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邊緣人|《歌劇魅影》的原型,面具背後究竟是誰?(下)

2020/09/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情提要

像人,卻又非人的:象人約瑟夫

在《歌劇魅影》盛行的年代,有個經常被提及的畸形者約瑟夫.梅里克(Joseph Carey Merrick),人們將他視為《歌劇魅影》主角艾瑞克的真實原型。
約瑟夫梅里克的肖像
約瑟夫誕生於1862年8月5日的英國萊斯特(Leicester),在他約21個月大時,他的嘴脣開始腫脹,左右手明顯不對稱,雙腳也大於常人,皮膚也越來越鬆弛粗糙,宛如大象的皮。由於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產婦印象(Maternal impression)理論,認為孩子的相貌會受孕婦情緒影響,因此聲稱他是母親在懷孕時去馬戲團撞到大象,生出的孩子才長得如此怪誕,於是為他取了個綽號:象人(Elephant man)
約瑟夫真實的照片

畸形外表下真實的靈魂

在母親過世後,缺乏關愛的約瑟夫選擇逃家,但卻飽受各種霸凌與嘲弄。為了果腹,他最終選擇前往馬戲團,以演出畸形秀維生。在那,他遇到了醫生特里夫斯(Sir Frederick Treves)。醫生對約瑟夫的印象是這樣的:「我從未遇見過如此畸形,如此形單影隻的人。」
出於對醫學的好奇,特里夫斯邀請他到醫院受檢。醫生特里夫斯剝光了約瑟夫的衣服,粗魯的測量著他的頭圍與手腳。由於約瑟夫極度害羞且口吃,特里夫斯先入為主的判斷,約瑟夫必然是個「智商不高的弱智患者」。事後約瑟夫回憶道:「我被扒光衣服,像是在牲畜廠裡的動物。」
1886年,約瑟夫與醫生再次相遇。他因為馬戲團巡演受盡折磨,罹患支氣管炎且肢體殘障更加惡化,最後被送至醫院。醫生特里夫斯見他處境悽慘,決定將他接回診所,儘管一開始護士極度厭惡約瑟夫的醜怪與惡臭。但,日子一久,人們漸漸發現,約瑟夫與「想像」的並不一樣。
首先,他並不「弱智」。
事實上,他是因為口部畸形難以言語,加上自卑而沉默寡言。但醫師長期與他溝通後,慢慢發現在約瑟夫那張臉孔下,纖細而受傷的靈魂。
害怕他人眼光,約瑟夫出門常戴著面罩遮擋自己(電影《象人》(1980))

畸形者成為正常人的夢想

但是,象人約瑟夫也並不「單純」。他受虐的經歷,讓他有躁鬱傾向,他厭世、憤怒且充滿慾望。慾望什麼呢?自然是愛情。但約瑟夫害怕女性,害怕女性眼裡的厭惡、輕蔑與同情。他想要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伴侶,而且「最好是個盲人,這樣就看不到他的臉。」
在各方報導下,約瑟夫的名氣漸響。知名的女演員馬奇肯德爾(Madge Kendal)為他募款,威爾斯公主亞歷山德拉甚至親自來到病院,為他打氣。但,即使如此,約瑟夫一直夢想的,還是成為一個「正常人」。
於是,在醫護陪同下,他試著學習去鄉村度假;他同時練習去醫生家「作客」,假裝自己只是一個拜訪好友的普通人。他閱讀,甚至試著書寫,雖然他的手指腫脹,連這點小小的動作都讓他痛苦不堪。而且,他還去看劇,宛如真實版的《歌劇魅影》,在那個深深的黑夜裡,他前往德魯裡巷皇家劇院,在暗處悄悄地欣賞了一齣兒童劇。
在暗處觀劇的約瑟夫(電影《象人》(1980))
約瑟夫唯一留下的一封信,來自於他與女性最「美好」的相遇。在醫生特里夫斯介紹下,一位美麗的年輕寡婦萊拉(Mrs. Leila Maturin),自願前來跟約瑟夫會談。
那是約瑟夫第一次,看到女性對自己微笑。 也是第一次,被女性握緊雙手,給自己鼓勵。 在會面之後,約瑟夫激動不已,他寫了一封信,寄送給萊拉。 而那就是唯一了,那就是他唯一有過的,最接近愛情的際遇。
那是他最接近愛情的一次相遇(電影《象人》(1980))
1890年4月11日,約瑟夫27歲,他死於睡夢之中。據後世推斷,身形畸形的他,始終無法躺臥入眠。那一夜,他或許是想像個「正常人」一樣,試著躺下,卻造成脖頸脫臼,窒息死亡。
百年之後,科學家以電腦模擬出他的3D模型,建構出他的長相、他的走路方式,甚至合成出約瑟夫的聲音。而人們試著讓這個「虛擬約瑟夫」誦唸的,便是他寫給萊拉的唯一一封信。在那封信的結尾,他寫下一段話,改編自艾薩克·瓦茨(Isaac Watts)的詩《虛假的偉大》(False Greatness)。
我的樣子確實有點古怪,
但是怨我就是怨上帝;
如果我能重塑自己,
我將不會使你不悅。
如果我能自由奔走天南地北,
或者隨心所欲橫越海洋,
人們會以靈魂的深度來度量我;
這便是我。

無數的魅影,只能在影劇中獲得喝采

那就是現世裡的「魅影」摘下面具之後象人約瑟夫,不善良,卻也不邪惡。
韋伯當年為了揣摩魅影的心情,因此訪問了許多身障者的心境,探討這些受限於長相的人們,心中難以發表的才華與愛慾、仇恨與哀傷。之後,他才能塑造出一個迷人的魅影,讓上千少女為魅影痴狂落淚。
但,當我們為舞台上的魅影艾瑞克喝采時,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他,而是投射出的自己:在他的面具之下,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醜惡、善妒以及慾望。那使我們震撼落淚,因為我們能夠理解這些虛擬的情感。但,回到真實世界後,誰會勇敢地愛上艾瑞克、加西莫多與約瑟夫?誰能勇敢地揭下他的面具,對著一張殘破的臉孔說:「我愛你?」
終究,無論戲劇如何虛構、如何美化,社會的美醜觀依然存在。而這,也讓現世裡無數的魅影,終究只能在影劇小說再現成「虛擬邊緣人」時,才能擁有一點點,來自社會的同理,與喝采。

肉蟻的邊緣碎碎念

以為是科學,其實是歧視

在18世紀末開始,歐洲流行起名為「顱相學」的理論,由維也納學者法蘭茲.約瑟夫.嘉爾(Franz Joseph Gall)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性格可以透過研究他的頭顱來讀取。他辨識出27種人格特徵,並宣稱這些特徵,包括記憶、語言能力、狡猾、驕傲、機智、堅定等,這些都位於腦部特定區域,而且具體烙印在頭蓋骨上。」
白話來說,「你的長相決定你的性格」,這就是當時的主流學說。從這類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剝去迷信偏見後,社會歧視其實依然浸染於各類學術領域。不論是我前文中所提及的「產婦印象」,或是「顱相學」,其實都摻雜著社會的歧視,而影響當時的科學家推出「偽科學」的見解。
當時人相信頭顱決定性格,因此天生畸形者常被視為弱智或心理病態

在虛擬與真實間,看見他們的臉

在整篇文章裡,我一直反覆想說明的,是我們對邊緣人的「虛擬再現」,雖然可能創造同情心,卻也可能創造出「新的枷鎖」。
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虛擬」,就是把身心障礙者,塑造成「單純如天使、沒有性慾與惡意的可憐存在」,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夠激發人們對他們的同理心。《鐘樓怪人》的加西莫多即是這種被虛擬出來的邊緣人形象。
迪士尼版的加西莫多天真可愛,卻也被剝奪了性與愛的可能
這種「虛擬」的殘忍之處在於:突顯了社會對這種「非主流美感」邊緣人的反感。正是因為認為他們沒有「性魅力」,跟「性」聯結在一起讓人「不舒適」,因此必須把他們「去性化」,變得「可愛且沒有攻擊性」,才能產生同理。
而另一種較現代化的「虛擬」形象,則是《歌劇魅影》的魅影艾瑞克。故事中以較為露骨的方式,把邊緣人的性渴求展現出來。不過我們依然必須讓艾瑞克是個「懷才不遇的天才、有著受困於肉體的心智,才能讓台下的觀眾理解他的性與魅力。
魅影的性魅力奠立在他的奇才,且近來扮相也有越趨美化的趨勢
但,難道當一個非主流的身障者,既不單純、也不天才,僅是個有七情六慾的凡人時,我們就不能理解他們的慾望、不能同理他們的處境了嗎?
說來可悲的,由於非主流相貌的邊緣人,有著令主流「反感」的外觀,他們的性與愛往往是被隱藏的。人們唯有在虛擬作品中,把他們想像成「極端善良」或「極端天才」,才能夠接受他們的存在。

無關外觀,人人皆有享受性與愛的權利

真正的身心障礙者,他們往往並非想像的那樣極端。它們有愛有恨、有善良有邪惡、會單純墜入愛河,也會陷入對肉體性愛的黏稠慾想。在近期,許多社工單位力行的「手天使」行動,便是一種讓性愛權利歸還於他們的方式。可這樣的幫助,終究與平等的愛慾有著距離。
我們因為《鐘樓怪人》、《歌劇魅影》而同理邊緣人,這是虛擬作品最美好、也最強大的功能。但,當我們真的想愛真實世界的邊緣人時,我們終究必須忘掉那些虛擬。如此一來,你才能真的摘下面具,看到魅影隱藏其下的,真實臉孔。
非主流外觀,也同樣需要愛與性
*文章為了表現出社會既定的成見,因此使用了如「畸形」等常見詞語敘述某些外觀,但這絕非我的本意。我相信,任何一個人的外觀,都值得被尊重。若文章讓你有不舒適的感受,在此我致上最誠摯的歉意。

參考文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肉蟻小姐
肉蟻小姐
廣告企劃&文案,人文社會系畢業。心細如蟻,肉壯如山,因誤入職場大觀園練出大量閱讀與製作簡報的生存技能。愛寫也愛畫,創作項目有:小說|漫畫|詩|評論。生性羞澀,但歡迎拍打餵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