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島的設計相仿於楊樹島( l’Île des Peupliers) –盧梭生前最後的住處 Ermenonville 的小島,也是他最希望能安息的地方。他去世後就葬於此島,後來才遷葬巴黎的先賢祠。觀看此園景,似已可瞥見盧梭對大自然花草樹木動物的鍾愛和他註定孤立隔離,只能遙望故鄉的人生。
(左)Photo (C) RMN-Grand Palais / Agence Bulloz vers 1795 (中)Reynold Oscar Disteli/Cabinet d'arts graphiques des Musées d'art et d'histoire, Genève, don de Magy Bondanini
盧梭其實是個知識界紅人influenceur, 他的獨特言論很前衛也很能帶風向,只不過正巧與有權有錢有勢者相悖。盧梭雖擁有不少忠實讀者,但惡意毀謗他的學人也不少,而且招致保守政治宗教勢力對他不斷的壓迫制裁,比如他寫的《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和《愛彌兒:論教育》/《Émile: ou De l'éducation》都在被政府燒,禁的同時也有大哲學家如康德(Kant)等人勤研其著作。
這本私人隨筆在盧梭離世後還是被出版成書,而且備受推崇;對文學哲學的領域影響非常深遠,這應是出乎作者所料。此書集聚了盧梭非凡的文人筆觸,完美流露出他音樂家特性的節奏感,不經意的傳述他哲學家自問自答的思維。而他所描寫出的樸實又接地氣的怡然情趣,與當時社會浮誇氣氛相較,倍顯清新脫俗,牽動起隨後浪漫文學和哲學的潮流。 如其中兩個明顯的例子: 一百多年後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 所論述的光陰綿延哲思和此作品有很直接的串聯。 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 «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譯: 追憶似水年華)中也可看出回朔光陰的機制。
Luigi Rossi ,«Rêves de jeunesse» /青春之夢,1894, MAH 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Ville de Genève. Achat auprès de l'artiste avec l’aide de la Fondation Diday, 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