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視許哲瑜 — — 《白屋 Gray Room》裡的「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C-LAB

*此處為2023年《崩塌記憶之宮》之中的《白屋 Gray Room》展出版本

raw-image

此次C-LAB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由無數的錄像作品和圖像堆砌而成,可逛完四個展區後印象最深的始終為許哲瑜作品裡那棟灰白的屋子,離開展區後乒乓球的聲音仍恍若近在咫尺,又早已遠離,從磨砂般的表面替換成金屬光澤的瞬間,那顆乒乓球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球,與人類對記憶的認知一樣變化多端。

許哲瑜此次處理的為家庭記憶的主題,選用他鑽研的3D掃描技術,從《事件現場製造》到此次的《白屋》,除了掃描技術之外更將VR融入作品之中,僅管這兩個技術目前尚處於發展的前期,並非完全純熟,能夠看出掃描後模型的破口,或是地圖的邊陲,可許哲瑜仍巧妙地利用了媒介自身的反身性,去講述家族的記憶。

走進通信分隊展區的二樓,右手邊就是《白屋》的展間,兩張高腳椅上各自放著一台頭戴式顯示器,後方牆面上的螢幕各自呈現兩邊的視野,斜對角的牆壁上,放著幾張這次作品的靜態照,另一角落有映像管電視,裡頭是許哲瑜奶奶生前的影片。我在當代場館中觀察到的VR作品布展方式幾乎都貼近如此:整個展間相對空曠,路過的觀眾若沒辦法即時體驗VR世界的話,就只能通過小螢幕想像身歷其境的感覺,並通過牆上的照片輔佐這份想像。這是目前VR作品的缺點,可也是一大優點 — — 當觀眾戴上顯示器後,就無法從眼花撩亂的世界中抽離視線了。

|VR內容分析

映入眼簾的是彷彿才剛從翻模的石膏中拿出的模型,許多邊邊角角有漏洞,細節處糊在一起,這些灰白的雕塑組構成一間老式的台灣屋子,16分鐘的VR時長中,觀眾隨著數位許哲瑜的腳步,探索了客廳、奶奶生前的房間、餐廳、爸爸現在仍在住的房間,和三樓的閣樓。3D掃描下的這間房子裡,窗花的紋樣、被單的質地、椅子的雕飾都不甚清楚,許哲瑜更指著牆上的一幅素描畫,狀似要介紹,卻又後設地承認觀眾應「看不清上面的畫面」。

整個房子透露著一種令人惴惴不安的熟悉和陌生感,台灣的觀眾絕對在許多地方看過這樣的一棟房子,也熟悉客廳裡的神桌和圓形的大餐桌,可當眼前的模型丟失了色彩和肌理,我們看到的就只是如同旁白所說的那樣斑駁的記憶。旁白從頭到尾都是以後設的視角敘述「他」的故事,通過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稱呼自己,許哲瑜和自己的數位肉身分離開來,作為創作者的許哲瑜和建模世界裡灰白的許哲瑜是不一樣的,這亦是這件作品中強調的「複視」所在。

我們在戴上顯示器之後與旁白站在同一視角上,觀看眼前的「他」坐下、移動、若有所思,這件作品裡的移動是相當自然的,通過視角的切換,我們會把視線放在主要的事件上,可與此同時,對於這棟屋子的不熟悉使得我們迫切渴望掌握每個方向發生的事情,於是坐在高腳椅上的我們不安地四處環顧,在水平的移動中,僅管位置被VR限定住,可我們仍希望能改變視野,由此能發現觀看VR時的身體狀態既等於又不等於看VR時的觀看主體位置,我們既無法自由移動(不自由),又不是真的被困住(自由),對於主角的「他」來說,我們不存在,可我們的「在場」是確實的,整個故事沒有我們的觀看就無法成立。

僅管如此,但當主角把那顆乒乓球拿到我們眼前,我們眼睜睜看著球的材質改變,逐漸映照出身後家具的影子時,我們卻不在裡面。這是一面弧形的鏡子,映照出觀者以外的一切,這個弧形也與頭戴式顯示器的構造形成呼應,更甚對應到了展間地上那個映像管電視微微突起的螢幕表面,最後,這顆球是我們的眼球,當我們沒有在倒影裡發現自己時,並不代表我們的缺席,反而在在指證了我們的在場,因為我們同時是顯示器指定的攝影機,也是那顆乒乓球,在影片開頭僅有聲音使我們得以推測球的動向,當聲音從右側來時我們看向右邊,反之亦然:我們眼球和全身的位移與乒乓球重疊了。

這件作品裡的移動,是通過主角的引導發生的,我們跟隨主角的步伐探索這間屋子,到播映的中段,許哲瑜大膽地將主角移動的路徑留下,於是我們看見無數個主角離去的身體,由近及遠,靠近尾聲時更直接將這數個模型縫合在一塊,像破碎的玩偶被隨意地疊起,這個景象立刻令我想起許哲瑜2015年的《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這件錄像作品,裡頭有一幕是「層層疊疊的夢境,跟層層疊疊的袁志傑」,手繪的袁志傑慢慢倒下,線條糾纏,不分彼此 — — 可他們本就是同一個人。這種手法與此次《白屋》的模型重疊相當類似,從2015年到2022年,許哲瑜對於個體的複視有了全新的突破。

raw-image

|複視(Diplopia)

這件作品裡的複視不僅僅於主角的一種生理症狀 — — 將眼前的事物看作為兩個重疊的影像,更發生在VR裡、觀眾的眼前,我們在觀看這件作品時的複視體現在與旁白的共感,我們在觀看「他」的故事,他者的角色被強調出來,我們獨立於「他」的世界之外,可我們又身處其中,當我們看向眼前那個垂頭喪氣的主角時,我們看到了數位的許哲瑜,同時也看到了類比的許哲瑜;另外如前文所述,結尾的主角重疊也是一個例子;且當我們觀看整間房子時,我們看到的是灰白的模型,可我們的腦袋自動將其擴充為熟悉的窗花和神壇,能隱約看到平板的桌面似乎透露出玻璃的光澤,或一模一樣的兩個水果盤上各種水果的組合。

raw-image

|白屋的「白」

僅管作品標題為《白屋》,可其英文標題卻選用了”Gray Room”而不是直觀的”White Room”,選擇這個譯名必定有其原因,或許跟建模材質(texture)的特性有相關。此次掃描出的模型都只有套用最基本的材質,除了餐廳某一幕的乒乓球之外,在僅有的簡易光源輔佐下,預設的白色搭配著灰色和黑色出現。由於建築場地的限制,以及許哲瑜刻意在每個視角中都只放置一個光源,待在屋內時,整個屋子與其說是白屋,更像一棟「灰屋」

到了結尾處,我們的視角移動到屋子的外面,此時的街道幾乎都是白的。僅管能夠看出因掃描範圍有限導致的街道破圖,可此時的觀眾已然跳脫出屋內,轉而來到外緣 — — 但仍保持在作品內緣,內緣的外緣性隨之而生,觀眾不再局限於「屋子」卻又來到更大的囹圄:街道,一片雪白的台灣常見巷弄內,觀眾逐漸從屋子裡抽離開來,試圖融入眼前的街景,卻又無法在殘破的3D模型中尋得熟悉的視覺經驗,於是懸置半空。等到放映結束時,眼前的模型又和主角一樣堆疊在一起,不分你我,且建築的表面比起人體模型具有更少的面(face),於是觀眾眼前呈現的是一塊塊幾何立體方塊的排列,不構成任何意義。白屋或許也被壓在其下,可我們無從得知。

「白」也體現在許哲瑜欲強調的家庭記憶中:距離越遠越模糊,我不禁想到藝術家此時身處荷蘭的地理現實,似乎也與處在新北市淡水的家屋產生絕對位置上的疏遠。面對奶奶生前的家屋,許哲瑜選擇不將其塗色,於是這棟房子顯得失真,在似夢非夢的引導底下,記憶於素白的牆面翻騰、變質、褪色,此種意義上的白色是全然空白的、對於逝去的記憶的緬懷,更催生喪禮的聯想,整個VR都像一場盛大的告別式。

這件作品使觀眾以三個層次逐漸抽離之:先是屋子內、到街上、最後是拿下頭戴式顯示器之後看到的展間,這三個空間由小至大,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筆記整理

觀看VR時的身體狀態既等於又不等於看VR時的觀看主體位置

乒乓球=觀眾的眼球

作品中的複視:

  1. 主角的生理症狀
  2. 數位&類比許哲瑜
  3. 尾聲模型的重疊
  4. 模型和現實世界的對應想像
raw-image
許哲瑜個人網站:http://www.hsucheyu.com/
崩塌記憶之宮官網介紹:https://memory-palace-in-ruins.clab.org.tw/work/b03f868a-3059-410f-b558-8e6e88c51c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1會員
64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Thumbnail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Thumbnail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Thumbnail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Thumbnail
看與被看、想不想被看的辯證誠然妙不可言,飛行體驗才是與眾不同、難以取代的關鍵。
Thumbnail
看與被看、想不想被看的辯證誠然妙不可言,飛行體驗才是與眾不同、難以取代的關鍵。
Thumbnail
自2019年起,許哲瑜接觸了3D掃描的技術,《白屋》也是由3D掃描技術發展而出的作品。
Thumbnail
自2019年起,許哲瑜接觸了3D掃描的技術,《白屋》也是由3D掃描技術發展而出的作品。
Thumbnail
裸視3D全然不同於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方能欣賞的VR,由互動VR《輪迴》擷取片段於裸視3D電視牆呈現,立體感不免大打折扣。
Thumbnail
裸視3D全然不同於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方能欣賞的VR,由互動VR《輪迴》擷取片段於裸視3D電視牆呈現,立體感不免大打折扣。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Thumbnail
「匡噹」一聲,你放下了手上的家當,卸下了衣物,準備走進室內。這裡不是世X健身房,而是一家虛擬的三溫暖 — — 周東彥的VR作品《霧中》,以8K畫質建構了一個許多人不曾、甚至無法走進的場域。你,是否也好奇這裡即將上演什麼呢?
Thumbnail
「匡噹」一聲,你放下了手上的家當,卸下了衣物,準備走進室內。這裡不是世X健身房,而是一家虛擬的三溫暖 — — 周東彥的VR作品《霧中》,以8K畫質建構了一個許多人不曾、甚至無法走進的場域。你,是否也好奇這裡即將上演什麼呢?
Thumbnail
現實與夢境,有時是分不出那個界線的。 某個想睡的週末,到當代藝術館體驗陶亞倫個展的VR裝置,沒想到經歷了滿長的等待。每個裝置都帶我到另一個世界神遊。
Thumbnail
現實與夢境,有時是分不出那個界線的。 某個想睡的週末,到當代藝術館體驗陶亞倫個展的VR裝置,沒想到經歷了滿長的等待。每個裝置都帶我到另一個世界神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