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幼兒時期營養健康是最受父母急切關注的議題,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我想父母親都關心孩子這樣吃對不對、那樣吃好不好。網路上充斥著以訛傳訛的內容,商業廣告無所不在的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加上現在市面上營養補充品眾多,各式各樣宣傳花招百出,更是讓父母眼花撩亂,難以選擇。
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清楚辨明真偽呢?到底我們該怎麼選擇才是對的呢? 解憂保健室將提供一些不同時期的孩童的飲食原則,讓各位爸爸、媽媽做參考,相信只要掌握一些簡單原則,就能讓各位父母不再為了孩子的飲食傷透腦筋了!
一、第一嬰兒期(0-6個月的寶寶)
這時期的寶寶還是以母奶或是配方奶為主。在醫院生產時,相信醫護人員必定會向各父母親宣傳衛教餵食母奶的好處,的確餵母奶好處多多,很多母親也想給寶寶所謂”最好”的食物,所以都非常努力的想餵哺母奶。然而,很多媽媽在餵母乳時面臨許多困難,弄得身心俱疲。很多醫師都會說:只要有恆心、有毅力餵母乳,必定成功。但據我所知,很多媽媽已經非常有恆心跟毅力了,也苦撐了好幾個月,但母乳量依然不夠,因此沮喪或自責,其實現在婦女因為平均生育年齡比過去高加上生活職場壓力大、因此內心焦慮指數都很高,加上家庭系統支持不如過去的年代強,因此,辛苦餵食母奶的媽媽越來越多。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請不要難過自責。
寶寶剛出生的頭幾個星期,媽媽奶量本身就不穩定,通常就是寶寶哭就餵奶,媽媽會辛苦一點,甚至一到兩個小時就必須餵一次 這就是所謂的追奶期。有些人追奶期很快,只要三、五天母乳就如噴泉般湧出,有些人則需要長達兩個多月。
也要提醒很多餵母乳的媽媽,都會想要把母乳擠出來,想確認寶寶吃了多少或者是聽長輩說要學習用奶瓶,不然以後上班寶寶無法適應……等等莫名其妙的規矩,其實這些都只是謠言,餵母乳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媽媽只要觀察寶寶的尿布量是否至少每天六包,有的話就表示喝寶寶食量是夠的,根本不用有負擔。常常有一種狀況,越是想要純餵母乳的高學歷媽媽追奶追得越辛苦,餵奶的時候很緊張,擔心寶寶沒吃飽餵食過程很冗長,導致睡眠時間太少,或者會被強迫一直吃發奶的東西,例如:花生豬腳、麻油雞、發奶茶……等等,搞的媽媽壓力好大,母奶反而越來越少。
反而那些沒有想太多的媽媽們,想餵就餵,寶寶不吃也不勉強的媽媽們,因為心情放輕鬆,想睡就睡,規律的餵奶,規律的進食及喝水,奶量反而源源不絕呢!
如果你已經非常努力,但是奶量依然不足夠,或有其他不可抗拒的理由,必須使用配方奶的話,那麼只要選擇你喜歡的廠牌來選擇配方奶。原則很簡單:只要是大廠牌的嬰兒奶粉即可,現在的嬰兒奶粉都必須符合W H O的規範才能通過審查並上市販售,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廠牌內容都大同小異,配方奶只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奶粉需要用七十度以上的水沖泡。只要溫度不夠高,孩子就有感染的危險,並請依照奶粉罐子上標示來泡奶粉,奶量的算法應該是”加入的水量”而不是”泡好的刻度”,這很容易被誤解,需多加注意,並且容易溢奶的寶寶應該少量多餐,並減少每次餵食的奶量。
二、第一嬰兒期(4-12個月寶寶)
這時期的寶寶若開始對大人的食物睜大眼睛或感到有興趣的那一天,就可以開始他的副食品的旅程了。4個月之後的寶寶消化酵素已經趨於成熟,以免疫學來看,嬰兒腸胃道在4個月大準備接受副食品時,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可開始啟動耐受性訓練,因此,這段時期是非常重要的,絕對要非常重視。
而這段時期的飲食原則很簡單:食材天然、少量多樣化。其實除了蜂蜜以外,其實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新的副食品添加的概念是:少量多樣化並建議直接跟著大人一起吃,而不是單一食物連續給好幾天。比如: 今天餐桌上有雞肉,那麼就挖一小匙弄碎給寶寶吃一口,一天不管給幾種食材都可以,重點是量不用多,也不需要每餐都吃一樣的食物,寶寶吃下去就讚美鼓勵,寶寶吐出來也不用沮喪,只要有一點點食物進入腸胃道,就可以刺激免疫力了啟動了,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開伙的家庭已經不多,若勞心勞力擠出時間幫寶寶準備食物,但遇到寶寶不吃全部丟掉時,反而最後成為媽媽的壓力引爆點而造成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而我們為了與寶寶分享食物,也會特別謹慎的挑選食材與健康的食物,當然餐桌上也就不會有炸雞、薯條、零食飲料……等或各種重鹹重糖的食物,如此一來全家人會因為寶寶的出生而一起變得更健康。
因此你真的不需要另外刻意準備食物,只要天然食材都可以吃(除了蜂蜜),只要記住少量多樣化即可,不用追多也不用過量,更不用心急想一餐取代喝奶。
選擇天然的飲食非常重要!現在市面上有太多含有食品添加物的人工製品了,這些食品添加物引發了孩子過敏的元兇,現在孩子越來越多有過敏的狀況,也許跟太早吃到這些食物有關。
所以身為父母親的我們,更要幫孩子選擇好的以及天然的食物,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自然養殖的環境以及越自然的種植方式,人工痕跡越少的,我們的身體接受度會更高。
在試過多種食材後,寶寶什麼食物都吃過之後,六到八個月的寶寶可取考慮用食物取代喝奶,如果發現寶寶對固體食物接受度很高,就可以開始增加餐數,並在喝奶之前先吃一些副食品。
至於要幾點喝?喝幾次?只要家庭能夠配合,幾點都可以!當寶寶副食品吃越多時,對母奶或配方的需求量自然就會開始減少,孩子一歲以後大概都可以三餐都吃副食品了。只要在1天另外的時間喝兩次到三次牛奶即可。當然喝奶量少了,七個月開始,在餐與餐之間,也可以開始訓練寶寶喝水。
三、一歲以後的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多已經正常的跟著大人們一起吃三餐了。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牛奶喝不夠,或者是營養攝取不足,而添加了許多的保健食品,台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有一大部分是父母親太求好心切才替孩子補充的,其實所有的保健食品都不是長期且必須的。
孩子不吃飯、只喝牛奶或只吃零食,因而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良,所以看到保健食品的廣告,就決定給他補充。這些東西吃了這些補充品之後,家長會自我安慰,以為情況得到了緩解。但很多父母親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其實更重要的是應該經積極解決喝奶、吃零食的問題。
或者是小孩其實飲食很均衡了,但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吃,我們家不吃的話是不是就會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各種保健食品都要來吃一點,來滿足自我的安全感。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們替孩子的生長曲線做紀錄,知道孩子屬於該年齡層的第幾百分位,以此預測未來生長的趨勢。要注意的是,位在3%的孩子不會跳到97%的,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一歲以上的寶寶生長趨勢本來就比較緩慢,甚至一年增加1-2公斤都是常見的,父母們真的無須太過擔憂。
接下來是尊重孩子自然的節律,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節奏,如果硬要按照教養書的節奏來餵養孩子的話,那麼除了孩子無法接受外,父母親也會非常焦慮啊!
我們要學習觀察孩子吃了什麼東西會發燒?吃了什麼會睡不著?或者是會嘔吐會拉嗎?吃什麼會舒服、吃什麼會不舒服……等等,每個人的身體就像程式系統設計,會有其自然的節奏及需求,比如天氣熱時會想吃冰淇淋,天氣仍會想喝熱湯……等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溫度、環境、心態、情緒、等等條件之下,消化吸收速度跟運轉能力是不同的,孩子也是一樣,這些細節平常就要注意跟觀察感受,而觀察孩子的飲食也等於培養我們出掌握孩子生活作息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掌握大原則,不要糾結小原則。父母親身心安定跟舒服的狀態非常重要。
掌握以上技巧,父母親可以對抗排山倒海的兒童飲食廣告,所以幫孩子準備食物的時候,也不用提心吊膽,孩子也不用緊張兮兮的吃,就讓家庭好好的享受飲食生活吧!
以上就是孩子各個時期的飲食原則,其實最主要就是父母放輕鬆,如果爸媽吃東西很開心,孩子就會很開心。基本上吃飯不需要太嚴肅,吃飯的心情要輕鬆愉快,準備副食品的量沒吃完也沒關係,就讓孩子享受吃東西的樂趣吧!
說完了不同時期的飲食原則後,下次我們就來談談孩子飲食吃飯時常見的教養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