吃的美食 - 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 - 整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關於小我的奇蹟之旅 參加教育部的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已超過4年了,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推廣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較傾向於推動心法,讓每一個人從內在去體驗自己的生命,啟發內在的生命力,然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跟教育部的團隊不太一樣,他們比較傾向給老師主任
Thumbnail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補習班學生課程表引發各方家長、老師熱議。給孩子們無聊的時間是激發他們創意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作者分享窩在無人找到的地方,放空思考的重要性。人生若能順利安排行程,未來面對世界的能力可能不足。充實的生活不一定是有計劃的生活。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青少年為什麼會拍攝性私密影像?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拍攝性私密影像的行為?影像外流對孩子及家庭會有什麼影響?同時提供避免孩子在處理事件時的二次傷害的建議。
Thumbnail
如果你也在旅途中追尋著自己,請溫柔告訴自己不要著急,現在還沒有遇見沒有關係,因為所有的等待、找尋與錯過都只是為了之後那份相遇。 要相信該發生的事情會發生,生命會帶領我們走向屬於我們的美好風景。
Thumbnail
文中老師分享如何在寫作課堂裡引導孩子清晰、深刻、如實地寫出內在對於生命的渴望與想法。並且探討與3C世代孩子對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青少年輔導諮商卡片等方式激勵孩子寫作。老師是課堂上的傾聽者,懷抱對孩子內在的理解和接納,建立信任關係。最後期待孩子帶著正向寫作的的意義,賦予生命轉化的力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打算怎樣渡過? 以下這個提案如何? 五感並用地好好感受、好好享受、好好領受每一個微小而幸福的瞬間—— - 陽光穿過雲層灑落在臉上 - 聽聽室外大自然的聲音 - 聞著花香放鬆心情 - 吃自己想吃的美食 - 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 - 整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關於小我的奇蹟之旅 參加教育部的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已超過4年了,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推廣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較傾向於推動心法,讓每一個人從內在去體驗自己的生命,啟發內在的生命力,然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跟教育部的團隊不太一樣,他們比較傾向給老師主任
Thumbnail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補習班學生課程表引發各方家長、老師熱議。給孩子們無聊的時間是激發他們創意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作者分享窩在無人找到的地方,放空思考的重要性。人生若能順利安排行程,未來面對世界的能力可能不足。充實的生活不一定是有計劃的生活。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青少年為什麼會拍攝性私密影像?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拍攝性私密影像的行為?影像外流對孩子及家庭會有什麼影響?同時提供避免孩子在處理事件時的二次傷害的建議。
Thumbnail
如果你也在旅途中追尋著自己,請溫柔告訴自己不要著急,現在還沒有遇見沒有關係,因為所有的等待、找尋與錯過都只是為了之後那份相遇。 要相信該發生的事情會發生,生命會帶領我們走向屬於我們的美好風景。
Thumbnail
文中老師分享如何在寫作課堂裡引導孩子清晰、深刻、如實地寫出內在對於生命的渴望與想法。並且探討與3C世代孩子對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青少年輔導諮商卡片等方式激勵孩子寫作。老師是課堂上的傾聽者,懷抱對孩子內在的理解和接納,建立信任關係。最後期待孩子帶著正向寫作的的意義,賦予生命轉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