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睡眠問題,上次提到,我們身體內在有一個晝夜節律,又叫生理時鐘,而這內在時鐘是由基因所控制,也決定一個人是屬於早鳥或是夜貓子。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早鳥屬於早睡早起的作息型態,因此他們在早晨較有精神和體力。
而夜貓子的作息型態較晚,因此他們習慣晚起,在晚間精神狀況較好、活動力較高,往往要半夜兩點以後才想睡。
但是我們的社會時間表,大多是符合早鳥型的生理時鐘,中間型跟夜貓子就很容易受影響,雖然平常因為上學上班會早起,但起床後頭昏眼重、思考遲鈍,這兩種人很容易在週間累積睡眠債,然後想辦法在週末補足,但累積的睡眠債越來越多時,就會造身心嚴重影響。
如果你是夜貓子,但你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那麽你為應對晨型社會的生活,便自然而然容易少睡、睡眠作息不穩定,或因此產生壓力、焦慮,進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長期下來便會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
其實不只是夜貓子,現在的社會形態改變,晚睡有時難以避免,也有許多人工作上需要到時差不同的地方出差,或是輪值夜班,不斷累積睡眠債的狀況下也不斷透支身心健康。
在多數時候我們無法決定外在的時間表下,如上課或上學,因此僅能調整自己的晝夜節律了,盡量將睡眠補足,以避免長期缺乏睡眠而造成的身心失衡。
晝夜節律雖然受基因影響,但也不是完全無法調整,還是可以藉由行為、飲食、年齡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比如小孩的作息型態皆較早,但進入青春期後作息型態便開始變晚,直至20歲又再度提早。
晝夜節律為一種週期性節律,遵循太陽日出日落的時間運行,因而產生接近24小時的週期,不僅是影響睡眠,就連人體的內分泌、血壓、心血管效率、各種生理反應運作也是受日週期影響。
身體像個神奇的小宇宙,波動是有週期性的,在最完美的狀況下,當身體波動可以達到最和諧的頻率並與地球生命場的頻率同步,那麼你身體就可以自然而然進入休息、回春或療癒的狀態。
很多人分享靜坐、呼吸練習,最終也是希望讓身體產生和諧共振的頻率。
下次再來分享呼吸與靜坐的練習。
回到睡眠問題,科學家已經證實生理時鐘主要由大腦中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進行調控,它藉由視神經接收到光線刺激後,會產生『醒來』的訊息,並傳送出去統合到身體各部位,達到全身一致的週期。
而當夜暮低垂,眼睛接收到的光線減少,腦部的「松果體」便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它啟動睡眠開關,會讓人感覺昏昏欲睡,體溫下降,告知身體:該睡覺了。
若順著生理時鐘作息,褪黑激素會幫助我們安眠。要是需要在夜間工作,燈光照明會抑制褪黑激素,讓人熬夜工作。然而,常常會有天亮下班後,雖身體已經相當疲勞,回家躺平卻怎樣也睡不著啊!
那是因為太陽出來後,日光又繼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難以啟動睡眠開關。
所以太陽光是啟動週期的一把鑰匙啊!多接觸太陽光,自然可以調整週期。
如果你是要到不同時區出差或旅行,或者輪班的朋友,在一開始前幾天,一定要撥出時間曬曬太陽,讓身體可以重新跟當地的時間對準。
夜貓族早上起床時,應該拉開窗簾,多曬太陽、早起吃早餐,甚至辦公區盡量安排在靠窗之光線明亮處⋯⋯等等,都有助把晝夜節律往前移,而且,週末時最好戒掉補眠的習慣,否則你努力調整一個星期的生理時鐘,到了週末又逐漸回覆回來狀態,到了星期一,又得重頭再來,實在非常辛苦。
需要夜間工作,必須白天睡覺的人,下班時可以戴太陽眼鏡,減少眼睛受到光照,回家才比較好眠,臥室選用遮光窗簾,減少光亮,讓褪黑激素可以分泌,促進睡眠,
對了,睡前記得關掉電子產品,3C產品的藍光會抑制松果體活性,讓褪黑激素下降。睡前不用手機、電腦這些設備,可以減少藍光刺激外,也讓我們暫時遠離過多資訊刺激,讓身體好好準備入睡。
曬太陽,是調整週期最有效的方法,夜貓族或輪班、出差人員或有睡眠問題的人,多曬太陽有助調整晝夜節律週期。(當然,運動也是,但是這講起來也是一大串,另外再分享)
但是建議在對的時間曬太陽,才能真正有效調控睡眠生理時鐘。
你是晚上總是躺很久才睡著的人,晚上7點之後盡量避開有強光的地方,睡前1小時不要滑手機,早上起床時,一定要在早上9點前讓自己照到陽光。
你是晚上很早就想睡,但是半夜容易清醒,一醒來就無法再入睡,躺在床上睜眼到天亮的人,建議曬太陽的時間最好改在下午,或是傍晚太陽下山前的時間,這有助褪黑激素在晚上11、12點時分泌,不會太早想睡又太早起床。
當你出現睡眠問題,試遍各種方法、花錢吃褪黑激素等健康食品,但效果卻有限時,不妨先了解自己的生理晝夜週期是屬於哪一型,當你明白身心隨時間的起伏狀況時,適當得與陽光接觸,在需要的時候做個調整。
每個人內在節律都不一樣,我們不需要勉強自己非要跟別人一樣,或強迫自己符合某種作息,你需要做的只有走出去,曬點太陽光,利用太陽光的能量,重新平衡調整生活作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