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能找一份百分百全心投入奉獻的工作,尋得一群年齡相近興趣相仿的好同事,願意充分授權並給予尊重的好主管和老闆,這是職場上難得且珍貴的一刻,我就是這個場景的幸運兒,當年有幸進入一個起飛中的新興產業,見證台灣之後的網路發展。
不務正業其實是當初念大學選填系所時就可以預知的事,那時聯考結束收到總分374分的成績單,環顧能選擇的學校和系所極其為少,不用考術科直接填表申請後逕行分發為前提,心想在校四年念個書沾一點藝術人文氣息,也會對自己的氣質有所提升和幫助吧,最後掛上車尾選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影劇組。
90年代台灣社會的文組生大多出路以公職為首選,不然就是進入國營企業端鐵飯碗,如能擠入金融機構或地方的農漁水利會,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情況。而那時候的電影事業需要滿滿的熱情當飯吃,似乎不是一份安身立命的妥當出路,現實面來看一名私立大學影劇學系的文組畢業生,當下能選擇的行業並不多。
退伍後短時間換了兩份勞保單位,27歲那年,我遇見了職涯最閃亮的光,那時公司正處於發展階段員工數不到20人,從事第二類電信的業務範疇,白話文也就是早期需要一組撥接帳號透過 56K modem 數據機連上電話線上網。而我所隸屬的企劃單位,協助外部公司、機構與商家架設官網、網址申請、登錄搜尋引擎和虛擬主機租賃的業務工作。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前端,台灣校園也未有正式的系所,年輕的同事們都懷抱滿腔熱情,投身明日產業的憧憬。
網路 internet 這個名詞在當時與大哥大 (尚不稱呼手機) 是熱門字詞,那個時候還沒有產生關鍵字 Keyword 的概念,大家熟悉認知的網站是國內的蕃薯藤、資迅人、todo 和國外的 Google,連奇摩、興奇科技都還沒成立的時期,這樣應該就可以推測我是骨灰級別的網路人了吧。
隨著媒體對網際網路無限發展的吹捧報導 (如:iThome、資訊傳真),加上海外不少知名的成功案例,國內的金主也自然開始投資布局放眼未來的美好前景,而我所服務的公司資本額也瞬間變成三億元,接著調整組織結構、事業體分割、增加新部門、人力迅速擴編,甚至做起 IPO 的規劃、分階段開放員工認股。
起初我們像是現在的電商平台Cyberbiz 、Shopline、Meepshop、91APP,提供業者整合金、物流的資源,協助進入電商鋪路,後來成立了新絲路網路書店對外做為示範站台,也能實際站在前端理解市場接受度和消費者反應,提供系統後台優化改版的訊息。在當時許多產業還是傳統接單做生意的方式,而台灣的電子商務也才剛剛萌芽,博客來網路書店已經上線運作,電影和遊樂園票券還無法線上申購,現在回想這可算是當年的新創事業啊!
當初之所以選擇以書店進軍電子商務,也是考量物流的時效,還有網路下單的猶豫心理因素,一本書不管在實體或是網上消費購買,它的本質與外觀當消費者收到貨後並不會有所改變和效期已過的困擾,唯一需要挑戰的是先付費再取貨的觀念 ( 到店取貨、信用卡分期都是後面的事情 ),畢竟當時大家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仍是現場付費的傳統交易。
那時候國外已有發展
隨選列印 POD (print on demand) 的服務,這也提供出版社面臨絕版書或銷量低無法再刷的困擾,同時讓個人出版的時代來臨,
一來能有效解決每一刷的基本印書量,二則讓素人不用苦等出版社的發掘,自己排版就可以成為作家,還能於POD網站銷售。這樣劃時代的革新作法,公司看好其發展性也開始引進台灣,另外成立一個專屬部門,當年國際書展還引起媒體的採訪報導。
當時的新聞報導內容之一
或許也因為進公司的時間早,戲棚下站久了,我和同期均被賦予擔任小主管的角色,這是職場上首次管理職的歷練。
我在這間公司從協助業主網站架設規劃、虛擬主機與撥接帳號,到後來發展電子商務,開發聯繫出版社商品上架,接觸業務、企劃、PM的工作階段,每一次轉換都是學習的機會,工作不僅僅是領薪水的一份差事,滿滿的能量動力讓我期待隨著公司腳步往更好更棒的下一步邁進。
記得曾經與總經理聊到當時碰到許多範疇都沒有經驗法則可供參考,我們都是第一次開始接觸摸索,為何他願意放心授權呢?他是這麼說的:「公司其實是鼓勵容錯,我也希望你們在犯錯中學習,因為以你們的權責再犯多大的錯誤,也不可能讓公司垮掉啊!」這句話影響我至今深深反思,非常受用和玩味。
這三年多的光陰充滿喜樂和回憶,隨著美國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出現,台灣也受到影響,最終公司為了力挽狂瀾只好無奈的進行縮編轉移工程,我也在這時候下車了。這份難得的幸運和可貴的際遇,始終刻在心中放在腦海,它有專屬的VIP盒子,時間一到機會一來就打開它回顧享受一番,如同1999年份威士忌原酒般的香醇純淨、芬芳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