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探索死亡意義更重要的課題是 — 今天晚餐吃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篇的標題下的尤其俏皮,如果您因此被吸引進來,代表您和我一樣非常看重「吃飯」這回事(咦?!不是),其實,我想表達的僅是與其用緊繃嚴肅的態度去談「死亡」課題,不如改用輕鬆愉快一點的氣氛,說不定我們還會聊出死亡課題的新創意。不誇張地說:「我問過自己:『死亡是什麼?』肯定超過一百次」,除了因為探究「死亡」是一個很好的心靈寫作題材外,我好奇地想知道「死」是什麼,當然並非因為我活得不耐煩,相反地,是因為我想讓自己更加好好地「活」,所以才會說:「比探索死亡意義更重要的課題是研究今天晚餐吃什麼?」,這是因為相較於不能掌控的未知未來,我更加看重屬於當下能把握住的「今天」。
「 死並不是生對極存在。死是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我這個存在之中了,這個事實是不管我多麼努力都無法忘掉的。」— 村上春樹《挪威森林》
從我長大有了更清楚的意識之後,我開始對於死亡這件事有了探索之心,即便我不是經常頻繁地想到,亦並非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但我仍明白那將是我成為人必定會感受到的真實,我大方地承認自己對死亡有探知的欲求,我想正視它,而非用未知的態度去感受。以前我聽說過一個說法:「人自出生以後,就是一直走向死亡的過程」,聽起來或許會因為覺得生命的終點是死亡而感到很悲觀,但活著到死亡的過程其實與終點無關,我們可以快樂積極地活著,這並不違和。我覺得不論死亡是一個開始,還是結束,過程的種種體悟與經驗,才是成就我們之所以能成為如此獨一無二個體的真諦。人生的來去,可能以哲學的角度來看很虛無,不過,反觀另一個切入點,有些珍貴的人事物確實存在人間,甚至有部分是即便肉身已離去,意義也不一定會消逝。
我想只要生而為人(甚至是任何生物),「死亡」均是無可避免的,這個過程就如同我們所有未來可能會遇見的未知,然而,那些未知並不一定意味著痛苦或者哀慟,因為我們對它並非全然有知,因此,相對特別地渺小,僅能憑藉著多方臆測去試想。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曾經研究「瀕死體驗者」(醫學臨床上死亡,而後復生的人)在經歷死亡的種種體驗,並於研究後歸納出 14 種瀕死體驗者出現的感受。那些感受概述如下:
  1. .聽到自己的死訊。
  2. 從未體驗過得舒服。
  3. 聽到奇怪的聲音(亦有可能是美妙的旋律)。
  4. 被拉入黑暗的空間。
  5. 看見自己的身體。
  6. 說話別人卻聽不到。
  7. 不停出入自己的軀體。
  8. 感官變得十分敏銳。
  9. 孤獨感。
  10. 感受到周圍存在其他和你一樣的「人」(可能其實是「靈魂」)。
  11. 出現亮光。
  12. 對此生的全程回顧(可能包含著生前經歷那些事件的各種感受)。
  13. 被一種界線或邊界阻隔。
  14. 生命回歸(據說人一開始經歷死亡時,會很想回歸到自己的身體裡,但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它們可能會排斥回到本來的身體中)。
即便有了「瀕死體驗者」對於死亡之後的世界描述,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也還是和我一樣對於未知的死亡仍然感到陌生吧。死亡究竟是什麼?很多人都問過,也好奇過這個問題,不過,至今似乎沒人能給我們所謂的正確解答(我猜想如果有正解您也不一定會認同,因為人就是如此倔降的生物)。死亡意味著「離去」嗎?離開一個我們賴以為生並熟悉的世界?我不明白,亦不想妄下定論,不過,人對於未知事物所產生的恐懼,憤怒或幻想卻真實存在。諸多宗教都有對於「死亡後世界」的論述,部分學者認為那是因為人類對於未知的死亡渴望得到一種心靈安撫,不過,我依然不否認信仰的確帶給某些人存在的力量。相較於死後世界的存在,心靈消逝主義者 ─ 貝林曾提出另一種觀點:「心靈只是腦的一種作用,當腦死了,心靈也就沒了!不去除『人的永恆』這個幻覺,將阻礙人們理解死亡的真相。」談到此處,我避免去辯論人類的靈魂存在與否,只不過我認為不論是「死亡」還是「靈魂」,都如同我們活著的時候一樣,是很具個人化意義的存在,只有活著的人會想追根究柢去討論「死」是什麼(我猜死掉的人,也許不會吧,畢竟我也沒死過)。活著的人需要一股信念去相信「活」和「死」的分別,因此,我認為對於死亡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產物,那些想法或許僅是源自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就像我們一出生之後,便會不斷探索自己是誰的課題一樣。
靈魂存在與否始終就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議題,從一開敘述瀕死體驗者所見所聞,到後來認為靈魂僅是人類的腦中想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都闡述了各種死亡後的可能,坦白說,如果您現在再問我一遍:「死亡是什麼?」我依然一無所知,即便看了幾本書,查了幾篇文獻資料,我仍對於人死後會怎麼樣毫無頭緒。不過,為了讓我的心不再如此不安,因此,我必須找一方說法來說服自己,故我深刻認同卡根教授在耶魯大學「死亡(Death)哲學課」裡的論點,他於其中說道:「我想談的主題不只是死亡,而是藉由死亡來省視我們活著的日子。」我想好好地「活」,所以才好奇「死」是什麼?如此簡單的初衷不該被弄丟,我並不想因為探究死亡,而把自己活著的日子過得很焦慮,我想人類對於死亡的討論大概會一直無邊無際地持續下去,但認真去想,當我們開始去談論這個議題的本意時,或許根本就不是為了爭得一個絕對答案,故因此引發論戰(抑或是更激進的爭執)根本沒有必要。
我相信人類對於死亡的求知,有很大一部分會展現在生前的日子裡,因為既然死亡不可完全得知,故顯得活著的感受更加真實。
蘇格拉底曾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活著這件事,讓我們足以有機會展現生命的各種可能和姿態,在這些活著的日子裡,我告訴自己:「去感受什麼才是你認為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於我而言,這就是對「死亡」最好的詮釋。把握分秒,或任由時光流逝,愛人,抑或被愛,為求夢想浪跡天涯,或願捨其一生守住一份安定,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死亡的定義也該是如此,因此請不要害怕,擁抱死亡成為生的一部分,把握當下,就沒有了對未來的恐懼與空虛。
生命的有所限度,放寬心去思想並非一種「限制」,人生的不可回溯,讓活著的人有了機會去學習自省,正因為人生在世的時間不是我們能任意控制的,所以,我們才更該去思忖今天要如何度過。
如果錢財(或資源)能夠永遠取之不竭,那麼,我們便不會去審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如果生命毫無長度的限制,身體亦不會隨著老化衰敗,那麼,今天和明天又將會有何不同?引用道格.哈瑪紹所言:「別尋找死亡,它自會來找你,尋找一條離開時已充分實現自我的道路。」好好活著!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因此,感謝您讀到這裡,現在開始,您可以好好認真地想:「今天晚餐究竟要吃什麼呢?」(笑~不妨留言和我分享喔!)
avatar-img
226會員
234內容數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ly Che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阿爸的西瓜汁| 「西瓜汁」的製作,簡單到幾乎不用寫食譜,光看名字就能想像製作過程。然而,那份打西瓜汁的心情,我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暖意猶存。我將打西瓜汁濾掉的種子,隨意並不抱持太多希望地播種在自家陽台的花盆裡,沒想到一個禮拜多,西瓜籽竟然發芽了,三株小西瓜苗長得又快又長,於是,我便趁勝追擊..
過去,我並不是一個懂得欣賞田的人,總覺得田有什麼好看的?我的眼睛習慣被耀眼奪目的電視、手機吸引,大量的資訊讓我誤以為自己活得很充實,然而,想起了當初自己決定要換工作的初衷,我這才真正明白 — 原來,自己真正想走的原因是因為想讓生活節奏能屬於自己。
對我而言,寫作是一件極私人的事,大概是因為我是屬於透過書寫會比用說的想地更深的那類人,有時候,說話的速度必須放慢,我才能好好表達出自己想傳達的意思。工作了幾年,因為業務所需,所以表達能力透過自我訓練與經驗累積似乎有變得流暢些,但是,回到最原本的我,那個想說心底話的我,我還是只能慢慢地說,慢慢地寫..
|日式關東煮| 講到關東煮的食材選用,可說是人人喜好各有不同,然而,私心之下,我不得不說:「白蘿蔔真是關東煮的必備」,除了好吃以外,又可以大大增加湯頭的甜度及風味。順帶一提,切白蘿蔔的功夫,我可也是一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切蘿蔔」這回事,在關東煮的世界裡,竟是別有一番講究......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的盡頭,會不會選擇讓心開始去旅行? 如果明天就是看見陽光的最後一天,會不會早點起床看看美麗的日出? 如果下一刻就是我們相聚的最後一秒,會不會更單純得去相信、去珍惜? 如果說,如果沒有到很遙遠的以後,我們的當下會不會就是永恆的瞬間?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阿爸的西瓜汁| 「西瓜汁」的製作,簡單到幾乎不用寫食譜,光看名字就能想像製作過程。然而,那份打西瓜汁的心情,我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暖意猶存。我將打西瓜汁濾掉的種子,隨意並不抱持太多希望地播種在自家陽台的花盆裡,沒想到一個禮拜多,西瓜籽竟然發芽了,三株小西瓜苗長得又快又長,於是,我便趁勝追擊..
過去,我並不是一個懂得欣賞田的人,總覺得田有什麼好看的?我的眼睛習慣被耀眼奪目的電視、手機吸引,大量的資訊讓我誤以為自己活得很充實,然而,想起了當初自己決定要換工作的初衷,我這才真正明白 — 原來,自己真正想走的原因是因為想讓生活節奏能屬於自己。
對我而言,寫作是一件極私人的事,大概是因為我是屬於透過書寫會比用說的想地更深的那類人,有時候,說話的速度必須放慢,我才能好好表達出自己想傳達的意思。工作了幾年,因為業務所需,所以表達能力透過自我訓練與經驗累積似乎有變得流暢些,但是,回到最原本的我,那個想說心底話的我,我還是只能慢慢地說,慢慢地寫..
|日式關東煮| 講到關東煮的食材選用,可說是人人喜好各有不同,然而,私心之下,我不得不說:「白蘿蔔真是關東煮的必備」,除了好吃以外,又可以大大增加湯頭的甜度及風味。順帶一提,切白蘿蔔的功夫,我可也是一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切蘿蔔」這回事,在關東煮的世界裡,竟是別有一番講究......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的盡頭,會不會選擇讓心開始去旅行? 如果明天就是看見陽光的最後一天,會不會早點起床看看美麗的日出? 如果下一刻就是我們相聚的最後一秒,會不會更單純得去相信、去珍惜? 如果說,如果沒有到很遙遠的以後,我們的當下會不會就是永恆的瞬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活著是持續地死亡與重生,因熟稔死去,知道該如何前行,每一天都湧出泉源般的勇氣。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活著是持續地死亡與重生,因熟稔死去,知道該如何前行,每一天都湧出泉源般的勇氣。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與許許多多的人生命交織,相互依存。 有句俗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只有死亡和納稅。」 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終點。 當人生驟然陷落時,椎心刺骨的傷痛襲來,對我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會是什麼呢?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又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死亡的思考和感受。他討論了對於疲憊、逃避和生命力的理解,並將這些觀點分享給有同樣想法的人或想了解的人。同時他也表示希望能夠理解每個人在面對極端選擇時所經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