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變成詛咒,照顧殺人的悲劇於是發生:讀《我殺了我的家人》

更新於 2024/03/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被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偶爾可見「安樂死相關道德問題尚待商議」的回應。彷彿只要安樂死合法化,就不會再發生照顧殺人的悲劇。

我是支持安樂死的,但也十幾年沒研究這個議題,不太清楚國際與臺灣現況,因此沒資格談論「何謂安樂死」。不過,每當看到網路鄉民輿論,可以知道許多民眾即使未親身經歷,但能想像被照顧者因久病而厭世之苦痛,然而,對於照顧者的處境,卻是陌生的。

被照顧者的痛,通常顯而易見;照顧者的苦,往往被關在家門之內。


那一年我沒有買的保險

我稱不上有長期照顧的經驗,除了多年前父親因病入院,在藥水味與機器聲的病房中陪著父親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當時正面臨升學考試壓力的我,每天在學校、醫院、家這三個地方奔波,一日再一日。雖然好逞強如我,可以表現得直到請喪假之前,沒有任何一位同學發現我正遭逢親人病危的煎熬,但當時我真是心力交瘁。

記得大約十年前,一位保險業務員朋友向我推銷產品,內容是針對因疾病或意外造成需要龐大醫療支出的保險,當時欠缺理財與保險觀念的我,只想快點結束那一次的會面,明顯意興闌珊。這位朋友對我動之以情地問:「假設有一天你因為重大疾病或嚴重意外,導致無法工作、需要長時間被照顧,這時候如果有一筆保險金能夠幫家裡負擔沈重的花費,不是很好嗎?」我回答:「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遭遇如此重大的疾病或嚴重意外,我希望快點結束生命,不想活得那麼痛苦,更不願意家人因我而承受痛苦。」印象中這位朋友只能摸摸鼻子離開,結論是我沒有買那份保險。

其實我是一個害怕死亡的人,無論如何低潮、挫折與難過,從來沒有死亡的念頭。同時我是一個極度愛好且需要自由的人,我無法想像自己因為病痛或任何阻礙而無法隨心所欲地發聲、行動。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會選擇接受哪一種恐懼?我現在無法說出肯定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完全不希望家人因為照顧我而犧牲,不論時間、財務、精神、情緒、健康、工作、人際關係等。照顧者所付出的不是單一片面的事物,並非單單保險金可以彌平的。


跨越殺人的那條線

前陣子翻開《我殺了我的家人》這本書,書名與封面設計一樣驚悚。由NHK節目製播團隊組成的「照顧殺人採訪小組」深度採訪日本11件照顧殺人案件的當事人或其家人,是11個沈重的故事,總是習慣堅強示人的我,翻頁之間還是忍不住頻頻拭淚。

透過書中的11個案例,我們得以靠近一點旁觀照顧者的各種「不得不」:對於生病的家人所承受的病痛束手無策、長期照顧家人的疲憊與壓力、因為是家人所以自己理所當然要投入照顧,以及不論是生病的家人或照顧家人的自己,為了讓彼此從困境中解脫,動手殺死生病的家人似乎是可見的唯一方法。同時也發現其實很難找出照顧者產生殺人行動前,所跨越的那條界線究竟是什麼,照顧時間長短、社會照護資源是否介入,似乎不是絕對的因素。


NHK特別採訪小組《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

NHK特別採訪小組《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


照顧疲勞的界定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照顧殺人的案件中,刑罰的判準應如何界定?如何判斷殺人的動機是否出於照顧疲勞?如何認定照顧者是否達到照顧疲勞的程度?


但是在審判中,檢察官是這樣描述的:「母親有利用日間照顧服務,被告並非一整天都得看護母親不可。被告犯案的動機不是照顧疲勞,而是對母親的言行感到憤怒所做出的自私行為。」(P. 160)


身為一個上班族,即使在符合勞基法規範的每日工作8小時、一週工作5天的情況下,常人都渴望週末的到來以及期待月初薪資入帳的日子,甚至如果不爽大不了辭職不幹。然而,照顧者卻是沒有休假、沒有支薪、無法離職的工作,甚至看不到績效。


照顧者與世界的連結

此外,照顧者與憂鬱症(或身心疾病)之間,似乎也有一些關聯。


在這次NHK調查的照顧殺人案中,透過案件分析,我們也發現有不少案例的照顧者都有憂鬱症狀。所以,作為解決照顧殺人的方法之一,我們覺得必須要先理解憂鬱症。(P. 242)


這讓我想起有點久之前讀過的另一本書《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作者是英國的一位記者,因為自身長期受憂鬱症所苦,所以展開尋找診間醫師給出的憂鬱症成因說法以外的答案,並整理出除了基因、大腦、情緒之外,還包括與外界的各種斷裂:有意義的工作、人際關係、有意義的價值觀、童年創傷、階級與尊重、大自然、充滿希望與安全感的未來等。憂鬱、焦慮或其他身心疾病,不單單是定時服用藥丸、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社群、社會、制度、文化面的共同支持。

照顧者需要的不僅僅是休息,更要找回與世界的連結。


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

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


家人為何變成詛咒

最後,是刻印在價值觀中的「名為家人的詛咒」。因為是家人,因為我們之間有血緣關係或婚姻承諾,因為我們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連帶著也背負著不離不棄、照顧彼此的責任。


是誰在要求這些呢?這只是個人的責任而已嗎?應該不是這樣吧。照護應該要由親人來做,這難道不是社會要求的嗎?無聲且強加的壓力,就像詛咒一樣纏繞著我們。照顧殺人的發生,絕對不是「個人責任」。(P. 250)


在這樣的價值觀底下,如果說出「不想照顧親人」、「把照顧親人的工作交給外人來做」,似乎顯得忘恩負義、冷血無情。回到前面我提到的保險金無法彌平照顧者的犧牲與付出,其實我想說的是「錢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假設有一個財力雄厚的家庭,當家人需要長期照顧時,他們的經濟能力足以負擔聘請三組專業照護人員,以三班制的方式輪流全天候照護家人,照顧的工作完全委外,同時家人也獲得良好的照護品質,這樣的家庭,是否就不會發生照顧殺人的悲劇呢?

我不知道答案會是什麼,這個問題太難了。


閱讀書目

NHK特別採訪小組(2023)。《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顏雪雪譯),游擊文化。(原著出版於2017年)


延伸閱讀

Bleish, B.(2018)。《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不談義務,不是責任,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好好愛父母》(彭意梅譯),商周。(原著出版於2018年)

Hari, J.(2019)。《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陳依辰譯),天下生活。(原著出版於2018年)


內容總結
我殺了我的家人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5/516歲的戲劇課
電影中,主角貝拉(Bella Baxter)是被開了腦洞並植入胎中嬰兒腦的孕婦;看完電影後,螢幕前的觀眾們的腦應該也被一一開了洞。
5/5可憐的東西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5/5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
5/5女二
「女生只要長得漂亮,唸什麼科系都無所謂。」在工作社交場合中,當我介紹完自己的畢業校系之後,眼前這位中年男子,喔不,是沙豬,笑著吐出這句話。 其實我不知道他的回應,是因為我的外貌、學位、工作,還是性別。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5/516歲的戲劇課
電影中,主角貝拉(Bella Baxter)是被開了腦洞並植入胎中嬰兒腦的孕婦;看完電影後,螢幕前的觀眾們的腦應該也被一一開了洞。
5/5可憐的東西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5/5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
從替身到女角,從有限度的步伐到從容轉頭,這是一本關於女演員、女人、你、我,不論性別的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曾經的自我懷疑、不安、失去、抉擇、受傷,成長的路途也許顛簸難行,但終於擁有屬於自己被記住的角色的故事。
5/5女二
「女生只要長得漂亮,唸什麼科系都無所謂。」在工作社交場合中,當我介紹完自己的畢業校系之後,眼前這位中年男子,喔不,是沙豬,笑著吐出這句話。 其實我不知道他的回應,是因為我的外貌、學位、工作,還是性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家人生病的這段時期充滿了各種情感的高低起伏。夜裡,當一切安靜下來,常常感到無比心累,內心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波動,這些強烈情緒也轉變成我努力前進的動力。
Thumbnail
好久沒看過娛樂性這麼高的亞洲電影,不敢相信!wwww 我也終於明白為甚麼《關於我和鬼成為家人的那件事》會跟港產片拉上關係,這套電影猶如八九十年代「咩都炒埋一碟」(大雜燴)的港產片,集喜劇、驚悚、警匪、親情、同志題材於一身,不太求深度,但足以讓觀眾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渡過兩小時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你真的不跟我們去吃晚餐,那你來一下就要走,這樣沾醬油(台語)是有什麼意思!?」 難得來一趟看自己媽媽的大學生女孩,說晚上有事不跟我們吃飯。於是她媽媽跟以往一樣感到不滿發牢騷。 十分鐘前,女孩才因為媽媽抱怨她而大聲跟她媽媽說:「你講話為什麼都要這樣,我不想跟你說話」 氣氛開始僵住。準備往吵架的方向發
Thumbnail
許多學生只將成績不好原因歸於環境,放棄自己可以努力的部分,很可惜。我求學環境比大多數學生還要差,最後依舊能夠走到今天有些成就,主要就是不放棄努力。這篇分享我小時候父母辛苦養家的事情,印象中為我做的事,我東西捨不得丟得原因。面對困境,找到原力,持續激勵,學習成長。 父母衣服不美觀 全然付出有真愛
Thumbnail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Thumbnail
疫情造成的影響有很多,包括焦慮與憂鬱症的人大幅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憂鬱症再沒幾年,就將超過心血管疾病(中風、腦溢血……)成為失能的最大原因。 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也一直創新高,2020年台灣的統計,自殺的人已超過四萬人,其中又以25歲到44歲,勞動市場的主力人口最多。
Thumbnail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Thumbnail
2月12日,No. 43,新年快樂 叛逆的心態,在除夕夜、新年第一天,親人團聚日子,刻意選這一句話。
Thumbnail
《家靈》的觀影體驗就像倒吃甘蔗一樣,乍看是傳統的「回老家撞鬼事件」但中段以後劇情開始如片中的房子異變,結局更是繞富寓意,不是單純的嚇人作品,而是切身的哀傷描寫,是近期少數能做到讓受害者不只是受害者,加害人不只是加害人的電影,完全有展現導演想要說明的情境而非又一部令人厭煩的說教電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家人生病的這段時期充滿了各種情感的高低起伏。夜裡,當一切安靜下來,常常感到無比心累,內心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波動,這些強烈情緒也轉變成我努力前進的動力。
Thumbnail
好久沒看過娛樂性這麼高的亞洲電影,不敢相信!wwww 我也終於明白為甚麼《關於我和鬼成為家人的那件事》會跟港產片拉上關係,這套電影猶如八九十年代「咩都炒埋一碟」(大雜燴)的港產片,集喜劇、驚悚、警匪、親情、同志題材於一身,不太求深度,但足以讓觀眾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渡過兩小時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你真的不跟我們去吃晚餐,那你來一下就要走,這樣沾醬油(台語)是有什麼意思!?」 難得來一趟看自己媽媽的大學生女孩,說晚上有事不跟我們吃飯。於是她媽媽跟以往一樣感到不滿發牢騷。 十分鐘前,女孩才因為媽媽抱怨她而大聲跟她媽媽說:「你講話為什麼都要這樣,我不想跟你說話」 氣氛開始僵住。準備往吵架的方向發
Thumbnail
許多學生只將成績不好原因歸於環境,放棄自己可以努力的部分,很可惜。我求學環境比大多數學生還要差,最後依舊能夠走到今天有些成就,主要就是不放棄努力。這篇分享我小時候父母辛苦養家的事情,印象中為我做的事,我東西捨不得丟得原因。面對困境,找到原力,持續激勵,學習成長。 父母衣服不美觀 全然付出有真愛
Thumbnail
行醫超過三十年,東部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政商名流都是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的病人,親身陪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經歷癌症或疾病的洗禮,陳培榕更深刻感受,當面對會影響生死的疾病,每個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病人沒有復發,活得好,吃好睡好,身心愉快,就是最大的報償。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書店
Thumbnail
疫情造成的影響有很多,包括焦慮與憂鬱症的人大幅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憂鬱症再沒幾年,就將超過心血管疾病(中風、腦溢血……)成為失能的最大原因。 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也一直創新高,2020年台灣的統計,自殺的人已超過四萬人,其中又以25歲到44歲,勞動市場的主力人口最多。
Thumbnail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Thumbnail
2月12日,No. 43,新年快樂 叛逆的心態,在除夕夜、新年第一天,親人團聚日子,刻意選這一句話。
Thumbnail
《家靈》的觀影體驗就像倒吃甘蔗一樣,乍看是傳統的「回老家撞鬼事件」但中段以後劇情開始如片中的房子異變,結局更是繞富寓意,不是單純的嚇人作品,而是切身的哀傷描寫,是近期少數能做到讓受害者不只是受害者,加害人不只是加害人的電影,完全有展現導演想要說明的情境而非又一部令人厭煩的說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