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廣告業的新創路(1):開始做自己的嫁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國外,廣告業的服務範疇早就脫離純廣告,走向以設計新服務 / 產品的思維,幫品牌達到溝通目的。這種「脫廣告」的表現手法,有時甚至會創造溝通以外的驚喜,為品牌帶來莫大助益。能做到這種服務的公司不一定把自己定位成「廣告業」,有些會定位在創意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我在前任廣告公司時,每每對客戶做簡報,也很喜歡這樣介紹當時任職的公司,覺得公司多了些高度和未來性。

不過說歸說,在台灣,這條路真的很難走。我們都是在起跑線上死過的那一群。

或許台灣市場小,特意做這種創新操作,未必能獲得足夠回報,稍加計算就會令人卻步。而正因台灣市場小,就算是國際品牌,分配預算也小,根本做不起產品。在 ROAS 當道的年代,最後客戶拍板的投資大多花落成效型廣告。

來自甲方的限制並沒有讓乙方的工作變得更加順利,反而日益艱難。預算持續下修,唯有對品質和成效的期待不變,而且還時不時希望能看到點「新東西」。乙方利潤本就不高,這種風氣興起後,對許多財力不雄厚的公司造成衝擊,甚或導致關門。

然而此等焦慮也不只影響獨立公司,只能說他們首當其衝。擁有富爸爸的大公司們也會緊張。當獲利變薄工作量沒變薄,如何支撐得起大規模的團隊?

於是這幾年,許多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不論做媒體,做內容,做 AdTech,他們希冀著用「社內創業」的方式,找一條新的獲利之路。

我曾看過、或置身在這種「社內創業」的環境裡很多次,遺憾的是,9成5都會失敗,0.5則縮小成比當初預想的規模更小,但還可以勉強活著,算是最好的結局。但是為什麼呢?通常會被調度做「社內創業」的,都是老手中的老手。難道「新創」就真的是「年輕人」才玩得起的玩意?

本篇系列文,我會把過去從旁觀察、或親身經歷中發現過的錯誤,條列出來,並說明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怎麼調整。

當然,即便是基於錯誤經驗上的學習,感覺好像比較靠譜,然而市場變動太快,也未必就能夠成為致勝祕笈。成功除了建立在前車之鑑上,更建立在如何將知識內化後優化成適合自己團隊的版本。創新如果沒有來自全團隊的自覺與支持,那麼這條路將會更加難走。我也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可以分享更多失敗心得和故事給我,讓我們一起擴展知識圈。

接下來的文章我會談幾個主題:

1.社內創業時的常見誤區:取捨困難的 idea 與 MVP
2.可能會壓垮你的行銷和營運問題
3.要借力使力,而不是狂練臂力


敬請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的沙龍
20.3K會員
424內容數
一個好的品牌,不是被說明得多有用,而是被感受得很深刻。故事是最強大的行銷工具,它能建立情感連結、創造記憶、激發行動。我的專欄將聚焦在「Storytelling Strategy」,並分享我如何以故事為工具,協助品牌、協助人,打造值得記憶的體驗。
2025/04/06
本文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品牌如何透過說故事行銷脫穎而出,並提出建立品牌角色、明確價值主張和設計消費者參與方式等策略。以島根觀光為例,說明如何利用神話故事,將地方轉化為情感出口,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連結。
Thumbnail
2025/04/06
本文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品牌如何透過說故事行銷脫穎而出,並提出建立品牌角色、明確價值主張和設計消費者參與方式等策略。以島根觀光為例,說明如何利用神話故事,將地方轉化為情感出口,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連結。
Thumbnail
2025/03/16
我一直對零售業的發展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是人的心理需求,「人」又是我研究的主題。 上週我去了一趟日本出差,白天走在日本街頭看著他們新研發的商品,晚上回到飯店看著電視上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廣告,本篇文章我就來分享一下,在這短短一週裡,我所觀察到的日本消費者心態。
2025/03/16
我一直對零售業的發展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是人的心理需求,「人」又是我研究的主題。 上週我去了一趟日本出差,白天走在日本街頭看著他們新研發的商品,晚上回到飯店看著電視上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廣告,本篇文章我就來分享一下,在這短短一週裡,我所觀察到的日本消費者心態。
2025/02/12
AI購物代理的興起,為品牌官網的定位與功能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深入探討AI時代下,品牌官網如何轉型,才能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提升用戶體驗,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2/12
AI購物代理的興起,為品牌官網的定位與功能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深入探討AI時代下,品牌官網如何轉型,才能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提升用戶體驗,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看到廣告越大曝光越多次就代表這品牌好?我認為台灣的淺意識裡好像就是如此,只要我在你面前出現越多次,就好像跟它熟了一點,何嘗給個機會買單一次也無妨?? 先不討論文案與素材跟ROI,ROAS的.... 單純擴大投放金額相對轉換率也可能提高。 這在每個品牌方與行銷方是常態的作法,好像就是比資本誰厚&
Thumbnail
看到廣告越大曝光越多次就代表這品牌好?我認為台灣的淺意識裡好像就是如此,只要我在你面前出現越多次,就好像跟它熟了一點,何嘗給個機會買單一次也無妨?? 先不討論文案與素材跟ROI,ROAS的.... 單純擴大投放金額相對轉換率也可能提高。 這在每個品牌方與行銷方是常態的作法,好像就是比資本誰厚&
Thumbnail
把行銷交給客戶,製造業只要專心負責客戶交付的規格生產就好? 《上一代老闆打下來的天下,客戶都不會變心嗎?》
Thumbnail
把行銷交給客戶,製造業只要專心負責客戶交付的規格生產就好? 《上一代老闆打下來的天下,客戶都不會變心嗎?》
Thumbnail
以前在看台灣的新創公司時也曾經有個迷思,覺得好的公司就是要像北美那些科技新創一樣要有很強的獨門技術或是商業模式,像 Google 這種 A 咖才行。但看久了也慢慢接受一件事:也許這就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的新創公司宿命吧,代理國外產品沒什麼好丟臉的,關鍵時刻要 Pivot 並且活下去、產生營運現金流量才
Thumbnail
以前在看台灣的新創公司時也曾經有個迷思,覺得好的公司就是要像北美那些科技新創一樣要有很強的獨門技術或是商業模式,像 Google 這種 A 咖才行。但看久了也慢慢接受一件事:也許這就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的新創公司宿命吧,代理國外產品沒什麼好丟臉的,關鍵時刻要 Pivot 並且活下去、產生營運現金流量才
Thumbnail
職場人生最精華的時候,我投入網路廣告業務的行列,這份工作觀察了社會變遷下明星商品的熱潮與衰退,也見證數位時代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商機服務,感受傳統媒體日薄西山、欲振乏力的沒落,而我的物質生活擺脫只能粗飽的檔次,當然也讓土包子的我也開了不少眼界。
Thumbnail
職場人生最精華的時候,我投入網路廣告業務的行列,這份工作觀察了社會變遷下明星商品的熱潮與衰退,也見證數位時代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商機服務,感受傳統媒體日薄西山、欲振乏力的沒落,而我的物質生活擺脫只能粗飽的檔次,當然也讓土包子的我也開了不少眼界。
Thumbnail
做直銷商是創業嗎?這跟我們的觀念不太一樣 我是不認同的~頂多只能說 是業務性質的工作吧?你認為呢?
Thumbnail
做直銷商是創業嗎?這跟我們的觀念不太一樣 我是不認同的~頂多只能說 是業務性質的工作吧?你認為呢?
Thumbnail
在國外,廣告業的服務範疇早就脫離純廣告,走向以設計新服務 / 產品的思維,幫品牌達到溝通目的。這種「脫廣告」的表現手法,有時甚至會創造溝通以外的驚喜,為品牌帶來莫大助益。能做到這種服務的公司不一定把自己定位成「廣告業」,有些會定位在創意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Thumbnail
在國外,廣告業的服務範疇早就脫離純廣告,走向以設計新服務 / 產品的思維,幫品牌達到溝通目的。這種「脫廣告」的表現手法,有時甚至會創造溝通以外的驚喜,為品牌帶來莫大助益。能做到這種服務的公司不一定把自己定位成「廣告業」,有些會定位在創意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Thumbnail
小眾市場怎麼來的? 在經營品牌市場上,越大規模的公司,就越需要越大量的消費者,越高的營收才可以支持公司的營運與獲利狀況。在這個條件下,品牌越大的公司,越容易放棄小眾族群,而這些小眾市場,就是新創品牌生存的空間與機會。但你要知道,來爭取這些小眾的新創業者,遠比你想像得來的多,進來的快
Thumbnail
小眾市場怎麼來的? 在經營品牌市場上,越大規模的公司,就越需要越大量的消費者,越高的營收才可以支持公司的營運與獲利狀況。在這個條件下,品牌越大的公司,越容易放棄小眾族群,而這些小眾市場,就是新創品牌生存的空間與機會。但你要知道,來爭取這些小眾的新創業者,遠比你想像得來的多,進來的快
Thumbnail
為了追求更高的成長,企業免不了追求多元發展。在多元化的策略導引下,企業要清楚自己的本業,圍繞著本業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進行關聯性多元化發展,而非驟然跳入不熟悉的領域。
Thumbnail
為了追求更高的成長,企業免不了追求多元發展。在多元化的策略導引下,企業要清楚自己的本業,圍繞著本業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進行關聯性多元化發展,而非驟然跳入不熟悉的領域。
Thumbnail
創業家數少沒關係,至少比數量多而浮濫更有成功機會;但上述這些條件如何找到最理想的組合,就得兼靠眼光、努力、運氣、人和,以及有沒有好的導師和投資人帶領了。
Thumbnail
創業家數少沒關係,至少比數量多而浮濫更有成功機會;但上述這些條件如何找到最理想的組合,就得兼靠眼光、努力、運氣、人和,以及有沒有好的導師和投資人帶領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