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園區的喜與憂🚂

2023/05/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因為在日治時期鐵路開始發達,在許多地方都有遺留如鐵路公園、林場、糖廠等觀光地點,但這些觀光地點有許多都十分雷同,彷彿是同一個模板趕製完成的。

🚋由鐵路串起的景點🚋

仔細觀察,會發現通常這些地點都是在室外,一到現場會先出現一個因為標示不清,所以有畫等於沒畫的大地圖,讓人看了還是沒有辦法找到路,旁邊還有一些寫著這個公園或糖廠是怎麼被保存下來的文字敘述,加上長長一串的感謝名單。
鐵路景點的老舊火車頭對鐵道迷而言,也是一大看點,不過火車通常是三三兩兩的被放在室外,搭配屋頂感覺隨時會塌下來的火車站,旁邊地面上隨興地插著解說牌,火車本身也感覺經歷風雨摧殘,快要鏽蝕殆盡。偶爾火車或鐵軌旁還會有大概兩公尺高的巨型老照片,試圖帶領遊客回顧鐵道的黃金歲月。
然而,通常最後我對於這些景點的印象都終結於「糖廠的冰品好好吃」或「附近榕樹下的粉圓冰不錯吃」,對於本身的重點「鐵路」卻沒有太大印象。

❓哪裡出了問題❓

1. 鐵路大多缺乏日常維修保養,讓遊客感覺到「破舊」而非「懷舊」,難以樹立形象與定位。之前我去過蒜頭糖廠,我還記得販賣部除了剛開頭進去的地方是賣冰品,再往後走全都是黑漆漆又空空如也的倉庫,甚至聽不見什麼人聲,只能聽到一些貓叫聲,有夠像電影裡綁匪撕票場景的;旁邊的舊月台椅子都壞了不能坐,頭頂的瓦片、磁磚也感覺隨時都會砸下來;另一邊體驗妞妞車的體驗區,看起來一坐上去妞妞車就會散架的樣子。以上都沒有「這些東西帶領我回到過往歲月」的感覺,只會覺得「這些東西真的應該要拿去修理了」。
2. 園區缺乏明確的動線設計,沒有將戶外也看作展場,不方便傳遞鐵路的歷史知識或價值。印象中有去過一個鐵路園區,園區裡的火車都算保養的不錯,並且幾乎每一台都可以上去體驗開火車或坐火車的感覺,不過因為假日遊客頗多,所以大家大部分都卡在同一台火車上,一直重複排隊上車、排隊下車、排隊累了還得再排隊買冰的循環,如果有適當的動線安排,相信以園區內那麼多輛火車以及豐富的歷史底蘊,遊客的時間不會只花在排隊和排隊累了去吃冰上面。
3. 把無聊變有聊,讓死板板的文字動起來。人是視覺動物,訊息接收的視覺占比為87%,比起費力地閱讀文字,人更喜歡一目瞭然的照片,比起照片又更喜歡會動的影片。我至今還記得到故宮裡,看到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的那種震撼感,運用現在的AR技術,也許能使用手機便讓老照片中的人活起來,或者也可以設置VR或互動式設計,讓遊客真正身處另一個時空,並跟老照片中的人進行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會員
60內容數
透過吃喝玩樂享受人生🧳 對於新的事物保持好奇🔍 在生活裡觀察行銷案例💡 學習命理更加理解生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