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法專訪每一個作者、當每一個作者專屬編輯的情況下,平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真情推薦的內容,之後會定期推出「方格子導讀系列」,一篇一位作者與其專題,從編輯視角,試著當讀者們的引路人,一起挖掘、閱讀各式各樣,錯過真的會可惜的優質讀品。
提燈輝映故事的影評人
其實很難找到沒人說過的切口,去論述、闡明、頗析一部影劇作品。最終,你得回歸自己,視野裡的風景,大概也就是影評文的樣子。而結合社會工作與諮商心理的受訓專業,讓癮君子在這樣的背景下,為自己也為觀影者放映起一部部電影,將已經完備的故事,寫得讓讀者有共鳴,有痛點,有想觀影的衝動,這有如他自己簡介所說:「抒填生活中的孔洞,又白目且厭世地為此扎上一根又一根自以為是的刺」只是我想,那些刺,透過作品,點到為止的扎進心窩,倒也不易。
《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的專題裡,非常開宗明義(編輯特好「架構清楚」的這口),從文章閱讀的長短,每月3-4次的更新頻率,影評文中三段的論述架構,最後簡述屬於他視野裡的豐富,來自於社會救助、諮商心理、個體發展心理、大眾心理、哲思論點等人文視角來綜合探究。
可能也帶著一種窺探、好奇的心理,藉由劇中角色去看那些我們可能熟悉,或者全然陌生的人生,我們就且跟著癮君子,提燈輝映虛實世界裡,自己、他人與社會的面貌。
解鈴還須繫鈴人,成癮者,請入室解影
在這影劇相談室裡,準備了六間房間,從台灣在地出發,往東北的日韓走一點,再看看歐美與好萊塢,最後要記得,線上串流畢竟是當紅渠道,每一場次,癮君子都陪你在觀影世界中,來回探訪。想要更認識專題,可以先入座幾個已經開始放映的房間:
- 《本土浪潮》:謂為「浪潮」特別貼切,因為台劇的興衰又迭起,在近年的確太像浪花,湧退後你也很難知道,下一部令影評人激動的話題作在哪裡。癮君子的第一篇,便也是在那浪尖上,沒看過也幾乎都聽過的《做工的人》,一樣善於清點兩種對立視角的他,會心細的再把作品裡象徵部分真實、部分社會縮影的切口,畫到更深,所以當他說起:「有夢卻無影」的習得無力,心大概又被揪了一下,接著再到《怪胎》,他跟著電影,一再再邀請觀影者進行省思與對話,例如在愛情中的改變與不改變,抑或生不由己,死亦不由己的精神患者,在框架中的批判和審視,又該如何跟著電影去感受和思考。
- 《和風俳影》:如果說,看出癮君子的選題、影評,都帶有溫暖的橘紅色彩,那麼這個系列,大概也就呈現的恰如其分。目前的三部作品《想哭的我戴上貓的面具》、《生存家族》與《東京教父》在三段論述中,結構更完整的從社會學、心理學更仔細的扣連作品中的象徵和隱喻。應該說,電影裡那些明示暗諷的社會問題,誰心裏沒個底,但如何引領嗑瓜的群眾,往內的去覺察困境與問題,往外去應對與回應,中間很能咀嚼的反思路徑,也是癮君子落稿的心細之處。
- 《線上串流》:特別喜歡癮君子在《愛有來世》的解評裡藉著哲學家海德格的話來收籠:「人類唯一的存在方式,就是向著死亡存活」。從電影往外走的不會只有老套的人生反省,援引不同的哲學、心裡思考,來裹成作品的輪廓,大概也是此專題的魅力之處。
最後PS.
在寫這篇導讀的時候,有些額外的感想,想特別表揚(?及感謝癮君子,在每一篇已經相當完整的文章中,都記得加入讓人舒服又明確的Call To Action ( 呼籲讀者追蹤,訂閱,甚至說明,為何要追蹤訂閱他),在閱讀
癮君子對鬼故事接龍投稿裡,甚至讀見,故事發想的概念與隱喻,不論好壞與否,我想成就一個作品的認真與心細,都最為難能可貴。
搶先讀:
- 《怪胎》- 因改變而凋零,壓倒愛情的焦慮,為何我們總是越愛越慌:為了保持愛情的連結,我們就不要去改變,只要一切都不變,愛也不會變。對於男女主角這是一個很單純的想要,看似簡單卻難以做到,我們總是在改變,隨著年紀而口味改變,隨著體力衰退而嗜好改變,隨著工作起伏而社交改變,我們不可能不改變,如果我們真的保持不變或許反而無法好好的生存下來。
-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拋棄撕裂了心,並烙上不會被愛的刻印:就像劇中所述的,拿下面具之後,迎接我們的不會只有壞事,即使拿下面具揭露出我們的醜惡,也有人會好好擁抱這樣的自己,如果我們無法嘗試這樣相信,即使周遭的人釋出再多的善意,我們也無法自在地脫下面具去透透氣。
- 《做工的人》-有夢卻無影,刻板印象中的理解與再複製:所以,回到前面所提到的,為何不好好地腳踏實地的生活呢?這樣的提問是尋獲不得答案的,當你身陷窮困時,你所經驗到往往不只是沒錢而已,更多的是沒錢帶來的限制,這是一段廢話卻很遺憾地總是被人忽略。
真情推薦
專題每月更新3至4次,文章採免費閱讀,但歡迎追蹤及贊助,贊助連結在每篇文章最底下,邀請大家自由打賞,一起加入解影,解癮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