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週記#4]期中評圖紀錄/順便理理自己在幹嘛

2020/1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總結一下這次在評圖中提出的,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吧。

關於我到底想幹嘛

  評圖時的計劃書中是這樣寫的:
研究方法:
  嘗試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立以騰空鐵路再利用之不同角度的都市模型,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都市空間需求與沿線各點最佳再利用方式。都市空間存在於較大尺度,也容納並乘載更大人群的流動,這些流動中有規律、有不規律,有重疊、也有錯綜複雜。翻閱政府公開資料可發現,都市發展與區域規劃往往缺乏視覺化的資訊,並經常以政策的方便性為原則,忽略各區域實際需求與可能性。希望能運用GIS分析手法進行鐵路、公路路網、區域的資料可視化,並以此為基礎延伸至使用者。接著藉由各機能點介入機能討論,以時間與空間思考各區段之利用可能。
路網延伸之吸引圖即為運用各機能點於路網上之步行範圍,進行演算並分層上色。圖中分別疊加青色之民宿、深藍色之旅館、黃色之UBIKE站點、綠色之便利商店、紫色之咖啡廳。
  在前幾週中,其實經歷了幾次的內心碰撞,碰撞後的結果就是在基地選擇的範圍上,從桃園火車站周圍炸成了整條桃園鐵路。桃園火車站,我最了解的一個地方,站前、站後、陸橋、道路等等等,我生長在這裡,但為何要逃離這裡?
第六週的簡報,在第七週被我打了X
  回歸到最開始在計畫書中為自己寫下的預期結果:
這算是我目前對於自己的提醒——一個車站講不完鐵路的故事。
  我發現當我討論著「桃園火車站」周遭的「鐵路」該如何規劃時,就如同裸著身體在挑領帶。桃園火車站目前還處在總體規劃階段,一張張的桃園車站願景圖,都有不一樣面貌的車站。他雖然可以是我設計中的透明盒子,可以給他我猜想與假設中的任一種形狀,但我的領帶始終會被任何一件西裝推翻。
  我想如果把尺度拉大、如果基地分析是為了選擇基地、如果主角回歸鐵路、如果劇本回到交通網路,這件事可不可行,我想試試看。沒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開始著手尋找這些藏寶圖的拼圖,自己畫著藏寶圖卻不知道寶藏在哪,只知道可能茫茫路網就是我的迷宮,「使用者」與「機能」會幫我找到路線與出口。
開始設定一些使用者,想像各個時間與空間的疊加。當然此圖出自於身邊周遭的人之經驗繪製。
將上圖串起後會向是這樣,其實有點類神經網路的概念,想像交通網路在資訊發達的現今,意識化下的交通工具選擇會不會就像神經網路一般具有邏輯性。
  如果交通網路具邏輯性,能不能用「有理化」後的資料視覺化於地圖上而找出我會想要且需要介入的區域,而此即為我的基地,可能一點,可能多點,或可能沒有?
  這次評圖另外還有一些,對於公車與公共自行車的連結分析,但不影響主軸,就再找機會寫。

關於桃園鐵路

版面上就直接放了一些幹圖與沒神排進的照片(就交給簡報了)。
  前篇當中文本部分是我往後設計的重要能量之一,因此還是在往前推進,這部分可能每個故事都是一篇文章,評圖上也沒什麼受到質疑。(因為根本還沒被拿來做設計)

關於評圖回覆

  主要最被受質疑的還是我到底想幹嘛。以下可以羅列幾點。
    一、擔心設計範圍過大,此範圍已是都市計畫尺度,很像事務所在做顧問公司的案子。
    二、提了很多分析,但分析手法還無法讓人理解我到底想幹嘛。
    三、分析物件很難帶入至我所設定的故事中。
  我想主要原因還是我無法在此次評題中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吧。
  思考過後針對第一點我想我是希望至少在上學期三次評題內可以做到顧問公司的案子,並在評完題後好好做事務所的案子。當然我並不會停止思考空間與所謂的Program,在尋找基地的過程也同時思考到的即是機能在都市空間上的合理性,而故事性的空間材料也還在不斷擴充中。第二點的答案我目前還無法給出答案,但祈禱我能夠在下一次評圖給出答案吧。現階段分析手法還需要同時擴充又收斂,不是每一條公車都有用,也不是每一條道路、每一個區域都跟鐵路有關,也有很多遺漏的資訊還未整理清晰,完整的論述還尚未誕生。第三點看著很多人有了基地有了計畫有了方案,我也只能流口水。

我想總結一整篇,給自己的一句話大概只有

皮繃緊一點,時間真的不夠。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