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大洲,達成夢想之後, 人生還是有下一步:永遠當個創變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越長大,看過越多不同人對生命的詮釋,和對嚮往的定義,也就越來越理解一件事:夢想,大部分的人都有。只是真的很多人的夢想,不像社會媒體一般鼓吹的那樣遠大,不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許『只是』開心健康的生活,也許『只是』找個好伴侶,有個健康的寶寶。不覺得每個夢想有高低貴賤之別,只要是真正自己想要的,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開心滿足的,就是屬於自己的夢想。而達到那個夢想的時候,也是那個屬於自己的成功到來的時刻。

大學在奧地利交換學生回台後,找工作時的第一個面試,是麥肯錫。頂著一頭在上海燙壞的頭髮,稍微破洞白色牛仔褲,自己為『潮』的打扮,第一關就被刷了下來。絲毫沒有悔意,開開心心的去到廣告公司面試,一面就過,順順利利的開始享受我的第一份熱情。兩年後去了美國念了個碩士,進了一家數字分析公司做分析師,2010年遇到金融危機,全美大裁員的情況下也丟了工作。我想了想,也是個沒有悔意的情況下,決定開著車去環美30天。因為都睡在帳篷裡,在密西西比河畔遇過熊,在沙漠裡有過三天沒洗澡,在黑夜裡開山間小路迷失過;因為有一台車的自由,看過大峽谷的紅,經歷過優勝美地的神聖;和黃石公園的野牛一起共眠過,也因為被森林管理員趕而睡在車裡過。太多太多細節的故事在這三十天裡發生,然後我愛上了開車的自由,激發了我對車的好奇,也成就了我的『夢想』。

十年前的那個夏天,我的『人生夢想』是有一天可以在德國,為德國車廠做研發。

達成夢想之後呢?

接下來的六年,我在上海,從德國的數字化服務諮詢商做起,到新創的汽車公司,公司從一百人成長到兩千人,我也從市場部做到數字化和車聯網部門的頭,最後被奧迪挖角。2018年春天,我在奧迪德國總部,開始做起汽車數字化服務的開發項目。

突然之間,我的『人生夢想』,達成了。

雖然之前在奧地利住過一年,但是十幾年後又回到歐洲,而且做著自己夢想中的工作,住在距離阿爾卑斯山僅兩個小時車程的小鎮,過著舒服愜意的生活,我真的也覺得,我的夢想達成了,我好喜歡這樣的生活。

我也以為,我可以就這樣繼續活著我的夢想,寫著我自己的成功的故事。但是人生當然沒有這麼簡單,懷著一顆好奇的心的我,也沒有這麼簡單會滿足於現狀。所以,今年年初,我和那個夢想說了掰掰,打算讓生命自由發揮,像十年前它帶著我環繞美國一周,帶給我了接下來十年的美好一樣;我想,我可以再放手一次,找尋下一個夢想。

阿爾卑斯山腳下隨手一拍

阿爾卑斯山腳下隨手一拍

我想當個創變者。

創變者,是一個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詞彙。而我覺得,想要形容每個透過自己或某些社群的力量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創變者似乎是個很適合的詞。

世界的變化越來越難揣測,全球政治局面趨向局部化,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讓全世界的鐘擺慢了下來。也許幾十年前有人預料過某個單一事件的發生的可能性,但我想,到目前為止的文獻記載,沒有人真的預料到2020會是這樣子的。

我,一個平凡的沒有什麼『偉大夢想』的台灣人,在這樣的情勢下,偷偷的許下了自己的下一個夢想:我要當一個『創變者』。

我想要透過多元化的平台,多元化的方式,從社會經濟環境的角度,以台灣為主角,說台灣的故事;我想要利用我國際化的視野,結合世界各地台灣人的力量,讓台灣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說穿了,我只是想要回饋些什麼,給這塊我成長的土地。

回到台灣,在台灣找到了一個可能可以成為『創變者』機會:由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和日本的另一個社會創新組織共同組織的專案:透過對知名社企的了解,和跨文化的菁英共同腦力激盪,尋找出改善地球環境的可能,並付諸行動。

個人粉專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lovefortaiwan

我開始在自己的臉書上宣傳一些可能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對環境的認知。比如,只用一次的紙袋不比一次性塑膠袋環保。比如,一般紅白塑膠袋或薄塑膠包裝完全無法回收。比如,去某些超市已經不需要使用塑膠袋就可以購買生鮮水果。

我也開始研究『塑膠』和『回收』的話題;我試著了解台灣對塑膠的處理方式,試著咀嚼這個複雜的問題,試著了解每個環節背後可能牽扯的組織,技術和解決方式。我試著利用在德國的經驗,了解德國『回收』的技術,想知道是否有台灣可以借鑑之處。

念了好幾年商學院,為汽車和數據科技產業工作了好幾年,本是這個年代最該向錢看齊的我,在這個專案裡的研究發現了好多可以從自己做起的小事情,也讓我漸漸覺得,透過自己一點一點做起,慢慢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行為改變是可能的。我沒有像Greta那樣的特殊,不過就是個平凡人想要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當個Change Maker『創變者』。

對於這個話題的理解,我還處在某種渾沌之中,我還沒找到一個清楚的方向,如何在這個領域成為創變者。但是就我過去十年的經驗,至少我可以說:有夢想,就有可能會實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nice Wang的沙龍
12會員
19內容數
觀察德國人和環境展現出來的表徵,邏輯猜測背後同,或著不同,的原因。 可能是歷史背景,可能是政治社會背景,可能是其他原因,也可能是巧合。 目的不是在於探討原因的對錯; 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行為觀察,進行假設,然後做開放討論,建立起我們對事件有獨立觀點的能力。
Shanic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01
德國大選結束一個多月了,選贏的黨派由於沒有過半,還需要得到兩個較小黨的支持,才有辦法拿下總理的位置。
2021/11/01
德國大選結束一個多月了,選贏的黨派由於沒有過半,還需要得到兩個較小黨的支持,才有辦法拿下總理的位置。
2021/07/05
六月二十二號 德國媒體指出,總理梅克爾『混打』了疫苗。 台灣人反應: 看,連國外的元首都已經混打疫苗了,台灣幹嘛還不放行,不知道在幹嘛! 德國專家說:梅克爾混打是因為沒有足夠的AZ疫苗,沒想到目前看到的臨床效果不錯,但是在還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出來之前,我們還是不建議混打。
Thumbnail
2021/07/05
六月二十二號 德國媒體指出,總理梅克爾『混打』了疫苗。 台灣人反應: 看,連國外的元首都已經混打疫苗了,台灣幹嘛還不放行,不知道在幹嘛! 德國專家說:梅克爾混打是因為沒有足夠的AZ疫苗,沒想到目前看到的臨床效果不錯,但是在還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出來之前,我們還是不建議混打。
Thumbnail
2021/05/23
最近看到德國自由民主黨提案通過,將黨內大選文宣中關於『一中政策』的文字刪除,黨部外交政策發言人Bijan Djir-Sarai表示:『我們從香港事件的發展中得出很多新的教訓,(黨部關於取消一中政策)是為了清楚地讓北京知道,破壞香港人權的事件,一定會有它要付出的代價。』
Thumbnail
2021/05/23
最近看到德國自由民主黨提案通過,將黨內大選文宣中關於『一中政策』的文字刪除,黨部外交政策發言人Bijan Djir-Sarai表示:『我們從香港事件的發展中得出很多新的教訓,(黨部關於取消一中政策)是為了清楚地讓北京知道,破壞香港人權的事件,一定會有它要付出的代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天我30歲了,經歷服役、澳洲打工,因為疫情回到台灣為期三年的社畜生活,在這比別人晚了近四年的職涯中,不僅在沉澱思緒,也在一面推出自己的作品,並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 二字頭的結束,也迎來三字頭的開始。下個十年的人生主軸:雙PM職涯發展、榨取知識價值、個人品牌建立、創業思考題、持續筆耕。
Thumbnail
今天我30歲了,經歷服役、澳洲打工,因為疫情回到台灣為期三年的社畜生活,在這比別人晚了近四年的職涯中,不僅在沉澱思緒,也在一面推出自己的作品,並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 二字頭的結束,也迎來三字頭的開始。下個十年的人生主軸:雙PM職涯發展、榨取知識價值、個人品牌建立、創業思考題、持續筆耕。
Thumbnail
〈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是大四那年寫的,累積上千字的文稿始終沒有迎來完稿。當年是為了寫下對夢想的迷惘與猜想,如今嘗試用過去幾年的實踐與收穫,給予這些猜想一個回答,與那些文稿––那個當年徬徨的自己對話。
Thumbnail
〈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是大四那年寫的,累積上千字的文稿始終沒有迎來完稿。當年是為了寫下對夢想的迷惘與猜想,如今嘗試用過去幾年的實踐與收穫,給予這些猜想一個回答,與那些文稿––那個當年徬徨的自己對話。
Thumbnail
目標設定 說了那麼多,還不如直接來分享我自己親身的例子,分享從台灣職場到德國留學並就業的故事,希望能給也想出國的學弟妹一些方向:自從碩士班接觸了鋰電池這個領域後,心中萌生了一對我來說是無比大的夢想…就是能到Tesla工作←而這就是所謂的遠程的目標,無法在近期達成的目標。 時間軸 小結
Thumbnail
目標設定 說了那麼多,還不如直接來分享我自己親身的例子,分享從台灣職場到德國留學並就業的故事,希望能給也想出國的學弟妹一些方向:自從碩士班接觸了鋰電池這個領域後,心中萌生了一對我來說是無比大的夢想…就是能到Tesla工作←而這就是所謂的遠程的目標,無法在近期達成的目標。 時間軸 小結
Thumbnail
在某一次的讀書會上,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各位同學,你們認為夢想和理念有什麼不一樣呢?」 那麼,你的夢想是什麼?或者這樣問好了,你記得上一次自己開口談夢想是什麼時候嗎?記憶中的那個夢想,是什麼樣子呢? 夢想和理念,簡單來說是利他光譜的兩邊 找到你所相信的理念,依著理念生活著
Thumbnail
在某一次的讀書會上,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各位同學,你們認為夢想和理念有什麼不一樣呢?」 那麼,你的夢想是什麼?或者這樣問好了,你記得上一次自己開口談夢想是什麼時候嗎?記憶中的那個夢想,是什麼樣子呢? 夢想和理念,簡單來說是利他光譜的兩邊 找到你所相信的理念,依著理念生活著
Thumbnail
看到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實現自己的小小夢想,我留言說:「夢想就是用來實現的。」朋友喜歡我這樣的註解,忘了從哪裡聽到或看到的,「夢想不一定非得要偉大才稱為夢想。」是啊!你還記得自己寫下過的「我的志願」嗎?偉大的從來不是夢想本身,而是那個努力追夢的自己!把夢想變成生命經歷的一部分,才不辜負夢想與人生。
Thumbnail
看到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實現自己的小小夢想,我留言說:「夢想就是用來實現的。」朋友喜歡我這樣的註解,忘了從哪裡聽到或看到的,「夢想不一定非得要偉大才稱為夢想。」是啊!你還記得自己寫下過的「我的志願」嗎?偉大的從來不是夢想本身,而是那個努力追夢的自己!把夢想變成生命經歷的一部分,才不辜負夢想與人生。
Thumbnail
2021年轉眼已過了四分之一,這一年多因為疫情讓自己有更多空閒時間認識自己,重新認真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想做什麼、以及想成為怎麼樣的人。藉由這一篇,跟大家一起找回在夢想道路中迷路的自己,作夢與做夢的差距,在於行動。願我們都在前往夢想的軌道上。
Thumbnail
2021年轉眼已過了四分之一,這一年多因為疫情讓自己有更多空閒時間認識自己,重新認真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想做什麼、以及想成為怎麼樣的人。藉由這一篇,跟大家一起找回在夢想道路中迷路的自己,作夢與做夢的差距,在於行動。願我們都在前往夢想的軌道上。
Thumbnail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越長大,看過越多不同人對生命的詮釋,和對嚮往的定義,也就越來越理解一件事:夢想,大部分的人都有。只是真的很多人的夢想,不像社會媒體一般鼓吹的那樣遠大,不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許『只是』開心健康的生活,也許『只是』找個好伴侶,有個健康的寶寶。
Thumbnail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越長大,看過越多不同人對生命的詮釋,和對嚮往的定義,也就越來越理解一件事:夢想,大部分的人都有。只是真的很多人的夢想,不像社會媒體一般鼓吹的那樣遠大,不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許『只是』開心健康的生活,也許『只是』找個好伴侶,有個健康的寶寶。
Thumbnail
我利用設計思考規劃人生並且實現夢想,你也應該試試看25-30歲我利用設計思考找到人生目標,你要不要試試看? 那些改變人生的公式真的有用嗎?讓我的親身經歷說給你聽 我即將邁入35歲,我的人生夢想清單幾乎都已經實現了。如果,你問我那我有沒有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我跟你說沒有,因為那不在我的25-30歲人生
Thumbnail
我利用設計思考規劃人生並且實現夢想,你也應該試試看25-30歲我利用設計思考找到人生目標,你要不要試試看? 那些改變人生的公式真的有用嗎?讓我的親身經歷說給你聽 我即將邁入35歲,我的人生夢想清單幾乎都已經實現了。如果,你問我那我有沒有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我跟你說沒有,因為那不在我的25-30歲人生
Thumbnail
繼上一篇文章分享自己人生已走完四分之一的體悟,文中有一小段提到千萬別被自己的框架給限制住,是因為每當自己要去嘗試一件新的事情,內心總會出現一段話「我真的可以嗎?」 正因為這樣的念頭出現,那一刻就把自己給框制住了。
Thumbnail
繼上一篇文章分享自己人生已走完四分之一的體悟,文中有一小段提到千萬別被自己的框架給限制住,是因為每當自己要去嘗試一件新的事情,內心總會出現一段話「我真的可以嗎?」 正因為這樣的念頭出現,那一刻就把自己給框制住了。
Thumbnail
還記得前幾個禮拜才剛過完新年,我寫了篇文章,給預定要在年後轉職的朋友們。 果不其然,這幾天真的就有朋友找我聊聊,關於他該如何選擇未來想該去的公司。 而他的選擇困難,則讓我看到不同人,面對「舒適圈」的不同態度。
Thumbnail
還記得前幾個禮拜才剛過完新年,我寫了篇文章,給預定要在年後轉職的朋友們。 果不其然,這幾天真的就有朋友找我聊聊,關於他該如何選擇未來想該去的公司。 而他的選擇困難,則讓我看到不同人,面對「舒適圈」的不同態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