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威尼斯VR單元在台北」觀影速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伴隨著疫情,世界各地的影展也被半逼迫地轉換進行方式,但「線上」播映電影,總會被詬病沒有多人一起觀看大銀幕的臨場感,然而,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這個「未來的電影模式」便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從誕生至今即強調高度的沉浸感、專屬一個人的體驗,建構出只有自己的電影院。

很幸運地這次能在台灣同步觀賞現在正在威尼斯放映的32部VR作品,不出國、不用等國內影展工作者挑片揀選,便能接觸到第一手的國際影片,真是在疫情肆虐下出現的小確幸。

只可惜這個對影癡而言千載難逢的活動,知道的人卻好像不多,筆者是開展前不到一週才在ptt電影版偶然滑到,宣傳不夠、截至目前也尚未在社群平台發酵。並且場地陳設陽春,或許是準備得較為倉促,沒有像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抑或者高雄VR體感劇院有專門設計過的空間,而是租了國賓長春B2和B3的休憩區(不是影廳喔!就是平常進場前等待的那個小空地,僅用了簾幕遮起,乃至於觀影期間會不斷聽到耳機外傳來電梯開關門、其他影廳進場的工作人員聲音),現場也沒有裝飾,甚至連影展手冊、簡單的紙本介紹都沒有,必須要自行上官網查詢,服務人員也是國賓自己的工讀生,專業度稍嫌不足。

筆者自己有在影展VR區服務過,知道會需要額外花時間訓練以熟悉設備操作,並配有相關專業技術人士在旁監督待命,個人蠻不能認同將工作丟給已經分身乏術、還需同時顧及其他影廳觀眾的影城工讀生這種做法。

再加上VR電影單價較高,這次是1000元一張票,每部影片長短不一,加上熟悉、拆裝設備,更換不同區域的時間(分為B2:360座椅/互動座椅,以及B3:互動站立兩層樓,其中互動站立又隨不同作品分4區,也就是說若不幸想看的作品都在不同區,就得不斷穿脫不同台頭顯,這和原本預期100分鐘不間斷觀賞有點落差),大概就是看5部、最多6部,等於一部不到20分鐘的VR電影,和一部2小時的一般電影是相同價錢的,這也造成了一般觀眾花錢嘗試的意願較低,筆者觀賞週間晚上9點的場次,只有2位觀眾(每場總票數是30張),比工作人員還少。

另外,這次使用的HTC Vive pro,觀眾可利用手把自由選片,看到一半跳出、或拉進度條等都是可以的。耳機和頭顯一體成形,無法自行調整音量,且和耳朵密合度較低(也因此才會一直聽到環境噪音),頭顯還是偏重,久坐會需要用手往上托以維持焦距。個人感受是可以自由走動的站立區反而比較不暈,畫面清晰度也較好。
小提醒,本活動是直接將威尼斯搬過來,所以是沒有中文字幕的喔!
(非英語發音的會有英文字幕)

(碎碎念就打了近千字,以下進入作品觀後感正題。)
----------

這次體驗總共觀賞了五部作品:

1.《重新編輯》(Recoding Entropia,2020)(360)
Directed by: François Vautier

raw-image

導演的前作《2020太空漫遊》(Odyssey 1.4.9)也有受邀至今年台北電影節的VR單元,可見其風格的逐漸建立--並不利用VR技術特殊的觀看「角度」來玩弄敘事,而是專心營造充滿科技與神秘感的視覺奇觀。
巨大的四面體不斷拆解、變形,在黑暗之中宛如活體般生長、運動,創作者並不指涉空間到底在哪?而讓觀者被丟入強烈視聽轟炸下的同時,自行於之產生遠古開天、外星異境、甚至未來諭示等聯想。
若是喜歡「故事性」大過「畫面感」的觀眾,看完可能會一頭霧水,有點像是創作者在展現(或嘗試)360動畫技術的實驗品。

///

2. 《舊家》(Home,2019)(360)
Directed by: 許智彥

raw-image

這部是2019年高雄VR館出品,也有受邀至今年台北電影節和紐約翠貝卡影展,目前仍在高雄VR體感劇院有常態放映,由《誰先愛上他的》雙導演其一的許智彥執導。
MV導演出身的許智彥,在這部作品中一改花俏風格,充分證明了他也能將「簡單」拿捏得很好:VR作品中,「攝影機擺放位置」常常被成為創作者的敘事難題,傳統2D銀幕能限制觀者什麼時候該看哪裡,敘事節奏和構圖都較好掌握,而360度沉浸式影像,該如何引導觀眾觀看你想傳達的重點?觀者被強行放入該空間後,他扮演的角色是什麼?空間中的人該如何和觀者互動而不使觀者陷入毫無頭緒的尷尬?

許智彥導演很巧妙地將「重聽、不良於行又記憶模糊」的阿嬤和上述VR觀看的限制重合--於是我們在觀影當下,便完全能同理聽不清楚、無法移動,又記不清和自己互動的親人們的阿嬤是什麼感受了。
很聰明、很粗暴,但也很有效。

///

3. 《愛礙初體驗:校園新生活》(4 Feet High,2020)(360)
Directed by: Maria Belen Poncio, Rosario Perazolo Masjoan, Damian Turkieh

raw-image

和《舊家》不約而同地欲利用VR技術使觀者同理「不良於行」的感受,只是角色換成亟欲體驗生活、開展性啟蒙的青春少女。
色調繽紛,時而跑出的手繪線條將思春期經常迸發的粉紅泡泡之感具象化了,多次出現的訊息框和對話框也展現出當下年輕世代溝通的媒介和速度感,上述兩者若在一般電影出現,很難不感尷尬或突兀,但有了VR完全沉浸的優勢,筆者認為更能接受並融入那樣「在寫實基底冒出風格化形式」的世界觀。

攝影機擺放位置很有趣,不同於《舊家》將觀者置入阿嬤的「第一人稱視角」(就是把你變成阿嬤,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會看著你叫阿嬤),《愛礙初體驗:校園新生活》大部分的觀看點設於坐輪椅女主角前方幾步/後方幾步之處--有時能用和主角差不多的視線觀看周遭,需轉向後方才會看到主角存在;有時則是用非常親近的「第三人稱」來觀看主角與他人、環境互動。
這樣一來,觀者便不會有被強行植入角色帶來的尷尬感,近距離的觀看也足夠私密,不會像一般的第三人稱那麼地客觀和疏離。可以感受到創作者試圖在VR這個新媒介中找尋新視角,但嘗試過程中沒有與觀者建立觀看的默契,仍會產生「我到底是誰?」「我為何會在這裡?」的錯亂之感。

///

4.《爪哇歲月》(Penggantian(Replacements),2020)(360)
Directed by:Jonathan Hagard

raw-image

這次觀影經驗讓筆者認為,就目前VR設備清晰度與舒適度的技術來說,「動畫」是比真人拍攝更合適的,沒有亟欲呈現真人真事卻又出現顆粒感造成的疏離(和頭暈目眩),動畫反而更能讓人相信眼前的世界並融入其中。

導演Jonathan Hagard以爪哇一條街道近一甲子的變遷為題,以小見大,在短短12分鐘的片長中,不僅達成了向祖父輩致敬的情懷,也抒發了對印尼政治與宗教更迭的批評、對現代化的憂慮以及對過往的緬懷感傷。

若「現代化」是一條線性的歷程,必然朝向「越來越現代」發展,那「民主」與「自由」是否也能以此類推呢?我們有沒有可能擁有了更好的物質生活,卻在自由之路上走倒退路?

本片沒有成句的語言,卻將上述思辨都說盡了,創作者輕輕拾起,在觀者心中重重落下。場景的熔接轉換十分細膩有巧思,結尾收束得驚喜又俐落,是部不容錯過的佳作,推薦給喜愛研究歷史變遷和社會議題的你。

///

5.《遙遠之書》(The Book of Distance,2020)(互動)Directed by: Randall Okita

raw-image

《遙遠之書》和《舊家》、《爪哇歲月》都不約而同地利用VR這項新科技,轉過頭來回溯過往,向祖父祖母輩致敬,探討那些使自己現在之所以為自己的家庭、國族乃至於大歷史故事。

導演Randall Okita的祖父在30年代由日本廣島移民至加拿大,剛落腳不久便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身為少數的新移民本就處於弱勢,再加上同盟國對軸心國人民的防備與敵視,隨著日本戰敗,便因身上流淌的大和民族血緣遭到整肅和隔離,在加拿大不受款待,家鄉的親人又因原子彈攻擊而家破人亡。

如此在大歷史洪流中載浮載沉的故事本就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導演親自化身影片中的說書人和引導者,對場景的變更與轉換有著高掌握度,敘事的聲線和語氣也不會太訴諸情緒或太疏離,在「拉攏觀眾進入故事的流動」這點,筆者給予很高的評價。
除了提供真實的照片增添臨場感之外,Okita很巧妙地運用VR的互動優勢,讓觀者能親身參與祖父身為新移民,嘗試落地生根的過程,體驗其對未知的恐懼和白手起家的艱辛。

需要小小提醒的是,互動式VR可能會需要一點點遊戲的邏輯才能推進劇情(譬如如何使用手把拿起物品/光點亮起代表提示你去碰觸該物品等等),建議先有一些VR電影或遊戲經驗再去觀賞,比較不會卡著無法前進而浪費時間。
(一分鐘價值十元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花神沒有咖啡館的沙龍
102會員
29內容數
不會有院線片速報,出文速度慢,但字字真心誠意。 戲劇系背景,評論會著重在劇本結構和表演分析上。(以及電影的橫向縱向連結、幕後趣聞小八卦等) 討厭掉書袋,只是個電影宅,不是文青。 什麼電影都看,若要挑個熟悉題材的話是酷兒相關,國家的話是韓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Thumbnail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Thumbnail
在武漢肺炎蔓延期間 ,不僅催生了元宇宙(metaverse)的討論,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投入時間、技術開發去測試,是否人們在線上體驗娛樂產業也可以延續在線下的感受,或是獲得有別於以往的嶄新體驗?
Thumbnail
在武漢肺炎蔓延期間 ,不僅催生了元宇宙(metaverse)的討論,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投入時間、技術開發去測試,是否人們在線上體驗娛樂產業也可以延續在線下的感受,或是獲得有別於以往的嶄新體驗?
Thumbnail
在2021年年底,剛做完第一支VR《唇》打鐵趁熱送第二支VR的開發案,送了幾個國內的提案,在進了初審後便沒有了後續。邊寫論文的同時,某一天打開了信件,發現我們的第二支企畫案Sensing Mirror《感官窺鏡》入選競爭激烈的雙年展電影學院VR工作坊。
Thumbnail
在2021年年底,剛做完第一支VR《唇》打鐵趁熱送第二支VR的開發案,送了幾個國內的提案,在進了初審後便沒有了後續。邊寫論文的同時,某一天打開了信件,發現我們的第二支企畫案Sensing Mirror《感官窺鏡》入選競爭激烈的雙年展電影學院VR工作坊。
Thumbnail
因為VR作品製作成本高,觀眾必須購置頭盔等設備,所以現階段VR很難普及。然而,不少人認為VR是未來媒體產業的趨勢之一,雖然我不知道未來是否真的會這樣發展,但我很期待看到越來越多樣的VR節目。
Thumbnail
因為VR作品製作成本高,觀眾必須購置頭盔等設備,所以現階段VR很難普及。然而,不少人認為VR是未來媒體產業的趨勢之一,雖然我不知道未來是否真的會這樣發展,但我很期待看到越來越多樣的VR節目。
Thumbnail
裸視3D全然不同於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方能欣賞的VR,由互動VR《輪迴》擷取片段於裸視3D電視牆呈現,立體感不免大打折扣。
Thumbnail
裸視3D全然不同於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方能欣賞的VR,由互動VR《輪迴》擷取片段於裸視3D電視牆呈現,立體感不免大打折扣。
Thumbnail
VR電影?組隊破關的推理遊戲?劇場表演?都是,也都不是。
Thumbnail
VR電影?組隊破關的推理遊戲?劇場表演?都是,也都不是。
Thumbnail
《5X1》是由HTC與金馬執委會聯合出品的五部虛擬實境的VR短片電影,由五名導演邱揚、李中、趙德胤、陳勝吉、曾威量試圖打破螢幕的框架展現365度全方位電影視角作品,更貼近展現其VR的魅力,讓觀眾融入電影主人翁的故事情節,宛如走進這場虛實不分的空間。
Thumbnail
《5X1》是由HTC與金馬執委會聯合出品的五部虛擬實境的VR短片電影,由五名導演邱揚、李中、趙德胤、陳勝吉、曾威量試圖打破螢幕的框架展現365度全方位電影視角作品,更貼近展現其VR的魅力,讓觀眾融入電影主人翁的故事情節,宛如走進這場虛實不分的空間。
Thumbnail
「匡噹」一聲,你放下了手上的家當,卸下了衣物,準備走進室內。這裡不是世X健身房,而是一家虛擬的三溫暖 — — 周東彥的VR作品《霧中》,以8K畫質建構了一個許多人不曾、甚至無法走進的場域。你,是否也好奇這裡即將上演什麼呢?
Thumbnail
「匡噹」一聲,你放下了手上的家當,卸下了衣物,準備走進室內。這裡不是世X健身房,而是一家虛擬的三溫暖 — — 周東彥的VR作品《霧中》,以8K畫質建構了一個許多人不曾、甚至無法走進的場域。你,是否也好奇這裡即將上演什麼呢?
Thumbnail
圖片來源:高雄電影圖書館 忘記從那裡聽過一個小採訪,時代變遷,明明有各種影像的進化產品,為何電影院的需求一直沒有消失,正是因為"人們需要作夢(白日夢)"無論日子過得如何,總會有一些時候,寧願花兩三個小時,能夠躲進一個空間,在座的每個人也都有相同需求時,會讓自己的罪惡感減少一點,給予自身任意想像,放
Thumbnail
圖片來源:高雄電影圖書館 忘記從那裡聽過一個小採訪,時代變遷,明明有各種影像的進化產品,為何電影院的需求一直沒有消失,正是因為"人們需要作夢(白日夢)"無論日子過得如何,總會有一些時候,寧願花兩三個小時,能夠躲進一個空間,在座的每個人也都有相同需求時,會讓自己的罪惡感減少一點,給予自身任意想像,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