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會問我:你為什麼「一定」要被看見?你為什麼那麼在乎「不被看見」?
每次我都被問得百口莫辯,好像我多麼希望「被注視」。實則不然。我應該是很早就在Facebook買廣告的個人使用者,多早呢?早到我跟身邊的人說:「我用Facebook的廣告,賣掉幾萬塊的紅包袋。」都會被質疑:真的有那麼好用?或者覺得我可能是受到詐騙腦子壞了才真的覺得「生意可以這麼操作。」
那是個台灣instagram根本沒有人要用的年代,智慧型手機才開始走入生活的年代。我只是試著「加強推廣貼文」,卻沒想到有這麼好的成效!即使按讚人數不多,但透過廣告的加強推廣貼文和分享,竟讓我第一年開始賣起布製紅包袋,就有了我意料之外的成績。
多半會問我「一定要被看見」的人大概都忘記「經營品牌」也是我的工作、收入項目之一,既然要成為一個「文創商品」的銷售者,「露出」「曝光」肯定是一件必然且重要的事,沒有為什麼,就是「為了糊一口飯吃!」
「坐等自己真的好棒棒」能被看見,以及「等著別人發現自己的好」而靠近你,不是一個「經營者」應該有的心態,或者換個方式說:「一個好的經營者,是能把自己的所長展現出來,並且被看見!」被看見以後,別人買不買單又是另一回事!
我在Facebook的個人帳號到粉絲帳號,像是中邪一樣,若不是請人親自實驗,還真沒幾個人相信我「就是沒有觸擊率/就是不會被看見」。我請了幾個平時在Facebook上貼文都有一定的互動量及曝光量的朋友,幫我分享貼文,就會像被封印住的世界,沒多少人看得見。
但畢竟我們都不是研究觸擊、數據的人,多半都是「憑感覺」「覺得觸擊率被演算法給擋住了」,唯有一個方法就是一直問:「你有看到我這則訊息嗎?」多問幾次,多細膩的感受幾次,就會知道彼此的某些訊息被演算法給排除掉了!祖克柏就是這麼雞婆的不讓你看到他們用數據算出來的「你不感興趣」(
然後塞一堆廣告給你,科科)
這件事說也有趣,有些人的使用習慣是這樣:不輕易地按讚、點擊連結,好讓演算法少了一些觸擊的數據可蒐集(但不要忘記喔,其實連你停在某個訊息的時間,都會被收進大數據裡,即使你不留言不互動不按讚!)於是在這樣的使用者行為裡,即使我們跟某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明明就是「不說話也能知道對方的心意」但在行為模式裡的數據演算下,就很容易變成:「你沒在跟他互動,所以不特別想看到他的動態!」於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就自然而然地消失在自己的動態裡,或者被消失在別人的動態裡!
祖克柏那麼雞婆地想要挑選訊息/餵廣告給你,讓你待在你以為世界大同大家都有相同理念的同溫象牙塔裡,像是貼心地幫你在這訊息爆炸的年代,篩選祂覺得你需要的,卻箝制了你選擇的權利,以及自動幫所有人區隔出訊息的價值!(這裡用「祂」是刻意的。)
在這個被大數據演算出來的世界裡,真的懷念起那個手動訂閱電子報的年代(雖然後來氾濫到都被丟到垃圾桶,也不會打開來看的境界。)前幾天大概是半夜醒來亂滑了一下手機,正好在交易所買賣比特幣時,發現有LINE社群這玩意,心想:要擺脫Facebook的演算法,第一步就是「不使用Facebook(以及所有被數據演算過的社群平台,是的,包括instagram)」那不,就來試試LINE社群吧!
這是一個像是「訂閱」模式的「加入」,都是要「自主意識」的按下「加入」才會接收到訊息,而不是被莫名攔下發傳單要你收下的那種。我想透過這樣的社群模式,重新建立起「每個加入的人一定看得到訊息」這樣傳遞訊息的模式。
算是另一種「粉絲專頁」的形態。本來我想關掉大家發言的功能,只留著管理者有發言功能。但我本身超級討厭、非常討厭七嘴八舌的閒聊(連留言閒聊起來我都會很煩。純粹個人不愛。)所以這個社群大概只有我會發文,比較不是用來做為「討論」用,當作是接收我個人的訊息。
其內文跟我的
Facebook專頁差不多。但我實在不是「固定」話題的那種人,所以你會在這裡看到我生活上的一切,甚至會比專頁再多一點,比如說:設計一個新產品的草稿、手作的過程、文章或產品發表的預告、直播的通知、podcast的規劃過程、小說的進度、去哪裡吃了好吃的東西(小食記)、讀書心得(讀幾行就截圖之類的)、看了什麼電影推廌……再不可能有什麼送書、送酷碰券的隨手貼文XDDDDDDD
總之就是一個擺脫演算法的試驗。加入的人都是暱名,我也不會加你們的line,跟你們有太多的互動,如果搗亂或愛閒聊的我會踢掉,想交朋友的請你們各自帶開,我沒有打算在社群裡交朋友。
如果你曾經腦子冒出「嘿!怎麼都沒有看到你的消息!」那很可能是你早就被大數據塞到那個連你都不知道的世界裡,不嫌棄的話,我們主動對抗演算法,來LINE的社群接收我的訊息吧!
真的要找我閒聊請透過Facebook或email。而我個人接案的email簽名檔數十年如一日:用email找我最快!
圖:20090102台南窄門咖啡。Canon EOS 45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