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下個十年的人生期許

2023/06/2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25歲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年輕,就是沒有必要急著定義自己是誰〉給邁入後青春期的自己:
年輕,就是沒有必要急著明確的定義自己是誰
轉眼間五年已過,揮別二字頭的結束,也迎來三字頭的開始。這五年,經歷服役、澳洲打工,因為疫情回到台灣為期三年的社畜生活,在這比別人晚了近四年的職涯中,不僅在沉澱思緒,也在一面推出自己的作品,並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
奔三前的最後一年,本來計畫讓自己負責的三個產品上市,剛好目標都是在23年的上半年完成,在時間根本不夠用的情況下,只好燃燒生命來拚搏。
這三年的沉寂,也是在幫自己重新打底,這些基礎,總算是在邁向三字頭之前開花結果。
唯一遺憾的是,原定上市的三項產品中,有一項胎死腹中;值得慶幸的是,起碼還剩下一本書與一台車,照著表定進度上市,表示自己負責的商品存活率還有66%。關於這兩項上市的產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本以為2023年的上半年已經夠刺激了,想不到自己負責的專案有一場大會議,日期竟改到生日當天,所有端午連假的行程被打亂。
真沒想到自己30歲的第一天,竟是以加班開場…可以不要這麼勞苦命嗎?!
好啦~不說消極的廢話觸自己30歲的霉頭,30歲的第一天,就來立願自己未來十年的人生計劃吧!

職涯目標-數位產業的雙PM

自己長期的職涯發展,最終目標是打算「創業」,過程要培養的專業能力與理想的產業,都是以可以「帶著走」為核心思考點。這麼剛好,雙PM這個目標恰好滿足我「帶著走」與「創業」兩項主軸
其一,未來的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有必要培養自己就算跟原本的環境脫節,也能透過手頭上的輕資產腦袋中的無形資產在外頭生存的能力。
其二,隨著數位化時代浪潮,自己不希望人生與職場被受限在台灣,甚至未來創業只做台灣人的生意
其三,台灣不缺工程師、設計師、會計師、行銷好手等各專業領域的專家,缺的是「資源整合者」,把這些專才集結起來「幹大事」。
專才就像鐵鎚(工具),「資源整合者」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正確的地方」幫他們放上釘子(目標)。
趟若未來打消創業的念頭,那麼「資源整合」就是我賴以維生的專業技能
走過一次產品專案從零到一的流程,PM不只主導整個案子的走向,過程中還得學許多工程、設計、市場、行銷等面向的跨領域知識,才能跟不同領域的人進行「有效溝通」。
雖然專業領域只懂得皮毛,但本來就是「懂到為止」,內行就交給專業的來就好。對PM來說,能讓跨部門溝通順暢,讓專案在不偏離商業目標下順利運行即可。
重點是在「大局觀」的前提下,還能學到許多「跨領域」的知識,是我還滿喜歡的一環。雖然已經在前往PM的職涯上,但是距離自己所設的目標,仍有不小的鴻溝等著我去跨越。
從現狀來看,程式導向的職涯,未來仍然會有人才需求;
放長遠來看,「數據業」會是下一波崛起的產業之一。
未來不論如何都擺脫不了與「數據」、「數位」相關的詞彙,從時代趨勢一直到對未來職涯與創業的長期願景,在職涯發展上,自己的中期目標是將雙PM的產業範疇,從實體產業轉進「韌體」或「虛實整合」,最後往「純」「數位」或「數據」相關的雙PM邁進。(延伸閱讀:科技趨勢下的新興階級-數據新貴

經營個人品牌價值

以前討生活的選擇不多,父母輩幾乎都是受雇於人,職涯只有一條路,就是在組織裡面慢慢熬到升遷,因此衡量價值的評價方式非常單一,往往仰賴組織內部的高層與周遭同事。
隨著時代不同,職涯只是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除了傳統的職場道路外,電競選手、網購、接案、在社群媒體當個有影響力的網紅等等,科技帶來多元的變革,顛覆傳統一條路走到黑的職涯思維,也讓評價自身價值的標準,從有限的職場延伸成無限的市場
沒有了組織賦予的頭銜,你還剩下什麼?那些投身在斜槓、副業或社群的標籤,代表你如何與這個地方的人事物連結,這些聲音也代表了你在該領域的貢獻、地位、與個人品牌的價值。
比起上一代人離職或退休後,這些跟著內部組織走的評價終將煙消雲散;反觀現代人,我們可以投身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扎根,賦予不同面向的個人品牌價值與標籤,讓個人品牌的聲量有所延伸。
想通這一點後,自己正好處於籌備書籍上市的階段,因此就在2023年的新年新希望〈2023,將是我產品力爆發的一年〉提到:
產品之後,開始學習經營個人品牌。
在與出版社簽約後不久,一邊埋頭整理初稿,一邊意識到這本書假如真的上市發行後,「不重視個人品牌的缺點」將會是我的超級弱項
當初自己以寫作主題多變為由,先以「內容為主,佛系行銷」的方式經營文字與個人品牌,因此不論是在社群還是粉絲經營上都沒很積極,等到真要出書了,才發現「網路聲量不足」會變成銷量多寡的關鍵成敗因素
腦中圍繞著很強烈的想法:「要是有粉絲、社群、讀者借力使力那該有多好!」,自己也不用擔心著作會乏人問津。
正好自己在公司主導的機車產品也如期上市,趁著新機車行銷的機會,跟著行銷節奏學一點皮毛,希望對未來經營個人品牌有所幫助。
至於在工作以外,自己想建立怎樣的人設?又想從何建立起?就再說吧!邊走邊想,讓我們在下個十年後見真章。

創造知識的剩餘價值

在閱讀書單《知識複利》提到:如果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知識產品,就能創造出知識的剩餘價值。(詳細書摘請參閱上述文章)
透過不斷延伸的「知識產品化」過程,就能讓專業知識的剩餘價值不斷疊加,甚至超過原本我們在工作上的報酬與信譽,創造出知識的溢價空間。
這剛好是我這幾年在思考的痛點與事情,把好牌都打出來後,該如何把手中剩下的爛牌打好?像是目前對我來說「看似」已經沒有用的澳洲打工地圖資訊、NFTs,該如何提升它們的剩餘價值呢?
重新檢視、組合手中的牌型,看缺了什麼牌,是要自己創造?還是與他人談判,透過交換手牌的方式組合牌型?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
如果自己是那根稻草,手邊卻沒有白菜或是大閘蟹,看是要自己種、自己養,還是找外部資源的農家、漁夫或商家合作都是一種辦法。
持續精進自己,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等於變相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讓自己「配得上自己所相中的資源」。
重新檢視牌組、增加手牌創造籌碼、與他人交換手牌,然後上牌桌打牌,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事。

創業的思考題

自己希望在下個十年,可以找到一個讓足夠我做一輩子的創業主軸
在構思創業藍圖的階段,即便還不知道創業主題,先培養雙PM的能力,並累積個人品牌,思考如何創造知識的剩餘價值。
即便人生因為各種機緣,最後可能沒有走到創業這條路,起碼這些累積起來的軌跡,都將化為我專業能力的養分與基石。
自己最近有嗅到一股商機,雖然不夠具體,但能加減說出一個抽象的大方向:
  1. 大量規模化的工業品(過去)
  2. 少量客製化的精品(現在)
  3. 獨家個人化的藝術品(未來)
當市場逐漸從少量「客製化」轉向獨家「個體化」,這波商機不僅限用於行銷(個性化/個體化/個人化行銷),更適用於許多2C的終端市場,而這個市場,正是許多知識服務業的專家,可以用低成本(輕資產與無形資產)進場的領域範疇。
或許哪天靈光一閃,想通之後思路漸漸清晰,我就會壓身家去拚一個機會;或許腦中的想法終究一片迷霧纏繞,必須透過小規模的實踐與試錯,才能窺探其一二,才能探索出個所以然也說不定。
不論是創業或是副業,只要跨出這一步,或許,就是我不甘人生止於現狀的時候。

持續筆耕

我文章的主軸看似雜亂,從學涯寫到服役、澳洲打工、機車產業、出書之後,隨著今年上半年的主線任務結束,開始著手準備下半年的人生大事-紐西蘭打工度假。
先不說未來十年寫了些什麼,聰明的你一定知道,接下來的日子中,我的寫作主題將離不開「第一份工作」以及「紐西蘭」兩大主軸。
希望未來十年,仍持續保持寫作的習慣,紀錄我人生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與所想,記錄我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與心境變化。
寫人生的喜怒哀樂;
寫人生的悲歡離合;
寫人生的酸點苦辣;
寫人生的起承轉合;
寫對宏觀世界的觀點看法;
寫對微觀人生的經驗分享;
人生,走到哪裡,寫到哪裡。
下個十年,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指教。

結語:關於時間、築夢與堅持

想做的事太多,能用的時間太少,即便度過忙碌的上半年,仍一直感覺到自己對時間不夠用的焦慮。
雖然如此,自己卻又相信「一切都在掌握中,表示進度太慢」的說法,我仍試著學會享受被時間追著跑的這段時光。
以前常聽到「逐」夢踏實,所以大家都會認為夢想是追出來的,所以俗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要起個頭前進,也才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萬事起頭難」的說法。
隨著思緒逐漸沉澱後,個人覺得夢想除了用追逐的方式以外,是不是也可以蓋出來呢?
萬丈高樓平地起,「築」夢踏實,從打地基開始,搭載著名為專業與閱歷的一磚一瓦,夢想才不會只是座「空中閣樓」。
打地基,不求快,但求穩,就不怕之後蓋到一半樓就塌了。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你只需要專注地走在自己相信的這條道路上。
最後,用26歲準備離澳的自己的這句話,送給30歲以及未來十年的自己:
成功不難,貴在堅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加開場次

222會員
43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