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的衰亡為什麼最甚?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人類未造文字之前,先有語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毛詩序) ,故古人抒情述志均以歌謠為主。
這些歌謠,明馮惟訥《古詩紀》、楊慎《古今諺》《古今風謠》、臧懋循《古詩所》及清沈德潛《古詩源》收錄甚多,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詩經》。
可是《詩經》就逐漸從口頭歌曲變成文詞篇章了。

一、古代的詩都是歌

《詩經》所收,名之為詩,實皆是歌。故孔子自稱編此書可令雅頌各得其所;《史記》也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之音。
其中風、雅、頌之分類,頗似古希臘音樂分成立第亞式、伊俄尼亞式、道瑞斯式、佛里基亞式。立第亞式起於小亞細亞,音樂柔緩哀惋;伊俄尼亞式起於小亞細亞西岸,音樂柔緩纏綿;道瑞斯式起於希臘北部,音樂簡單嚴肅,亦較激昂;佛里基亞也在小亞細亞,音樂戰鬥意味最強。
這些不同地區的音樂,有點像鄭風、魏風、豳風,既有區域性的差異,也顯示了不同的風格和倫理性質,故孔子推崇雅頌而批評鄭衛之聲淫,柏拉圖則反對立第亞式和伊俄尼亞式,認為它們柔緩哀傷,是文弱的或只適用於飲宴的;他也反對銅弦琴、三角琴,只願提供理想國人享用兩角豎琴、台琴和笛子。
當時詩實際應用於典禮中的情況,更能顯示它們是樂歌。
例如大射時歌〈鹿鳴〉;王宴諸侯時歌〈湛露〉;鄉飲酒禮時歌〈魚麗〉,笙吹〈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吹〈崇丘〉;歌〈南山有台〉,笙吹〈由儀〉;合樂周南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鵲巢〉〈采蘩〉〈采蘋〉。
其中〈由庚〉〈崇丘〉〈由儀〉都沒有詞,不可歌,只能吹奏。
《詩經》中收錄了這些可奏而不可歌的「詩」,豈不顯示了它不僅是一部歌謠集,更是一部樂曲集,是以音樂角度收錄的歌曲和樂章?

二、禮崩樂壞,音樂亡了

春秋之末,禮崩樂壞,據《漢書.藝文志》說:「樂尤微眇,以音律為飾,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道益以寖微」。
樂的衰亡,在六經中最甚,原因是音樂隨時變易,新聲既起,舊樂即難保存。古代又無錄音技術,不比文字紀錄可以久長。即使是樂師們父子師徒相授受,能傳其節奏與儀式,也不知其意義。久而久之,便連音聲節奏都難以保存了。
依《大戴禮》說,當時雅二十六篇,可歌者只有八篇,是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
這些歌,除鹿鳴、白駒在〈小雅〉,貍首不可考,其餘都在〈風〉中。
故知所謂「雅」,並不是《詩經》原來的大雅小雅之義,而是指這些樂章在漢代已經成了雅樂。〈漢志〉所載:雅歌詩四篇、雅琴趙氏七篇、雅琴師氏八篇、雅琴龍氏九十九篇,也都屬於這種雅樂。
但杜夔所傳雅歌四曲,只有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其餘趙氏、龍氏、師氏等則皆不傳,亦不知內容為何。
因此,古代那麼繁盛的音樂文化,到了漢代,竟可說已完全消歇了,六經中的《樂經》,已經淪亡,不復可考。除了〈樂記〉可略知其義以外,遺音尚存,略可歌或奏的,只有三四曲而已。
〈漢志〉另載河南周歌詩七篇、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七十五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列在〈詩賦略〉中。這些曲子與前述各篇不同者,一是非《詩經》體系,二是以聲音紀錄為主,也就是班固說「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的那一種。
列在〈六藝略〉中的趙氏師氏龍氏和「樂記二十三篇、王禹記二十四篇」,卻是以闡發音樂之意義為主的,故班固將它們分開來。
《詩經》之舊曲,在漢末只存這三、四曲,魏晉以後就全亡了。
唐代開元年間制鄉飲酒禮,所傳趙彥肅十二譜,鹿鳴、四牡、皇華、魚麗、嘉魚、南山有台,屬黃鐘清宮;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屬無射清商。是現今僅存《詩經》樂曲可考者。
但朱熹對之便頗有懷疑。理由一是:「古聲亡滅已久,不知當時工師何所考而為此也」。
二是說:「古樂有唱有嘆。唱者,發歌句也。和者,繼其聲也,詩詞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嘆發其趣。故漢晉之間,舊曲既失其傳,則其譜雖存,而世莫能補」,可是開元十二譜卻是一聲葉一字。
假如古代就只是一字葉一聲,那麼古詩就篇篇可歌了,何來樂亡之嘆?
三、開元十二譜以清聲為調。
案:平調、清調、瑟調合稱清商三調,為漢相和舊曲。《唐書.樂記》雖說:「調皆周房中曲之遺」,但唐以前的文獻都只說清調為漢魏古曲,它是否能代表春秋以前的音樂,不免令人存疑。朱熹因此疑開元十二譜非周朝之舊,不無道理。
也就是說:《詩經》的音樂在魏晉以後盡亡,開元遺聲也未必足據。
由於開元譜以一聲葉一字,因此我們也大抵可推測那些樂師所傳的「聲曲折譜」也亡了,後世所傳,乃是樂師自作之曲。猶如太和年間,左延年改杜夔所傳騶虞、伐檀等曲,自作聲節,而仍用舊名那般。
雖然還叫伐檀、騶虞、文王,音樂其實迥異了。

三、以文字譜形式存在的《詩經》

這一大段樂亡的歷史,顯示了什麼呢?
古代歌詩,乃是音樂,詞並不是最主要的。故《詩經》中有根本無詞之曲,在典禮中配的樂,亦不能只由詞語去掌握。像〈魚麗〉、〈南有嘉魚〉或〈關雎〉,其詞都與鄉飲酒無關,歌它或演奏它,乃是藉其音聲以昌美禮儀罷了。
同時,大家都知道:同一聲曲,可以配上不同的歌詞。《詩經》裡面的那些歌,大約也就是該曲調歌謠的許多聲詞之一,剛好被選編入這本集子罷了。
古來有孔子「刪詩」之說,刪詩其實正是選詩。所選的,本是樂曲,但後世樂音既亡,這個本子就成了文詞式的詩篇總集。
這情況猶如後來的宋詞。選家皆依詞牌或宮調,每一個詞牌找一兩首為定式、為舉例。可是因宋詞之音樂後來漸漸失傳,以致明清所有的詞選詞譜都成了文字譜。
《詩經》在漢代,就是以文字譜之形式存在的。

四、望文生義的解釋

鄭玄〈詩譜序〉說:上古之詩「篇章」泯棄,周初政治清明,詩人頌之,故「皆錄之,謂之詩之正經」;其後政治衰亂,「故孔子錄懿王夷王時詩迄於陳靈公淫亂之事,謂之變風變雅」。
可見這個詩譜乃是模仿古代宗族世系譜而作的。論詩,而說篇章、說紀錄,且從文義與政治良窳的關係上說正變,詩歌原先擁有的音樂性質就消失了,把原屬樂章的歌,轉成了文字性的篇章。
由於是文字性的詩篇,因此對詩意的掌握就只能是由文字去把搦。
漢代解詩者,〈漢志〉所載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魯說二十八卷、齊後氏故二十卷、齊孫氏故二十七卷、齊後氏傳二十九卷、齊孫氏傳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韓故三十六卷、韓內傳四卷、韓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傳、說與訓故不同。傳是述傳,說是解說,今存《韓詩外傳》猶可見其體例。但故或故訓就是文字性的解釋了,猶如《尚書》有歐陽章句及大小夏侯解故。
五經中,釋經稱「故」者,僅《詩》《書》兩經,此外就是小學類中的杜林《蒼頡訓纂》。班固說它是因〈蒼頡篇〉多古字,俗師失其讀,故「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於孫杜林為作訓故」。可見訓故主要是文字的解釋,《爾雅.序》:「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即指此。
一般說來,今文學家重口說,古文學家重文本。但在漢代,解詩的今文家韓魯齊和古文家毛四家其實都有「故」,亦可證當時無論今古文學派都是由文字性的詩篇來把握這部經典,而不再就音樂歌曲來看待它。
今文三家之解故今已失傳,以《毛詩故訓傳》來看,其解詩方式是這樣的: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興也、覃延也。葛所以為絺綌,女功之事煩辱者,施,移也。中谷,谷中也。萋萋,茂盛貌)……。
這是對〈國風.周南.葛覃〉的解釋。前面﹝﹞內一段,稱為詩序,是對詩義的解說,中間錄詩;後作訓詁,解釋字詞。其解詁,固然是文字訓詁式的;其序詩亦只解義不論聲。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孔子詩說》論〈葛覃〉卻不如此:「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返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以葉萋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明白說的是歌。
同理,它論風與頌亦皆論聲,如云:「邦風,其納物也,博觀人欲焉,大歛材焉。其言文,其聲善」「訟,平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紳而口,其思深而遠,至矣。」
對照毛詩的解釋,就會發現毛氏都只論義而不論聲。故〈關雎〉只說:「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跟《論語》中孔子論〈關雎〉也有極大的差異。孔子說:「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在《毛詩故訓傳》中卻完全不涉及這類音樂之討論。
古代的詩歌集,經此處理,即變成了篇章,與歌漸不相干矣!

五、詩與樂分道揚鑣

歌曲集的《詩經》,在漢代被改造成這樣的文字經典,當然會留下一些問題。
例如它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但自宋王質、程大昌以來,不少人都指出:若從音樂的角度看,〈周南〉〈召南〉應該是獨立的一類。
故《禮記.文王世子》:「胥鼓南」、《左傳》也有「象篇南籥」之記載。詩〈鼓鐘〉說:「以雅以南」,雅與南都是由不同音樂而形成的樂體。可是毛詩論義不論音,遂將二南視如土風,成為「風」的一部分。豳風的問題也是如此。
再者,毛詩大序說:「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這六義,在《周禮》中稱為六詩,指六種詩,而不是詩的六義。
但在《毛詩》的處理中卻變成了三詩:風雅頌。賦比興則是各詩的寫作手法,例如由上文引〈葛覃〉中我們就可看到它說葛覃萋萋是興。此詩列入風,指其詩體;以葛覃喻后妃德容之盛,則是一種興的描寫方式。
如此解六詩,會引起很多問題。
如賦,不歌而誦謂之賦,墨子曾說:「歌詩三百,誦詩三百」,因此賦應該是指用帶音樂性的腔調去誦讀詩篇。誦之詩,應與合樂之詩不同。但若依毛詩賦比興之解釋,賦就不是詩之一體,只是一種鋪陳直述的描寫手法。
比興的爭論更大,什麼是比、什麼是興,後世聚訟不已。而其原因恐怕《鄭志》說得最明白:張逸問:「何詩近於比興賦?」答曰:「比、賦、興,吳季札觀樂,已不可歌也。孔子錄詩,已合風雅頌中,難復摘別。」風雅頌與賦比興相混,主要是歌樂已失之故。
自此詩樂分途。詩字只指文字性的篇章,若是歌,即不能只說詩,一定要註明是歌或詩歌。
如〈漢志.詩賦略〉所錄的詩歌,就全部是歌謠,包含高祖歌詩二篇、太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宗廟歌詩五篇、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出行巡狩及遊歌十篇、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四篇、李夫人及幸費人歌詩三篇,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燕代謳雁門雲中隴西歌詩九篇、邯鄲河間歌詩四篇、齊鄭歌詩四篇、淮南歌詩四篇、左馮翊秦歌詩三篇、京兆尹秦歌詩五篇、河東蒲反歌詩一篇、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雜歌詩九篇、雒陽歌詩四篇、諸神歌詩三篇、送迎靈頌歌詩三篇、周歌詩二篇、南郡歌詩五篇等。
並說明謂:「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
這樣的目錄和說明,充分顯示了他所錄的就是樂府,又稱歌詩。
漢人論詩,大都如此,凡可歌者稱樂府,或稱歌、歌詩;不可歌者便只稱詩,或只標題名而已,如蘇武李陵之〈河梁贈答〉、漢武之〈柏梁〉聯句、班固〈詠史〉、張衡〈四愁〉、秦嘉〈留郡贈婦詩〉、蔡邕〈翠鳥〉、酈炎〈見志〉、繁欽〈定情〉、蔡琰〈悲憤〉之類。
王逸曾編有《漢詩》一百二十三篇,稱詩而不名曰歌詩或樂府,即表示詩是詩,樂府歌詩是歌謠,兩者已呈分途而進之勢了。
漢代的樂府歌曲,本來是繼承周朝采詩制度並模仿《詩經》的,故詩有十五國風,它也有秦楚趙代之謳;詩經學家說由詩可以觀一時一地之風俗,班固便也說漢之歌曲有同樣之功能,或頌盛德或刺窳政。
可是過去的研究者碰到這些歌詩,常不能掌握其性質,總是迷信歌謠起於民間,不但把《詩經》的國風視為民歌,更以歌謠生於民間的想像,硬性劃分漢樂府為民間文學、詩為士大夫文學。
其實在古代以音樂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貴族重樂,遠甚於平民。《詩經》中雅頌均為朝廟樂章,國風中因「關關雎鳩」而云「鐘鼓樂之」,也顯然不是平民聲口。漢樂府也一樣,〈漢志〉所錄高祖歌詩以下八種五十篇,就都不是民間歌謠。
故樂府之性質,重點不在於它是否具民間性或在不在民間,而是它的音樂性。漢代詩與樂府之不同,非文人士大夫所作與民間文學之分,乃文字性新型態詩篇與歌謠之分也!

六、新詩又名古詩

與音樂分開以後,完全靠文字抒情達意的新型詩篇,由於是一種新的起步,因而顯得有些生澀。鍾嶸《詩品.總論》批評漢詩:「自王(褒)揚(雄)枚(乘)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從李都尉(陵)迄班婕妤(昭),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這就是南朝人對漢詩生澀而且稀少的總印象,評價並不太高。
但是,新的生命,值得珍視。
第一是歷史的,它乃是中國文學中詩傳統的真正開創者。
一方面,古代的歌謠,經過改造後,成為詩篇被追認的典範,這主要表現在對《詩經》的訓詁解釋上;另一方面,則是以這種脫離了音樂的文字性詩篇去展開抒情言志的新嘗試,為後代建立詩的傳統。
漢詩在後來常被稱為古詩,就是這個道理。《文心雕龍.明詩》:「古詩佳麗,或稱枚叔」,《文選》收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收古詩八首,其他還有《藝文類聚》《初學記》《北堂書鈔》等收了些無名氏古詩。
詩之古,按說《詩經》比漢代更古,為何獨以漢詩為古詩呢?此即因在詩的傳統中,漢詩才是真正的起點,其生澀質樸,遂也就成為詩中古典的風格類型。
第二個值得重視處,是語言的。
《詩經》本是樂歌,樂府也是音樂性的歌謠,句式要配合著音樂,勢必就會長短不協。故《詩經》雖以四言為主,而實有一字句至九字句的句式,樂府歌謠長短句也很明顯。
漢詩則放棄了這種句式,在四字句之外大力發展五七言,如「蘇武李陵贈答」為五言,柏梁聯句為七言。通篇四言、五言或七言,柏梁聯句甚至採句句押韻之方式。這樣的詩,絕不能歌,追求的乃是一種語言性的鏗鏘頓挫之感。
爾後詩史,不但均朝此路向發展,抑且五七言也成為詩語言的主要句式,故鍾嶸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清王闓運說:「四言與詩無關」。語言性代替了音樂性,五七言也代替了四言。後來雖還有少數人模仿《詩經》作四言詩,但都無足輕重了。
第三點值得注意者,是樂府歌詩之詩意是因著樂音而定的。
黃鐘大呂,絕不能唱幽咽纏綿,其調式與樂曲之功能,即嚴格限制著詞意內容的描寫。所以我們看《詩經》有風、雅、頌,漢樂府有廟堂樂(郊廟歌、燕射歌、舞曲歌);軍中樂(鼓吹曲、橫吹曲);地方風謠(相和歌、清高曲、雜曲歌)。橫吹曲當然不能用來歌頌朝廟,廟堂樂也不可以用來唱民謠。此即音樂的規範。
此外還有歌、行、引、曲、吟、詞、篇、唱、調、怨、嘆、弄、操、樂等不同的規定,猶如後來宋詞之有令、引、近、慢,都是因著樂曲上的性質而對文詞篇義形成的規範。
相對來說,詩就無此規定與限制,純就作者抒情言志之需,可稱心命筆,題材及詩意都廣泛自由得多。它逐漸取代歌樂,成為後世詩家採用的形式,不是沒有原因的。
所以,觀世者既哀古樂淪亡,又喜詩篇新生,悲欣交集,是謂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儒家如何以寺廟推行教化?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道風俠隱錄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中國學人獨具的理性自負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略示元代文學真容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科學主義與科學無關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為什麼最好的朋友是這回事 怎麼會一直要人家趕快離婚 還說小孩生下來就來不及了 傻眼 真的 一直在改變的層次 然後怎麼會有負能量如此強的朋友 而且是小學到出社會 ................................ 話說妳不也該離婚嗎?
avatar
關東西
2021-07-21
為什麼海藻鈣是最好的補鈣來ㄩㄢ?認識海藻鈣功效就知道!市售補鈣保健品類型眾多,有碳酸鈣、乳酸鈣、磷酸鈣、珍珠鈣、牛奶鈣...等等類型,讓人眼花撩亂,今天我要推薦的類型是海藻鈣,因為海藻鈣有著最佳的鈣含量及吸收率,以下將仔細介紹給你知道!
avatar
王祐誠
2020-10-24
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當不上領導?這3個底層邏輯,終於說到根本了國企員工經常會問“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反而當不上領導?”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身邊能力最強的那幾個人,努力掙扎十幾年,最終也當不上領導,而上級提拔的領導看上去都挺“笨”的,尤其是莫名其妙交流來的領導,根本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本事,憑什麼對我們指手畫腳。
Thumbnail
avatar
BOSS成功指南
2020-07-16
【公關老實說】為什麼最簡單的道歉,往往是最佳策略?雖然公關危機是最不樂見的時刻,但公關的價值,也往往體現在這種品牌跟關鍵人物同時落水,該先救誰的關鍵時刻。公關在這樣的時刻,扮演的不僅是救火員角色,更像是救生員,把溺水的人救起,還得進行人工呼吸讓對方恢復心跳跟呼吸,才算真的是功德圓滿。如果不幸碰到公關危機,可以依照怎麼樣的原則處理?
Thumbnail
avatar
公關人生相談室
2020-06-28
avatar
沙加: 文字的公園
2020-03-06
為什麼最糟的一晚,成了最棒的一晚?-"紐約愛未眠"影評故事發生在凌晨1:30的紐約,剩不到幾個小時就要天亮,與每個愛情故事不同的起點是,他們的相遇,不是為了和彼此有段感情發展,他們終究都只是紐約的過路客,今夜過完,就得回到各自的人生。 但就在這深夜到破曉的短暫時光,我卻彷彿看見,在我們漫長一生中,都經歷過那麼一段愛情的完整縮影...
Thumbnail
avatar
林莉蓉
2018-12-04
最壞的正義為什麼叫做嘩眾取寵 你用極端的方式推掉雕像,殊不知在你的內心,卻樹立了可以為了唯一正確而無所不為的偏執。
Thumbnail
avatar
許億
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