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講述身為加害者的兇手在戲院裡無差別的殺害觀眾,最後被處於死刑。
這部劇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每個人的立場:選擇為加害者辯論的律師,被大眾唾棄、砸雞蛋;加害者其實是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加害者的父母要隱姓埋名的生活,誰會願意花二十幾年養出一個殺人犯?失去摯愛的被害者家屬,他們對於加害者的憎恨、美好的家庭也變得支離破碎。
最近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新聞,被害者女大生因認為台灣治安好而來台灣讀書,卻慘遭受害。從新聞報導得知加害者的家庭被眾人撻伐,大家認為「子不教父之過」於是便聲嘶力竭要為被害者討回公道;加害者總以精神疾病來逃避法律責任,導致那些真正生病的人們經常被貼上不定時炸彈的標籤。
我實在不能苟同那些加害者以這種手段來逃避責任,當那些法律、廢死聯盟以各種標準、規範來保護加害者,那麼誰來維護被害者呢?他們受害時的那種無助、絕望、痛苦,什麼也做不了選擇,憑什麼加害者就有人權?
雖然現在的教育總是灌輸我們:冤冤相報何時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或許那些加害者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挫折難過,才造成價值觀偏差,因而做出了這種行為。那麼要如何不再重蹈覆徹,不要再發生悲劇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IG
👉會分享更多推薦的書籍和電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45內容數
推薦自己喜歡電影並做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巧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些電影都很沉重,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要看。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了時間這回事/於是謊言說了一次就是一輩子/曾頑固對世界對峙/覺得連呼吸都是奢侈/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故事劇情描述種族歧視的議題,從1876年到1965年美國在南部和邊界實施一種「隔離且公平」的法律,雖說是公平但無論是交通、教育、住宿,黑人的品質都會比白人矮一階。
三個亡靈在地獄中互相隱瞞,互相戒備,互相封閉,互相折磨,每個人都是膾子手,又是受害者;既然成為別人的障礙,又使自己墜入深淵。
最近上映一部「整容液」的電影,但習慣看原版『奇奇怪怪』的畫風後,就沒去看這部電影,所以不確定電影跟漫畫的劇情是否一樣。
這些電影都很沉重,請三思後再決定是否要看。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了時間這回事/於是謊言說了一次就是一輩子/曾頑固對世界對峙/覺得連呼吸都是奢侈/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故事劇情描述種族歧視的議題,從1876年到1965年美國在南部和邊界實施一種「隔離且公平」的法律,雖說是公平但無論是交通、教育、住宿,黑人的品質都會比白人矮一階。
三個亡靈在地獄中互相隱瞞,互相戒備,互相封閉,互相折磨,每個人都是膾子手,又是受害者;既然成為別人的障礙,又使自己墜入深淵。
最近上映一部「整容液」的電影,但習慣看原版『奇奇怪怪』的畫風後,就沒去看這部電影,所以不確定電影跟漫畫的劇情是否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