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話題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無差別殺人為背景,描述加害者、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涉獵的範圍還包括媒體間接殺人、精神病患者康復問題等等,議題龐大卻沒有失焦,每部份都有條不紊地既牽動觀眾的心,又留有思考空間,的確是近年「不可不看」的台劇。
坊間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宏觀省思有很多,不過個人對劇中的親人死亡議題更感興趣,畢竟雖然我們不像宋喬安或李大芝,要面對摯親被殺/殺人,但喪失摯親後經歷的心情變化,應該是共通的。

宋喬安:沉溺於可憐當中就會被討厭?

可謂全劇軸心的宋喬安(賈靜雯),一直讓觀眾覺得「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為什麼?雖然她痛失兒子很無辜,但喪親之痛明明不只她一個(劇中最少還有她丈夫劉昭國),然而她酗酒度日,個性亦變得尖酸、暴躁,在私未能處理好與丈夫及女兒的關係,在公亦變得不近人情,對同事及工作態度強硬霸道。
宋喬安把李家住址曝光,近乎執行私刑
當她知道下屬李大芝(陳妤)是殺死兒子兇手李曉明(王可元)的妹妹之後,甚至借新聞自由之名動用私刑,指派記者獨家跟拍李大芝處理哥哥後事,並曝光李家人的住處,令她一度成為觀眾的黑特對象,果然「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
不過透過劇情安排,觀眾知道宋喬安「可恨又可憐」的原因——她一直走不出兒子死亡的陰影,案發當天她因為嫌電影沉悶,借外出聽電話為理由把兒子留在戲院,還對他撒了一個小謊「媽媽當然會回來啦!」沒想到這樣的謊言卻成永訣…相比劉昭國,宋喬安的喪子之痛還包括內疚自責:
我怎麼可以把天彥自己留在戲院裡面?
我過不去,我過不去… 昭國,我過不去…
「可憐又可恨」的宋喬安的情緒創傷根源在兒子遇害的戲院
【摯親過世,就算只是自然生老病死,對親人來說也猶如「被殺」,然後我們會把過去的一些小事找出來,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是做錯了,當時不應該這樣做,如果我們沒有做錯就好了…這樣的「人生不可以重來」的後悔,在摯親過世會被彰顯出來,而且會形成一種傷口,處理不好就會像前期的宋喬安,一直靠防禦及抑制情緒來維持狀態。】
雖然劇中礙於篇幅,情節安排比較急促及理想化,但像宋喬安那樣,透過親人(丈夫)及情緒咨詢,直接面對傷口來源, 正視傷痛,學習與自己和解,就是治療因摯親離世帶來情緒創傷的最好辦法。

李大芝:可以跟親人的選擇切割嗎?

同樣面對喪親之痛的李大芝(李曉文),卻因為哥哥是「無差別殺人」案件中的兇手,結果背負著比一般喪親者更多痛楚,父親在案發後只能酗酒度日,母親亦因為家裡經營的麵攤被砸,無法生存之下選擇搬離原住處,戴起口罩販賣肉粽維生,甚至要女兒改名、跟自己(及殺人犯哥哥)斷絕關係。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是近年少數從加害者家屬角度出發的華語劇
而李大芝亦陷入「哥哥真的害了人」的思維當中,回憶到哥哥犯案前跟自己閒聊,他說「明天他要去做一件大事」,自己卻因為沉浸於心儀的學長約自己看戲的喜悅,沒有多問兩句,事後她就一直自責:如果當時有追問下去的話,是否一切都不一樣呢?這樣也成為她心中永遠的傷痕。
縱使你未必會成為殺人犯的兇手,但死去的親人做的一些「不能理解」的決定,可能是自殺、死前選擇了某條「不歸路」,甚至可能只是聽了某個人的話選擇令他們死亡的交通工具、班次、道路…無論是自決或非自決的死亡,也會令在生的親人背負一輩子的痛。
殺人犯可恨,但家屬呢?《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到他們背負的傷痕不比一般人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對李大芝一家的態度貫徹始終,溫柔又諒解 — —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的家人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力嗎?
【因為「死者為大」,然而我們未能控制死者的決定,只能就在生者角度碎嘴,將怪責的壓力轉嫁到在生的死者家屬身上。其實他們很無辜,在承受喪親的傷痛同時,也要把死者的一切揹上身。】
縱使我們真的很喜歡「找戰犯」,死者家屬無論如何不應該被歸為「戰犯」,亦不應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4會員
160內容數
雖然偏好日本影視,亦會討論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戲劇作品,觀點未必獨特創新,就是愛胡言亂語,希望能找到同好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福同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明明將LGBT、傳統習俗(冥婚)、警匪無間道等元素共冶一爐,胡鬧到盡頭竟然「親情」後座力最大?「同志鬼魂」各種心願未了,最後能夠讓他成功投胎,竟然是排解長輩的「喪親之痛」,簡直「不敢相信!」
所以當今年大河劇《怎麼辦家康》與歷史電影《The Legend & Butterfly》負評如潮,古澤從「神編」瞬間變「(戰國史愛好者眼中的)糞編」的時候(?!),除了聽到「古澤完全不適合寫時代劇(日本歷史戲劇統稱)」「木村拓哉(及松本潤)的演技干擾了古澤發揮『神編』能力」等簡單粗暴的評語之外,應該
以為電影很沉重,沒想到很有娛樂性,而且各類「元素」很豐富:要感人的部分很感人,要熱血的地方夠熱血,要批判戰爭與人性的力度也沒有少,到最後還讓活下來的人組成「遺書小隊」,通過口耳相傳的背誦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沒錯!就是日本人最熱愛,亦是最成功的角色架構安排 — 「戰隊模式」!
承上篇,花了半天沉浸於岐阜城的戰國史當中(單純享受風景與蓋印章也是可以的),認識(玩)夠了之後,是時候提早享受晚餐(Early Dinner)。位置出發的話,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
雖然有響噹噹的歷史,岐阜現在卻被視為二、三線城市,備受國內外遊客忽略,去年(2022年)因為木村拓哉參加當地的「岐阜信長祭」,經過媒體及網民炒熱,終於得到普羅大眾關注。事隔半年有機會到岐阜一遊,有別於網路炒作票房未能收回成本的不人氣印象,還是感受到「木村信長」到此一遊的影響力餘溫…
憑影視作品去評論演技,其實不太公允,借用日本演員滿島光的說法一用:「電影是導演的、電視劇是編劇的、舞台是演員的。」人人都講演技,難道人人都懂演技嗎?比起只用影視作品去「評論演技」,個人更關心製作周邊條件如何「成就」一個演出。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明明將LGBT、傳統習俗(冥婚)、警匪無間道等元素共冶一爐,胡鬧到盡頭竟然「親情」後座力最大?「同志鬼魂」各種心願未了,最後能夠讓他成功投胎,竟然是排解長輩的「喪親之痛」,簡直「不敢相信!」
所以當今年大河劇《怎麼辦家康》與歷史電影《The Legend & Butterfly》負評如潮,古澤從「神編」瞬間變「(戰國史愛好者眼中的)糞編」的時候(?!),除了聽到「古澤完全不適合寫時代劇(日本歷史戲劇統稱)」「木村拓哉(及松本潤)的演技干擾了古澤發揮『神編』能力」等簡單粗暴的評語之外,應該
以為電影很沉重,沒想到很有娛樂性,而且各類「元素」很豐富:要感人的部分很感人,要熱血的地方夠熱血,要批判戰爭與人性的力度也沒有少,到最後還讓活下來的人組成「遺書小隊」,通過口耳相傳的背誦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沒錯!就是日本人最熱愛,亦是最成功的角色架構安排 — 「戰隊模式」!
承上篇,花了半天沉浸於岐阜城的戰國史當中(單純享受風景與蓋印章也是可以的),認識(玩)夠了之後,是時候提早享受晚餐(Early Dinner)。位置出發的話,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
雖然有響噹噹的歷史,岐阜現在卻被視為二、三線城市,備受國內外遊客忽略,去年(2022年)因為木村拓哉參加當地的「岐阜信長祭」,經過媒體及網民炒熱,終於得到普羅大眾關注。事隔半年有機會到岐阜一遊,有別於網路炒作票房未能收回成本的不人氣印象,還是感受到「木村信長」到此一遊的影響力餘溫…
憑影視作品去評論演技,其實不太公允,借用日本演員滿島光的說法一用:「電影是導演的、電視劇是編劇的、舞台是演員的。」人人都講演技,難道人人都懂演技嗎?比起只用影視作品去「評論演技」,個人更關心製作周邊條件如何「成就」一個演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我們距離獨裁有多遠?答案是5天。片中描述中學老師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在活動周為學生上了一周的獨裁政治。第一天,學生意興闌珊,認為獨裁不過是舊時代納粹獨裁的遺物。但獨裁真的結束了嗎?文格爾請學生發表何謂獨裁?有人說是意識形態、是少數人控制多數人、是有一位偉大的元首、是在失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YouTube抄襲風波是指在YouTube平台上發生的一系列抄襲事件。這些事件通常涉及YouTuber或其他內容創作者被指控在他們的視頻內容中抄襲其他人的作品,包括影片概念、劇情、音樂、視覺效果等方面。這樣的抄襲風波對涉及的YouTuber和影片製作者造成了負面影響。
Thumbnail
廣義而言,神學非僅教條式的陳述,日常生活、價值觀等等,其實就是我們的神學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套用後結構主義「閱讀是一種事件」的觀點,觀看視聽媒體或許不失為一種帶有神學意涵的行動。
Thumbnail
無論神蹟多麼炫目,如果受眾不能體會其對真實生命的意義,便與資本社會中的商品廣告無異;反之,即使是資本社會的媒體所產製的訊息,如果能傳遞世界的真實,便能映照出神的創造與救贖之功。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曾經為理想而奮鬥,對自己充滿自信,即便面對困難也不輕易低頭, 因為,你知道只要全心全意地努力, 即便過程不順心,你很清楚,至少朝理想更近一步了! 不過,卻換來社會大眾以及身邊親友的不諒解;後期則是因為現實考量,只好選擇了妥協,換來的就是不被自己諒解。 這情節是否覺得非常熟悉呢?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10/31) 此為舞台劇心得,非並電視劇 故事工廠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原諒與繼續懲罰之間做選擇,很難。」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一票也許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憤怒言論或許就是政府的殺人動機。」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我們距離獨裁有多遠?答案是5天。片中描述中學老師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在活動周為學生上了一周的獨裁政治。第一天,學生意興闌珊,認為獨裁不過是舊時代納粹獨裁的遺物。但獨裁真的結束了嗎?文格爾請學生發表何謂獨裁?有人說是意識形態、是少數人控制多數人、是有一位偉大的元首、是在失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YouTube抄襲風波是指在YouTube平台上發生的一系列抄襲事件。這些事件通常涉及YouTuber或其他內容創作者被指控在他們的視頻內容中抄襲其他人的作品,包括影片概念、劇情、音樂、視覺效果等方面。這樣的抄襲風波對涉及的YouTuber和影片製作者造成了負面影響。
Thumbnail
廣義而言,神學非僅教條式的陳述,日常生活、價值觀等等,其實就是我們的神學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套用後結構主義「閱讀是一種事件」的觀點,觀看視聽媒體或許不失為一種帶有神學意涵的行動。
Thumbnail
無論神蹟多麼炫目,如果受眾不能體會其對真實生命的意義,便與資本社會中的商品廣告無異;反之,即使是資本社會的媒體所產製的訊息,如果能傳遞世界的真實,便能映照出神的創造與救贖之功。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曾經為理想而奮鬥,對自己充滿自信,即便面對困難也不輕易低頭, 因為,你知道只要全心全意地努力, 即便過程不順心,你很清楚,至少朝理想更近一步了! 不過,卻換來社會大眾以及身邊親友的不諒解;後期則是因為現實考量,只好選擇了妥協,換來的就是不被自己諒解。 這情節是否覺得非常熟悉呢?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10/31) 此為舞台劇心得,非並電視劇 故事工廠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原諒與繼續懲罰之間做選擇,很難。」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一票也許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憤怒言論或許就是政府的殺人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