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準收養人聊天時,談話中,一定不會少的話題是:「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
收養不是「挑小孩」,而是在兒童最佳利益的前提下,考量收出養雙方的意願,進行收出養資料的媒合
「你願意收養多大的小孩呢?」
這個問題需要考量些什麼?
有些人喜歡小小孩,越小越好,越小越能慢慢培養感情,這是很多人希望收養小小孩的原因
我們家就是這種,圍爸喵爸又學心理諮商的,我們都重視與孩子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期
所以,當初我們在收養年齡期待上,最早只接受「0~6個月」
社工就問啦,那7個月可以嗎?10個可以嗎?
我們在過程中,也不斷問自己,「如果放寬一點,是不是更快能媒親成功?」「我們真的可以接受嗎?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行?我們選擇背後的理由是什麼?」「是什麼讓我們動搖?」
我們也期待那個,剛開始「可能因為小孩子無法睡過夜」,而感到的失眠困擾
我們期待有機會體驗異性戀夫妻都會體會到的歷程
但後來,肉肉五個月入家,就已經睡過夜了XD
反而是一歲多的時候,肉肉有幾次半夜醒來,哭或是討抱,真的就讓我們很擔心
有些人喜歡大小孩,大小孩不是真的有多大,因為台灣人很多人不願意收養大一點的小孩,很多出養到國外了。因此,3歲以上的小孩,通常接受出養媒合成功的機率就會下降(哭哭
在收養團體課程的時候,圍爸聽到其他家庭願意收養大小孩時,才突然在省思,為什麼我有「收養小小孩」的執念,就和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
圍爸和喵爸也討論,是不是之後,第二個孩子可以考慮收養大小孩?
直接進來一個和肉肉一樣大,或只是小一點點的手足?(但手足競爭會很厲害)
後來了解,有些人在收養時,會考慮自己的工作屬性,或伴侶能夠彼此搭配與合作的狀況
是否允許兩個人輪流,或是一方晚上的睡眠品質不太好?
有些人就決定不要經過0-2歲這一段時間,孩子幾乎無時無刻黏著的時刻
我總是佩服這些收養2-4歲孩子的家長,因為他們在這個嘗試「分化」與「獨立」的重要階段,接住了這群孩子
孩子從這時候,開始學習「認識自己」、發展更能夠「做自己」
收養大一點的小孩,比較大的挑戰是
通常這些孩子之前在0-2歲時,不一定有穩定的照顧者
之前未能媒合成功,有時候會是因為孩子有些不易照顧的氣質、或是特殊身份,或一些發展上的困難
加上,二三歲的孩子,已經能理解「收養」是怎麼一回事了
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離開暫時的家
準備進入一個長期穩定的家
但因為在前面這一段記憶模糊,有時影響又深遠的時光,孩子未形成「穩定的家」的感受
常常會問媽媽/爸爸:「你還會不會離開我?你真的不會離開我嗎?你會不會再把我丟掉?真的不會把我丟掉嗎?」
甚至會過了,好久好久,過了幾個月,過了幾年,甚至大班了,上小學了,真的才有一天願意喊收養家長一聲「爸爸、爹地、爸比」、「媽媽、媽咪」
這段時間,對於收養家長來說,可能有點難熬
也不難想像孩子真的喊出「爸」或「媽」的這一樣,會是如何的喜悅
就算喊出了「爸/爹/媽」了,可能也每日一問「爸爸你愛我嗎?」「媽咪你愛我嗎?」
不斷確認自己不會再被遺棄
或是問「我會不會再換一個媽媽?」「會不會過一段時間,我要到下一個家了,我真的可以一直住這裡嗎?」
這一個又一個的反應
都在反應大小孩們,「出生時期的創傷」,常在一生都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存在這個世界上」、「我真的值得被愛嗎」
而我們作為收養家長的,就是孩子最好的療癒者,用行動向孩子證明「當然,你是這世界上美好的存在」、「我真的很愛你,你當然是值得被愛的」
封面照片取自鏡週刊收養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