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時光機,從2000年前後看台灣網路社交活動:BBS、電子報、部落格、社群網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這篇文章是應探路客的網友提出的問題,我想做一個我自己使用網路的記憶爬梳,也差不多重疊台灣進入網路世界的概況。

首先幾件事要先說明,因為我剛碰到「電腦」這件事時,「網路」應該是外星名詞吧!而「電腦」並不是家庭必須,就別說「手機上網」這件事,那時候連「行動電話」都沒有。另外是年紀跟家庭背景和「城鄉差距」。(台灣有不少年長我許多的人,可能國小家裡就有電腦了。)

我是1979年出生。1992年國中二年級第一次工藝課摸到電腦。我的家境並不富裕而且可能連買參考書的錢我都幫媽媽省了。1994年國中升高職時,本來想讀美工科,但父母反對,父親用電腦和點陣式印表機跟我交換,讓我改填資料處理科升學班。那時候15歲家裡要有電腦就差不多等同於18歲考到駕照就有一台新車可以開是同等級的開心。(最有趣的是2009年後,我成為一個接案的設計,連載中

那時候的作業系統是DOS,打字用PE2。家裡有電腦就可以不用跟同學擠電腦教室練習中打、等印表機交作業。1995年高中二年級開始有win3.1可以玩新接龍和踩地雷(這些名詞都是化石了吧!)也是這一年,學校開始可以上BBS,我在家裡請母親幫我接一條電話線讓我撥接上網。1996年高三大家都在忙考四技二專,我常中午午休去電腦教室玩BBS。

我記得1999年二專畢業前,有一次在BBS上跟北部的網友聊天。有人問過我一句話,他說:「高雄現在不是還是一堆田嗎?」

接下來認識一下幾個網路服務的名詞,我試著用我接觸到的年代去排列:BBS、ICQ、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免費網頁空間(是架站的不是雲端給你放音樂那種)、MSN、SKYPE、電子發報台、新聞台、部落格、Gmail/google(搜尋引擎)/Gtalk、共享書籤(網摘)、RSS、Feedly、twitter、Y!Live、instagram、plurk、Facebook、youtuber(是ber,不是be)。本來是想查好每一個名詞的wiki給大家好連結,那不各位讀者動手查吧!下文也會多少有解釋。

BBS

上面說了我最開始是接觸到BBS。(去年去大學教手作,才發現大學生們不知道Ptt是BBS)由於我不沒有讀大學,那年代所有大學生在BBS上自成的群體:家聚、家版、新生版……之類的,我全部沒有經歷過。

我寫過的BBS有美麗之島福爾摩莎WEB-BBS(帳密忘了)這個多半是寫一些爛得要死的小說,當時有不少寫小說的人是從BBS變成作家:如蔡智恆。另外,討論影視戲劇的「CIA中情局」(當時應該一線的偶像、當紅的藝人,會上網的都會在網上有個id)參考資料:台灣最大BBS站──PTT鄉民傳奇(台灣光華雜誌)。我應該也混過ptt,前陣子我有用google搜到以前寫的影視文有發到ptt上,後來大概是因為遇到酸民沒玩,太久沒有登入就被註銷了。

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

我寫過〈Twitter、Plurk 微網誌形成的變種聊天室、討論區〉

在BBS後,「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應該是大量被網路使用者用作交流用。Dcard就是當年的討論區、留言版比較像社群網站單則貼文下的留言回應、聊天室則是今日直播時youtube右方的發言欄那種形式。

這個時期重疊到「免費網頁空間」被拿來用做架設個人網站、藝人偶像網站使用為多數。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全部都有免費(但有廣告)的方式可以加在免費網頁空間裡。

這是我二專時期1997~1999年非常常被使用的網路服務。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寫網頁、寫html吧!

慢慢網上就推出不一樣,for個人的服務:電子發報台。但它們的時期多半都是「重疊」的。包括當時大量的討論在這些界面上,都是非常多非常多的文字量,絕對不亞於今日的社群平台。

不同的是,那個時候是暱名的年代,接觸的多半是「網友」而不是「親友」。有時候還會因為一本書、一部戲辦起了「網聚」。

我主辦過幾場還算大的網聚。但我不擅社交,當時的網友並沒有特別留下來成為我後來的朋友(人家有找我,但我就不太會互動XDDDD,不過挺是懷念當年的「以文會友」。)

電子發報台、新聞台

當時大部分人接收訊息都是以email來接收。但說「大部分人」其實就只有「有在上網的人」,那年代很多人是不上網的,這件事要一直到智慧型手機/可上網手出現才成為「大部分人都在上網」。

電子發報台應該算是「部落格」的前身。有讀者想要閱讀你的發文,可以在你的發報台、新聞台輸入email,就可以在你發報時接收到你發了新文章的email。之後到了部落格年代才轉換為RSS訂閱,目前可以用Feedly訂閱!

這裡說個題外話。我有一個email專門拿來收出版社的新書訊息。有幾本我很喜愛的書,都是透過出版社的行銷發email而知道有新書出版。我也瞬間感到「facebook(社群)的訊息量太多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往回走到那個資訊量可以自己選擇的年代?」

上述這幾個階段時間點差不多是1994年~2003年左右。(我的gigigaga新聞台是2001年5月29日開張,所有的文字我都有搬到我的部落格

以時間點來看,我的「自架部落格」是2005年。而我也在同年離開了GIGIGAGA新聞台。也是同年,我在智邦開了新聞台

部落格/Blog

部落格蓬勃發展的年代差不多就我玩新聞台到智慧型手機開始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間幾年。(你以為是Facebook影響大家不寫文嗎?不,我想是因為手機可以上網,很少人用手機打那麼多字吧!)年代差不多是2004左右一直到至少無名小站併入奇摩後關站為止(2013年)。

最早我就看清「免費最後你都帶不走」所以才自己架了部落格(我是本科生,這對我來說不困難,當時我或多或少還寫程式)最早用什麼程式我也不記得,應該是F2bolg舊的站還看得到我有留著)到了2008發現wordpress可以無痛轉資料庫就轉到wordpress直至今日。

其中我使用過的部落格平台:yam、yahoo、Pixnet 痞客邦、樂多、中時部落格/電子報(我有被邀請去開自己的部落格)blogspot(我還當過職訓局的部落格架設講師),其他我不記得我有沒有用過的是無名小站、udn、Xuite 隨意窩……

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文字年代。我的部落格一直到2012年左右,都還有大量的人會給我留言、討論。

而當時使用部落格的人稱為「部落客」,當年寫文不是像今天(2020年)什麼用likecoin賺錢之類的(或是方格子訂閱打掌)當年部落客都寫爽的,有些比較擅於行銷的,可能拿業配就真的可以過活:寫字換書,寫字換電影,寫字換旅行,寫字換商品,寫字換任何餐飲,當然一定也少不了錢(我沒收過錢就是,因為我也沒有很紅)……很多當時很火熱的部落格轉進Facebook,業配越接越多,也越來越專業。

也有一大部分當時部落格很紅的時候,轉為專欄作家,後變大量的邀稿對象。但大部分的部落客,還是專心在自己的本業。(中間有一個時期我有接過政府標案寫旅遊文。)

有一段時間我們都戲稱:「部落客能吃嗎?」「部落格都長草了」

我寫過:如果「經營自媒體」能夠當飯吃,部落客就不會消失!談書籍推薦人只有一本書的酬勞!

是啊。「部落格」「部落客」並不是沒有存在過,而是我們都被時代給淹沒了。(我應該是極少數一直有更新、早期的部落客了!)

親愛的,你還是得想想你寫部落格是要賺錢嗎?很難耶你知道嗎?哈哈。但寫字真的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呢!(看我一路寫到這,從我的部落格又再回望了一次自己的青春年少。好珍貴,還好我都留著了!)

中間穿插一下「共享書籤」這事:

由於部落格越來越多,好文也超級無敵多,我們都想要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給其他人看,就會使用「共享書籤」這玩意。(HemiDemi /黑米、智邦Myshare,還好重灌狂人的文章也都還在:9個台灣網路書籤共享網站

這功能就是現今社群網站的「分享」。

另外提一下出版界在這個時期的行銷模式我寫過:你得靠網路賣書,但你卻不想搞懂網路行銷?(有一段時間,出版界會透過部落客寫書評分享或是試讀心得來作為網路行銷。電影界也是如此。)

接著下來的年代是屬於資訊爆炸的手機上網年代:

twitter、Y!Live、instagram、plurk、Facebook

我的twitter帳號和instagram都是2008年開的。(除了instagram我沒有換過帳號或砍掉外,其餘所有社群平台的帳號我全部都換過N次,我有強烈的社交焦慮。)*又,instagram根本是老玩意兒,只是大量的年輕人厭倦長輩在facebook,加上圖像比較容易發文,才轉往instagram。

2008年,手機上網還不流行。但網上總有一幫人是很喜歡使用新鮮物的。當時經濟能力好一點的人就會買入iPhone3了。我最早是用NOKIA8310?(不確定)上twitter。那時候還是用鍵盤一個一個注音符號敲字,還好twitter只能打140字,所以這樣發文也不覺得麻煩。(2008~2009我用NOKIA拍的照片都有留底,我於2010年8月買入iPhone4)

2008年底在台灣有一場「野草莓學運」,跟後來2014年的「318學運」一樣,都是透過網路直播號召,只不過2008年還不是用youtube或是facebook,而是過沒多久就死掉的Y!live。

接著隔年(2009年)莫拉克風災則是透過大量的twitter、ptt、plurk、Facebook(當時用facebook的還是少數)來傳遞訊息。

爾後,在進入「手機上網」的年代,才是人們大量的人進入了Facebook,使用messenger、Line,完成了「社群網站」占領所有人的生活、大量改變人類的社交行為。

2006年本來我要去讀研究所的。但口試被刷掉(我沒有老師緣。大笑。其實是我選錯系所)我一直覺得「人類進入數位時代前後的行為模式」非常有意思,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報考還是有點早了。(不過我沒有要讀書了。網路觀察不一定需要進入學術)

現在往回看,後Facebook(社群網站)時代,才是最好的研究時間點。尤其是這一波反撲回去的「部落格」風潮。

接著插幾個事件:

1.1999年921大地震。

那時有比較大的兩個「搜尋引擎」平台yam和yahoo,也兼新聞平台。(現在大家大多只知道google吧!)我那時剛畢業,921那天凌晨我還醒著。我很幸運地找到離家很近的公司,薪水25K,工作是「網路企劃」。那個年代很多人看著「網路」的商機,就一窩蜂地想要分食一塊餅。但很少人真的人抓到網路「共享」的精髓。隨之有一波網路泡沫。(我工作一個月就被fire了。公司的網路部門半年後也全部收掉。)

我還記得,921上班那天,我一直重刷這兩個新聞平台,想要看921的新聞,但很希望不要再有傷亡人數。

2.2009年莫拉克風災。

這是一次對「網路訊息整合」的考驗。上面說了,前有「野草莓學運」的動員(另還有「樂生保存」這個社運活動。上面沒提到,至今當年的樂青都不青了,仍然繼續著。)莫拉克有非常大量的支援都是透過網路來傳遞消息,當然當時網路亂成一團,很多訊息都失去即時性,這在日後慢慢被大量的熱心網友們不斷想辦法修正,並且致力於在拉近「數位城鄉差距」做了不少努力。

3.2014,318學運/2013洪仲丘事件

這兩件事都是透過網路動員結集,看起來並不遙遠,但也算有年份了。Facebook在當時的即時性,都算是有替這兩場運動動員到(洪仲丘事件應該是以ptt為主要動員),包括當年香港雨傘革命,以及其他國外的社會運動,Facebook和twitter都算是透過網路整合了各界的力量!

而大量的youtuber的出現(或網紅)也是從這裡之後。(我的Facebook 一直到2016才能直播。而直播現今已經成為訊息傳遞的重要方式。)

但後續Facebook因為大數據和演算法的關係,失去了訊息立即性,這到後來2019年一連串的街頭占領很明顯可以在Facebook上看到沒有時間順序的貼文填滿動態列(如果你的數據演算不出同溫層,可能會完全看不到相關訊息!)

我寫過:〈從香港局勢看Facebook的演算法〉

4.2014,高雄氣爆。

與莫拉克相隔幾年後的重大傷亡事件,在網路訊息的流通已經比莫拉克時成熟且準確。(但真的也太久遠了,有很多事不記得。我當時有很認真的每天經過氣爆區就會拍照打卡。)

探路客的網友問:「長文怎麼會發在Facebook上,google又搜尋不到。」google是可以搜尋的呀,在個人設定裡可以設定。問題就在「為什麼對Facebook黏著度那麼高?」主要還是「大量的使用者」都在上面吧!當「讀者」大量的在社群網站上,你要把文章端到讀者面前,還是得靠社群分享吧!(問題是Facebook或instagram根本不適合閱讀啊!但很少人意識到!)

部落格不是「新東西」,對於經過那個「人人都是部落客」年代的網路使用者來說,那是我們青春的回憶。透過大量的文字發表自己的個人意見、透過互相留言的交談切磋文筆,漸而形成一種討論的風氣,搞些什麼串連:我辦過的串連活動

期間有幾年暑假,部落格平台會共同串連舉辦「夏日部落格傳說」活動,讓人挑戰連30天發文。除了評選出寫得最好的部落客之外,還有一些給其他網路使用者參與的票選活動。這幾乎是後來Facebook社群年代很少會有那麼大規模讓所有網路使用者共同加入的活動。(社群網站看起來人際關係很緊密,從這點看就是徹底疏離了!)

很多人想透過「寫部落格賺錢」,但撇開「賺錢」這事,「部落格」年代或說「人際關係太過分緊密」以外的網路交流,真的算是很美好的世界。

「寫字」這件事(就先不談創作了)是一件可以安靜人心且需要大量閱讀和思考的事。而我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不就是寫個字嘛,到底為什麼要一直擔心自己寫不好呢?」

其實我們得回頭去看:Facebook(社群網站)到底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等我。我會寫一篇〈Facebook怎麼讓你不斷的自我否定!〉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認為現今的網路世界不再是那種互相切磋求進步的世界,而是不斷害怕自己不夠好、自我否定的黑洞!

嘿!不就寫字嘛!

四千字,天殺的。我白天要工作了。所以得半夜寫。睡醒要工作。因為有點醉可能有些沒有寫齊的就留待日後吧!(夠齊了其實。)我跟著台灣的網路長大,台灣的網路世界帶著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大概也就這樣一直待在網路上吧!(除了我不擅長的社交外,我非常熱愛網路)

圖:20081130樂生療養院Canon EOS 450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換日線的沙龍
17.0K會員
883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換日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8
沒有經營社群就像「沒有名片」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些人需要名片(各種社交場合)有些人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做出興趣的、願意替那些事繼續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的事,都遠比花時間去經營社群和追求名片上的抬頭重要!
Thumbnail
2023/08/18
沒有經營社群就像「沒有名片」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些人需要名片(各種社交場合)有些人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做出興趣的、願意替那些事繼續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的事,都遠比花時間去經營社群和追求名片上的抬頭重要!
Thumbnail
2022/06/21
當創作不能透過讚賞、鼓勵得到價值或滿足時,你再也提不勁創作的同時,也許你才會看見:「或者,從來我都不可能因為創作得到真正的收入。」
Thumbnail
2022/06/21
當創作不能透過讚賞、鼓勵得到價值或滿足時,你再也提不勁創作的同時,也許你才會看見:「或者,從來我都不可能因為創作得到真正的收入。」
Thumbnail
2022/04/18
其實文章裡的文字就代表你個人了,不用一直強調「自己」~
Thumbnail
2022/04/18
其實文章裡的文字就代表你個人了,不用一直強調「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篇亦是要談談使用過的部落格,順便做一些純個人意見評論。 至於為何要用"印象"作命題,則是因為以下都只是個人經驗, 可能包含年代久遠,記憶不清晰,或手殘不會用造成一些誤會等等, 總之,以下都是不負責任報導,有誣告之嫌,本人都不會負任何責任的。(被毆) 關於個人曾使用的部落格,可詳見個人的另篇文章:部
Thumbnail
這篇亦是要談談使用過的部落格,順便做一些純個人意見評論。 至於為何要用"印象"作命題,則是因為以下都只是個人經驗, 可能包含年代久遠,記憶不清晰,或手殘不會用造成一些誤會等等, 總之,以下都是不負責任報導,有誣告之嫌,本人都不會負任何責任的。(被毆) 關於個人曾使用的部落格,可詳見個人的另篇文章:部
Thumbnail
「網友」不是朋友。在抵達「朋友」的關係以前,需要更多的互動累積彼此的交情。一千個網友裡,能夠有一個成為生命中的朋友,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Thumbnail
「網友」不是朋友。在抵達「朋友」的關係以前,需要更多的互動累積彼此的交情。一千個網友裡,能夠有一個成為生命中的朋友,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Thumbnail
出社會能找一份百分百全心投入奉獻的工作,尋得一群年齡相近興趣相仿的好同事,願意充分授權並給予尊重的好主管和老闆,這是職場上難得且珍貴的一刻,我就是這個場景的幸運兒,當年有幸進入一個起飛中的新興產業,見證台灣之後的網路發展。
Thumbnail
出社會能找一份百分百全心投入奉獻的工作,尋得一群年齡相近興趣相仿的好同事,願意充分授權並給予尊重的好主管和老闆,這是職場上難得且珍貴的一刻,我就是這個場景的幸運兒,當年有幸進入一個起飛中的新興產業,見證台灣之後的網路發展。
Thumbnail
說到BBS,你會想到哪些站呢? BBS的高峰期,出現在1999年。根據 Telnet BBS 站台統計,當時全台灣大專院校、中小學、民間及政府共合計1002站台,而我也是那一年接觸BBS的。
Thumbnail
說到BBS,你會想到哪些站呢? BBS的高峰期,出現在1999年。根據 Telnet BBS 站台統計,當時全台灣大專院校、中小學、民間及政府共合計1002站台,而我也是那一年接觸BBS的。
Thumbnail
「時代的眼淚」是一個帶著懷念、浪漫與不再相見的悵然等豐富情緒的詞彙,它可以指稱的範圍非常廣,從零食糖果飲料,到日常用品、資訊科技、數位服務……一切曾經存在於一個世代中絕大多數人共同的成長記憶中、不分種類的所有東西。
Thumbnail
「時代的眼淚」是一個帶著懷念、浪漫與不再相見的悵然等豐富情緒的詞彙,它可以指稱的範圍非常廣,從零食糖果飲料,到日常用品、資訊科技、數位服務……一切曾經存在於一個世代中絕大多數人共同的成長記憶中、不分種類的所有東西。
Thumbnail
因為家裡的關係我很小就接觸電腦與網路,在那個上網要用撥接modern的年代,那時的網路通訊,大概就是BBS站。有趣的是可以從對方的IP位置,知道對方的學校,如台大就是140.112...交大140.113....成大就是140.116,就是從第一志願排序下來數字越來越大。
Thumbnail
因為家裡的關係我很小就接觸電腦與網路,在那個上網要用撥接modern的年代,那時的網路通訊,大概就是BBS站。有趣的是可以從對方的IP位置,知道對方的學校,如台大就是140.112...交大140.113....成大就是140.116,就是從第一志願排序下來數字越來越大。
Thumbnail
國中的時候,我曾擁有第一個BBCALL。 後來,我擁有第一隻手機。 再更後來,當智慧型手機還尚未普及的時候,電腦上有了MSN。 那些成為過往,聯繫了舊日情感的物事 在LINE還沒有問世之前,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使用文字,權作聯絡的手段能夠如此便利。
Thumbnail
國中的時候,我曾擁有第一個BBCALL。 後來,我擁有第一隻手機。 再更後來,當智慧型手機還尚未普及的時候,電腦上有了MSN。 那些成為過往,聯繫了舊日情感的物事 在LINE還沒有問世之前,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使用文字,權作聯絡的手段能夠如此便利。
Thumbnail
喔噢! 那還是56K 上網的日子. 想必七八十後都會有共鳴 - 放學趕回家第一時間打開電腦看看誰在上線; 無時無刻精心設計自己的INFO, 希望有心人會意; STATUS 可能長期設定為INVISIBLE 來等暗戀的人.  那是大家第一次接觸網絡世界的SOCIAL MEDIA, 那是大家第一次把情感
Thumbnail
喔噢! 那還是56K 上網的日子. 想必七八十後都會有共鳴 - 放學趕回家第一時間打開電腦看看誰在上線; 無時無刻精心設計自己的INFO, 希望有心人會意; STATUS 可能長期設定為INVISIBLE 來等暗戀的人.  那是大家第一次接觸網絡世界的SOCIAL MEDIA, 那是大家第一次把情感
Thumbnail
部落格不是「新東西」,對於經過那個「人人都是部落客」年代的網路使用者來說,那是我們青春的回憶。
Thumbnail
部落格不是「新東西」,對於經過那個「人人都是部落客」年代的網路使用者來說,那是我們青春的回憶。
Thumbnail
國小六年級的時候,你有了人生第一個email,還記得是蕃薯藤的,記得它這樣拼yam.com,真好記,有了email之後其實也不經常上去看有什麼資訊,然後開始網路出現了一些訂閱報,開始東訂一點西訂一點,偶爾還會被一些詛咒信纏上,還有七夜怪談的女鬼要從信件裡爬出來嚇你的畫面,喔,對了,還要配上點音效。
Thumbnail
國小六年級的時候,你有了人生第一個email,還記得是蕃薯藤的,記得它這樣拼yam.com,真好記,有了email之後其實也不經常上去看有什麼資訊,然後開始網路出現了一些訂閱報,開始東訂一點西訂一點,偶爾還會被一些詛咒信纏上,還有七夜怪談的女鬼要從信件裡爬出來嚇你的畫面,喔,對了,還要配上點音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