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笨蛋,問題就在新朋友:我的Facebook社群經營心得/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筆者近年花了許多時間優化Facebook朋友群,但效果似乎不怎麼好;每篇Facebook文章平均得到的按讚數、留言回應、以及轉貼分享的數目增加不多。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後來才忽然頓悟:「笨蛋,問題就出在新加的朋友。」

退休之後,我透過微信和Facebook積極經營社群,目的就是希望分享傳承30多年的跨國企業經營管理實務經驗;而經營的方式則包括這幾種:

Low Touch

  1. 線上:在《吐納商業評論》網站和Facebook帳號、粉絲專頁發表系列文章,透過讀者們的轉貼分享,擴大受眾和點閱數;
  2. 出書:透過商周出版,將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冊;目前已經出版了四本書。第五本預定於2020年底問世。

High Touch

  1. 線上:經營Facebook社群,包括兩個個人帳號、和一個粉絲專頁;每個朋友都有用Messenger交流互動,例如生日祝福、除難解惑等等。
  2. 線下: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預約,提供免費一對一新創輔導;針對中小企業推出一對一的企業診斷,並為幾個協會組織、商學院、大學EMBA演講。
其中我最重視的,也是花我時間最多的,就是Facebook社群經營;有興趣的讀者們,歡迎閱讀我的「Facebook社群經營系列」五篇文章。

創造社群最大價值

在「常數定律」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找對方法和對象,將你的常數極大化〉中,我以Facebook社群經營與發文為例子,討論如何創造個人最大價值。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重點:
若以按讚數來衡量「叫座」程度、另外以文章的專業深度來做為「叫好」程度,那麼可能就是:
叫好度 x 叫座度 = 常數
所謂「叫好度」,就是單一讀者閱讀我的文章之後,所能得到的啟發和收穫(價值);至於「叫座度」,則是得到價值的總人數。
所以對我的文章來說,在這個等式裡的「常數」,就是「讀者得到的總價值」。
那麼,怎麼做才能極大化我的常數呢?具體的做法,就在於想辦法優化我的Facebook朋友族群。
這就要靠市場行銷手法,運用「市場區隔」的概念、再加上「網路社群」的經營手法,吸引更多同樣需要經營管理專業內容的讀者,來成為我的Facebook朋友或追蹤者。
2015年底,由於剛涉足Facebook社群,只要邀請我加朋友的,我一概接受;因為每個帳號最多可以接受5,000個朋友,所以我的兩個帳號總共有1萬個沒有經過篩選、或是仔細考慮的Facebook朋友。
因此,我的Facebook朋友中,符合我目標讀者(TA)特質的比例非常低;但我卻一直以為,所有加我好友的,都是喜歡閱讀我的文章、也認同終身學習的人。

優化Facebook朋友群

從兩個Facebook帳號的按讚、分享、留言數的差異,我開始研究我的Facebook朋友群結構,並且開始為期長達數年的「優化」工作。
對於這方面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Facebook社群經營系列文章
雖然這幾年的「優化」確實帶來了結構性的改變,我與Facebook朋友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有不少仍然不是我的TA。
我採取的優化方法是很耗時間的。因為Facebook有自己的算法,使得上面的朋友未必能即時看到我的新文章。
此外,Facebook也沒有一個機制,可以分析報告那些朋友經常閱讀我的文章、按讚、分享及留言。但Facebook倒是有個「生日通知」的功能,於是我就設定「生日通知」,每天使用Messenger向壽星祝賀,順便瀏覽他們的個版內容,然後交流溝通。
碰到極少使用Facebook的、不使用中文的外國人、把我圈粉的、在上面銷售產品的,我就將之刪除,以便加上一些新的好友邀請。
這幾年來,我也找到一些小撇步,藉機與讀者分享。
  • 對於我送的Messenger生日祝福不讀不回、已讀不回、只回應一個表情的,經過仔細瀏覽其動態時報內容,就會發現九成以上不是我的TA。連我的Messenger私信都不閱讀、不回覆的人,怎麼可能去看我的文章呢?
  • 回覆我的Messenger訊息,或是在自己動態時報回覆我生日祝福的,除了短短幾個字之外,稱呼我為「您」或是「你」的,也大部分都不是我的TA。因為經常閱讀我文章的朋友,都會稱呼我「老師」;不叫我老師的,有九成以上機會,很少或幾乎都沒有看我的貼文。

效果不彰

過去幾年,我每天花在兩個帳號上的時間,總共超過6個小時;除了生日祝福之外,瀏覽壽星的動態、回顧Messenger的對話、查看有無留言回覆、回答Messenger上有關經營管理的發問、閱讀通知和朋友的貼文等等。
透過演算法的推薦,我確實也從朋友的貼文中學到了很多,這也是我保持不斷學習的一個重要管道。
但是,我這幾年花了那麼多時間優化我的朋友群,效果似乎不怎麼好;每篇Facebook文章平均得到的按讚數、留言回應、以及轉貼分享的數目增加不多。換句話說,我Facebook文章所創造的價值,似乎並沒有增加多少。
最近,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所採取的優化行動,應該都是合乎邏輯,為什麼會沒有改善呢?
一個多月前,我忽然頓悟,我告訴我自己:
笨蛋,問題就出在你新加的朋友。
還虧自己是學電子和電腦的專業,並且在這個產業裡面工作了接近40年。我應該要了解一個最基本的道理:「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
我花了許多的時間在檢視我現有的Facebook朋友,想辦法推斷:他們是不是我的目標讀者?他們是否有在閱讀我的文章?他們是否從我的文章裡面受到啟發?如果我主觀認為不是的話,就將他們解除朋友關係;把位子空出來,留給排隊想要加我的新朋友。

好友邀請

在我剛開始經營Facebook社群的時候,在我的兩個帳號裡,只要是有邀請加好友的,我全部接受。
有一陣子,我特別關注共同朋友的數目;我認為共同朋友多的,肯定是我的目標讀者TA,尤其如果共同朋友都是一些網路名人、前或現任政府官員、大學教授、民意代表、網紅等。
當時我認為,「物以類聚」應該是在網路上的普遍現象。所以這些交友邀請,我還特別優先接受。
過了兩三年之後,我的想法又改變了。我認為共同朋友多的,應該都屬於同樣類型或同溫層的小圈圈;如果我想擴大文章的覆蓋範圍,那麼應該優先增加「沒有共同朋友」的這些好友邀請。
結果證明,我這兩種做法都是太極端、也不正確的。
對於共同朋友數量非常多的、上百位的,我發覺他們的朋友總數往往多達幾千位,數量非常驚人;他們怎麼可能會有時間來閱讀我的文章呢?
我發現,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來圈我的粉,也就是希望我成為他們的粉絲。
我也發現這些網路名人、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大學教授、媒體大咖等等,也是在各自圈他們的粉;所以成為他們的共同朋友,並不代表他們就會擁有我對TA特質的期望:有共同的價值觀、以終身學習為目的。
對於沒有共同朋友的好友邀請,事實證明結果更是離譜。大部分都是在做電商、直播拍賣,或是專業完全跟電子、高科技完全不搭的不同領域;甚至有許多是專做網路釣魚和詐騙的外國人,所以才會沒有共同的朋友。
難怪在過去幾年當中,我加過機器人帳號、殭屍帳號、詐騙帳號,我自己的帳號也因此中毒過、碰到色情狂視訊騷擾,也被政治極端狂熱份子、或是接近恐怖份子的Facebook朋友在個版上或Messenger上狂罵過。

經驗和教訓分享

過去幾年,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清理和優化我現有的Facebook朋友群,而忘了把守好「進口端」,凡是邀請加好友的,基本上我都會接受。
而我完全忘了的是,現況就是在初期沒有作好進料檢驗(incoming QC)所造成的,之後才會付出如此巨大的時間成本,來清理優化我的朋友結構。
而我居然還在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不斷付出相同錯誤所造成的代價。
因此,我總結一下,對於新的交友邀請我採取的行動,我認為對所有的Facebook朋友都會有幫助的。

一定不會加的

  1. 四無:無學歷、經歷、居住地、頭像。
  2. 貼文內容:憤世忌俗、滿篇髒話、極端分子、政治狂熱、樂於轉貼暴力血腥影片、廣告電商、直播拍賣等。
  3. 朋友:數千朋友之中,有上百共同朋友,或是一個共同朋友都沒有;或者朋友都是名人,大部分是來圈粉的。
  4. 已經加我另一個Facebook帳號好友,但又來加這個帳號的;其實我兩個帳號的內容都一樣,沒有必要重複加。

一定會加的

  1. 在「Terry & Friends」粉絲專頁按過讚的;
  2. 主動追蹤我Facebook帳號的;
  3. 對方的Facebook貼文之中,大部分內容符合我「終身學習」TA特質的;
  4. 先用Messenger與我聯繫,希望從我的文章中學習的。

總結

這幾年來,我透過Facebook經營社群,希望將經營管理和輔導創業的經驗寫成文章,分享給朋友們。
另一方面,許多朋友建議我應該使用網路直播、接受電視台採訪、網路開課等等方式,才能夠擴大我的傳播覆蓋範圍。
但是,我還是以身體健康、家人相處、個人隱私為重,紛紛婉拒了。
我經營Facebook社群並不為名、也不為利,也不願意在網路上拋頭露面,只能繼續透過文章來分享傳承我的經驗。
Facebook是公開的,我並沒有做任何限制,但也無法一對一回答朋友們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堅持要用Messenger來和各位朋友交流的原因。
  1.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建議和我同樣為分享傳承經驗而使用Facebook的朋友們,在接受好友邀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邀請人的背景情況;不要來者不拒,犯了和我同樣的錯誤。
  2. 被我解除好友的Facebook朋友們,並不是因為你們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我的Facebook是用來分享傳承我的經驗,而不是用來交友的。
  3. 想要邀請我加好友的,如果真的是以終身學習和閱讀我的文章為目的而來的,那你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笨蛋歌夜裏,和老家的狗獨處,總會哼起奇怪的自創小調,搭配不全五音的是我的笨蛋歌:「胖胖狗胖胖,笨笨狗笨笨,可愛狗可愛。」唱到「胖胖狗」,左腳尖先踮起,右腳勾起,預備在唱道「胖胖」時,換右腳尖踏地,跳兩下,下一句歌詞,再輪左腳尖跳兩下,於是雀躍就這麼跳出來了,後續歌詞依照同樣律動邊前行邊唱。唱完一輪,再重唱
avatar
鄭淩
2024-04-20
笨蛋,減重的重點不是在熱量!(下) 接續上一篇文章,那就跟著親友一起用餐,然後挑選自己認為能吃的。千萬不要因為是聚餐,所以就放飛自我,隨意大吃一頓,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如果因為這樣就吃進3000大卡以上的熱量,那這樣是幾天後才能消的回來?所以說,與其去精密計算還差多少熱量就超標了,還不如就決定哪些可以多吃,哪些少吃?例如來
Thumbnail
avatar
深邃月光
2024-02-26
笨蛋,減重的重點不是在熱量!(上) 在2023年端午節時,和2023年中秋節的體重相比,大概減少了三到四公斤公斤左右,這其實是減重過程很小的一步,但也是很大的一步,因為正是跨越了標準體重這道門檻。這對於許多低於標準體重的強者而言,根本不算什麼。就算達到了標準體重,腹肌的線條依然很不明顯。因此,如果是想要靠著瘦下來讓腹肌自
Thumbnail
avatar
深邃月光
2024-02-23
笨蛋,問題在經濟!地方創生要先創活。賺不了錢、買不了房、結不了婚、不敢生小孩,對未來沒有希望....四不一沒有,提出的是事實,解決方法是什麼呢?所有問題的根源不都在經濟嗎?若是在家鄉能收入穩定、開銷又小,不就能賺到錢嗎?不要北漂、南漂、不要擠在都會區,不就沒有買房的需求嗎?生活安定、沒有壓力,結婚不就理所當然嗎?而結了婚生小孩更是必然
Thumbnail
avatar
喬以思
2023-11-30
笨蛋,問題在顧客體驗大衛奧格威曾說過:"客戶不是白痴。他們是我們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和朋友。" 多年後我終於親身體驗,並感同身受。 廣告之神在一百年前就強調了對客戶的尊重和重視,提醒我們在與客戶互動時要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也曾犯過錯 那時我主理的chizup! 起司蛋糕面臨要漲價的議題,夥伴們都覺得不要公
Thumbnail
avatar
路易老闆的品牌子彈學
2023-07-06
隨寫007 「你是不是只想到你自己」 - 目的性太強?笨蛋,問題不在目的是否曾有想過為什麼目的性太強會不好? 問題真的在目的性太強嗎?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一個非常底層的邏輯,從康德的「人即目的」開始。
avatar
哲學工程師 - 艾希
2022-08-12
笨蛋,我喜歡你。黃昏時分,夕陽給萬物都籠上了一層曖昧的顏色。 教室裡靜悄悄的,清風吹響動書頁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頭頂的風扇嗡嗡嗡的響著,外頭賣冰淇淋小車上的喇吧有節奏的響起,透漏出幾分盛夏的味道。 我坐在座位上,手裡拿著一本語文練習冊,無奈的看向對面滿身慵懶的少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下一句是什麼?"
avatar
奶糖
2022-07-23
笨蛋的返璞归真 “笨蛋一个!”。从小就被外面和里面这个声音不断打压的我,在地球活了这么久,早就已经学会接受这种霸凌。我知道自己本来就不够聪明,在很多事情上面也只能经常碰钉子,你知道就是那种天皇老子都救不了的笨。来到美国后发现,自己不能再这样固步自封继续被笨给欺负下去。鼓要造反的的心情,借着外在的“新潮”的打扮试着
Thumbnail
avatar
圣经就是生活
2021-08-20
湯問影評|《東大特訓班2》笨蛋和醜八怪都給我上東大!試想自己回到高中坐在課桌椅上,東大特訓班的櫻木老師正在台上跟你分享人生哲學,這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本文將高中面臨的家庭衝突、考試技巧、成功的定義,原汁原味地濃縮成精華的片段。如果你正需要一位蘇格拉底來為你解答人生的疑惑,那你來對地方了。
Thumbnail
avatar
湯問
2021-07-24
笨蛋,問題出在資本主義(下)「資本主義的糖衣,在美好自由經濟的謊言中,包覆名為奴隸制度的毒藥。」 -惡魔貓男 圖片來源:反正我很閒 上回中,我們在文章裡淺談了一些資本主義的小問題,這一次我們來說說資本主義在系統上的大問題吧!  問題一 技術創新 不可否認的,科技在醫療以及糧食生產上的突破,讓人類迎來了更豐饒以及健康的生活。 但
Thumbnail
avatar
狗狗觀點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