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祕密》:「越想越不對勁」真的有問題嗎?
方格精選

《我們沒有祕密》:「越想越不對勁」真的有問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沒有祕密》是一本從懸疑出發,探討「性」的小說。讀的時候總是會不禁想到,很多網友喜歡諷刺「越想越不對勁」的性侵被害者。若身為男性,會傾向站在捍衛同性別的立場,或許可以理解;然而一個性侵案件,真的是一般大眾所想的那麼簡單嗎?我們的情緒是否太容易被表面的訊息牽著走,而忽略了我們其時並非真的了解藏在深層脈絡裡的事實?

以下劇透。

《我們沒有祕密》限量書封+作者親簽版

《我們沒有祕密》限量書封+作者親簽版

故事從律師范衍重替好友兒子處理一場未成年性行為案件開始。看似只是個引子,卻與整本書的主軸概念相互呼應。接下來,范衍重再婚的妻子吳辛屏失蹤了,他為了尋找妻子下落,沿途來到了妻子的故鄉小鎮,並挖掘出妻子試圖深埋在過去的祕密。

原來吳辛屏高中時曾被好朋友宋懷萱的哥哥宋懷谷強暴。但小鎮上的所有人──包括吳辛屏的家人──提到此事時都對吳辛屏相當不齒,原因是他們知道吳辛屏一直暗戀學長宋懷谷,發生關係肯定是兩情相悅,她卻以此事告上法院,拿走宋家的鉅額賠償。

此時突然出現自稱是吳辛屏好友的奧黛莉,對范衍重聲稱,小鎮上的人講話都不可信。

作者故佈疑陣的方式,我覺得頗有巧思。吳辛屏這個充滿祕密的人物,究竟是正是邪?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就被作者的誤導牽著走。我一度希望吳辛屏真的是壞人,原因是不喜歡看到好人受委屈和誤會。

而吳辛屏身為貫穿整本書的焦點人物,卻直到最後才出現她的視角。過程中穿插了許多以第一人稱「我」回憶過去的叨絮內容,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個「我」就是吳辛屏。看到接近尾聲時,才知道「我」其實是綁架吳辛屏的宋懷萱,不禁倒抽一口氣,趕緊翻回去看我到底還誤會了什麼。

在真相尚未明朗前,作者就藉由范衍重與連老師一席對話,拋出發人深省的社會議題:性侵被害者在事發隔天還能與人說笑,就代表性侵事件是假的嗎?被害者原本對加害者有感情,加害者就可以為所欲為嗎?過往案例顯示,性侵被害者往往都會隔一段時間才會選擇把事情說出口;為什麼人們卻都急於批判「越想越不對勁」的被害者,反而為加害者抱不平?

奧黛莉和宋懷萱各自被性侵的經驗,引出的則是最讓人困惑的問題:為什麼被害者還會主動親近加害者?她們到底在想什麼?

連老師在事發時出現了希望大事化小的心態,這樣的掙扎是很寫實的。然而她仍盡力做一個好老師,她的困境也反映出社會壓力之下,要挺身為性侵被害者爭取公道有多麼不容易。

吳辛屏父母因為女兒堅持報警,而對她拳打腳踢,罵她破壞名聲。無獨有偶,上一本讀的《半生緣》也有極度相同的情境。相隔了半個世紀,人們的觀念究竟進步了多少呢?

故事在最後反轉了。吳辛屏其實算是被宋懷谷性侵未遂;她站出來控訴,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長期被哥哥性侵的宋懷萱。

我實在很不能理解宋懷萱對吳辛屏的怨恨。吳辛屏雖然是她好友,也承諾會幫助她,但這件事畢竟與吳辛屏無關,她並沒有義務要幫到底啊!若說宋懷萱懷疑吳辛屏是貪圖賠償金才提告,但她也的確是性侵未遂的被害者沒錯啊,這位小姐到底在想啥我不懂啊!

總結來說,《我們沒有祕密》是本好書,有灑狗血的娛樂元素(宋家外遇和亂倫交織的複雜關係),深入刻畫人性和社會議題,情感剖析細膩,劇情的懸疑和布局也處理得不錯。只是連張仲澤這種小配角的內心世界也交代過詳,覺得稍微多了點。

這個故事很荒謬,卻非常寫實,寫實到令人不太舒服。即便是小至簡曼婷這樣的配角,表面上關心失蹤同事、實際上卻是幸災樂禍看好戲的八卦心態,這種真實人生中的小奸小惡,也被赤裸裸地攤開我們的面前。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1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