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購書與連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應觀眾要求,寫成這篇文章。這是相當隨性、沒什麼學術研究意識,文章架構差不多取自這篇文章的留言。

  如果各位稍微研究「類型」,不免會挖出結構主義學說的愛好者不斷被玩轉、戳戳探探「分類」這件事,然後在奇幻研究相當重要的「幻奇」類型研究理論著作《Fantastic》則直接說了⋯⋯

  在我們將一本書當作小說、散文或詩詞來解釋分析之前,首先我們必須將其看成一本書。我們若不投射任何類型於其上,它就只是一本書,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書中,托多洛夫有討論類型的前行研究,就出現了這個概念。但這不是準確的引文。)

  問題是,現代人想到「書」,都會想到書店所販賣的「商品」,然而書卷在歷史上大都不是用來「販賣」的東西。

  我用「書卷」來描述書本,是因為這樣指稱,比較接近歷史上的書。我們常見的A4紙張都從紙卷裁減而成。只要看過印刷廠以百斤計算的大捆印刷用紙卷,會發現「卷」的形式省略了「裁切」——以人工來講,若不需要裁剪成多頁的形式,多餘的功夫能省則省。例如,傳統猶太版的《聖經》書卷,就是分卷成各個大卷軸,需要讀的時候才拿出來。

  說到人工⋯⋯「等等,書本不是印刷廠在做嗎?難道人可以做書?」——這應該是非常常見的疑惑吧。就算知道古人都自己做書,真正知道做書的程序的人,大概只有美術系出身的同學、歷史愛好者或文青。

  而當說起DIY或用上更現代、網路用語說法的「改裝/模組(modding)」,就會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也會產生更多從核心定義發散的作品——前提是,真有核心定義存在的話。

  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做書,不是拿去印刷廠而是做出任何自己腦中所設想之物,是看到榮格《紅書》。

  卡爾・榮格是著名心理分析學派建立者佛洛伊德的徒弟,自成一派。他的著作中相當重要的一本,也算是集大成、自我分析治療的案例,就是赫赫有名的《紅書(The Red Book)》,全本由他自己寫成、畫作、編纂,經過好幾版之後才形成各位能看到的《紅書》。
(我不建議讀中文。就算要讀譯本,最好也讀插畫版。這樣最接近原著。)

raw-image

  榮格幾乎不讓其他人看這本書,一生中只讓非常親近的幾位學生讀過。我想,這就像是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化為實體,讓他人能從頭走到尾,如同走過森林景點或主題樂園——這想當然,對做書的本人來說,不是很舒服呢。

  再者,《紅書》是他的精神世界,不是你的,更不屬於其他任何人。如果榮格願意出版《紅書》大概是想讓其他人可以更深入了解他的學說脈絡,或讓你看見自己能如何探索自我精神。

創造你自己的紅書吧。——卡爾・榮格
raw-image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或定位《紅書》以及其他人所製作的《紅書》呢?他們長得像書,但如果某人的「紅書」是《當個創世神》的伺服器呢?或是用戰鎚40K的公仔玩偶拼湊(kit-bashing)出僅僅屬於自己的故事呢?或用微縮藝術、玩偶屋製作,做出同樣的東西呢?

  • 其中的邏輯是:想做某個東西->選擇載體->製作載體(編輯、校正)

  傳統概念的書本,已經成為傳統。因為各位看看,這之中的「載體」,有說一定要有書套、書封、書脊、書頁、裝訂、排版、文字圖畫內容嗎?「分類」或「類型」的產生效果就在於,我可以開一間店,說自己賣「書」,或者⋯⋯

  我也能開一間店,說自己賣榮格「紅書」類型的作品——任何形式都可以。

  大家看到其中的區別了嗎?我覺得研究到一定程度就能察覺:將大家各自立場、路數點出來之後,大致就能猜出邏輯的重點和結論是什麼。而在我說「書本」作為實體,就是這個意思。

  • 書本,就是書本。不會比此更多,或更少。其他的名稱,如小說、散文、詩歌,或如虛構、非虛構,或如奇幻、科幻、愛情,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 當然這個「後人」,也可以包括作者自身。

  將書本視作單純的載體,將其本質視為「知識」或「資訊」,並不是只有當代的網路時代才有的現象。比較一下底下這本書,和上面的《紅書》的美術設計區別,應該就能明白了。

raw-image

  書本的好處,也有沒辦法被駭、被刪去。

  因為它是個實體的存在。如果做好防潮、防腐、防蟲等保存機制,埋起來,就能保存到地球毀滅為止。

raw-image

  回到我們問題核心,更重要的是⋯⋯

  • 這種將書本視為實體,不願意在最初就將其放入分類框架的視角,不也是意識型態嗎?

  沒錯!這也正是最麻煩的地方:

  • 視角的多寡完全是政治運氣問題,而政治與運氣的分類也是視角問題的一體兩面。台灣書店——特別是大書店——為了營利生存,大都會採用傳統的書本概念,而要證明也很簡單:請問台灣書店的總和之中,有多少店家以主題、立場或議題計畫商品構成呢?

  就算是獨立書店,這種特殊的主題式經營,應該也是少數吧?

  購物和製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商業盈利以及市場是否能支撐某些小眾的社群,也是兩回事。如果單只論小眾書籍出版的話,統一書價(FBPA)有能夠協助的歷史。以下所附的專欄已有相當全面的討論了。

  問題是,書本和知識被劃上等號,也就是現代人大都非常習慣網路上的資訊攝取模式——所有東西都是資訊,能被讀取、刪除、修改加工——忽略了書本作為物理上的實體面向。

  但另一方面,就是這種「習慣」——或是說閱讀的方式——使FBPA在現代社會中難以執行,因為台灣與西方不同,我們並沒有買書、藏書的習慣與文化。真要比較的話,台灣會與日本比較接近,而日本FBPA現今處境正落陷於實體書和電子書本質不相等的麻煩之中——FBPA的法條無法妥當延伸至電子資訊,一定會在購買過程中產生價差。

  要說讀者方更根本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是,讀一本書,和讀一篇網路文章或電子書,感覺並不一樣。書本需要保養、需要空間擺放,而我所有電子書在一年約兩千塊的雲端備份之中,不需要有任何空間煩惱,但更重要的是⋯⋯

  • 書本拿來速讀,實在太過於昂貴且不夠方便。

  西方的類型娛樂在連載話題上,大都是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讓孩子能用買糖果的錢來買漫畫或小說。有些類似台灣7-11的口袋本恐怖小說,但不會有人在意你有沒有想收藏這些作品——便宜而大量印刷的紙漿雜誌時期,當時的出版業者總認為,你應該把這些連載作品看完扔掉,就像讀報紙一樣。只有一天份或一週份的娛樂。
(相關知識,可參考下面這部影片)

  不論是紙漿時期的雜誌與漫畫,或是7-11恐怖口袋小說,或電子書,全仍是需要付錢的作品。那麼,不用付錢的網路連載呢?

  網路上的故事、作品多到根本數不完,天知道其中潛藏了多少經典著作。他們八成都有備份,所以也不急著出書,將作品產製成物理上的實體。若要將「書本」擴及到「知識」或「資訊」或——娛樂界常用說法——「體驗」,書本就必須與網路連載競爭。
(應該說,必須與所有類型的娛樂刺激相互競爭。這樣來看的話,不論多大眾的東西都會變成小眾。)

  那麼,我要問的是,這些物件之間,真能做出這樣的連結嗎?不行吧?閱讀方式的不同,與載體的形式密切相關,但如果不考慮「閱讀」這件事,也就會忽略了載體的存在。

形式和內容不可分離。

  至少,研究、喜愛文學的人會如此說呢。

  書本會呈現非常特定的閱讀方式,出版人當然理解這件事,但如果想要出傳統類型框架,自己花時間和印刷廠調整好的工作模式,就會必須全部打掉重練——「轉換跑道到高價商品」在理論上,才是出版業該做的事,可是台灣書市產業鏈還沒完成這個轉換過程。


  我覺得這話題,也得牽涉到知識的生產過程,而有些學術背景的人都該知道:

  • 知識是一小群人所決定的。決定「知識是什麼」是屬於政治問題,而想當然,知識有生,也會有死

  但我認為這方面的問題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台灣書市的考慮非常普通:

  • 我/我們,能將出版、賣書、寫書視為生存之道嗎?

  這讓我想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

  各位沒看錯,這就是JoJo酒吧。酒吧裡面裝潢是JoJo,擺設是JoJo,就連飲料也是JoJo——店裡菜單不給拍,因為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原創」酒精飲料。飲料名稱全部都是JoJo漫畫裡曾出現的人、事、物,飲料本身則是店老闆對JoJo的詮釋和理解化為酒品。

  你可以搭配JoJo動畫或漫畫,看完了之後就去酒吧,用舌頭探問這家店對於JoJo的味覺展演。

  你或許想問:這種店真的能開張嗎?他們能撐多久?答案很簡單:當然可以!因為他們的飲料至少有三百多種

  如果你夠有愛,更任性,打出自己的品牌,靠口耳相傳也能撐起一片天地。當然這種漂亮話誰都能說,台灣獨立書市可能就會反擊:「但我們書市本來就不大啊!」或「台灣自己出版的書那麼少,我不購入其他書本,我還能賣什麼?」

  我知道有些獨立書店靠賣咖啡維生,店裡氣氛十分熱絡,而要買書,就在架子上,自己拿來看看,喜歡就買⋯⋯這樣算是在賣書還是賣咖啡?——這種問題,我認為是問錯了。我們應該說⋯⋯

你有多愛書本,多愛這個特定類型,才會讓你想不開到,願意開店宣傳類型、向顧客傳教?

  我個人會認為,就算不將開店視為正職也沒關係吧?比如,買間一樓的公寓房,重新裝潢成前方店舖,有書架和桌椅、簡單收營櫃檯,後面則是個人起居、生活空間,下班回家就開店、泡茶和客人聊天,不爽開店就拉下鐵捲,外面貼一張「本人今夜不爽開店」公告。要不要買書,是個人的事,但喝了茶就要收錢。不爽的話,就自己帶水來聊天啊。

  就算是嗜好者(hobbyist)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歷史上大部分的知識保存,都是僧侶和各式各樣的嗜好者閒閒沒事幹,就花時間製作書本、稍稍推進知識生產。就連我在和教授聊天時,經常發現大學教授們的研究和教學背後,就只是一群碰巧能將興趣變為工作的人罷了

  就連戰鎚40K公仔與微縮景觀製作者,都會自稱為嗜好者,但專業的微縮藝術工匠所做出的成品,並不會比嗜好者厲害多少(大部分只有自虐程度不同而已)。赫赫有名的好萊塢劇作家也是接案子過活,天知道明年能不能順利接到案子,劇本創作只不過是業務的其中一環罷了。

  我有些時候,真心不明白華人這種「鐵飯碗」心態,到底為什麼沒在二十一世紀消失呢。明明都已經想走娛樂界了,還像個學生小伙子一樣,以為自己會有穩定工作的生活呢⋯⋯哈哈,哈,哈⋯⋯好吧,我自己當然也有這種妄想,但老實說,活著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如果台灣書市或出版商,仍沒把自己的定位弄清楚,想抱上/扯來政府的大腿,藉此解決「書」的定義問題,書市的現狀就根本沒辦法改變呢。

  我個人是很希望能看到獨立書店轉攻工作坊啦。但,這就只是我個人興趣呢。這已經遠遠走離當初要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了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suki Kuang的沙龍
12會員
113內容數
第一部《蠕蟲》https://parahumans.wordpress.com/ 第二部《看護》https://www.parahumans.net/ 非官方中文翻譯。正從痞客邦慢慢搬過來。
Tsuki K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19
#阿特力士 #雜種 #快斬傑克 #天狼星 #媘蜜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2021/06/19
#阿特力士 #雜種 #快斬傑克 #天狼星 #媘蜜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2021/05/29
#骨鋸 #榮耀女孩 #快斬傑克 #萬癒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2021/05/29
#骨鋸 #榮耀女孩 #快斬傑克 #萬癒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2021/05/29
#阿特力士 #電擊 #骨鋸 #寶愛 #蛇蜷 #傑克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2021/05/29
#阿特力士 #電擊 #骨鋸 #寶愛 #蛇蜷 #傑克 #泰勒 縮圖繪者不知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1/03/05 活著的圖書館 ISBN:7283869750929 我願稱它為一本書的哲學,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去支撐故事,顯得故事更加生動。不過如果細細的品味故事再看看真實的故事,會發現像在看哲學一般值得反覆思考,書並不只是死物,珍貴的是你看的時候咀嚼的內容然後你吸收了多少。
Thumbnail
2021/03/05 活著的圖書館 ISBN:7283869750929 我願稱它為一本書的哲學,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去支撐故事,顯得故事更加生動。不過如果細細的品味故事再看看真實的故事,會發現像在看哲學一般值得反覆思考,書並不只是死物,珍貴的是你看的時候咀嚼的內容然後你吸收了多少。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有看過書吧!? 不管是小說、童書、詩集和雜誌...... 而一直以來常常在看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慾望,會想要自己寫一篇故事,有時甚至會幻想自己的故事會被大家認識,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 我也是如此。 我不敢說自己寫得很好,我也知道自己比不上很多人,但總是會想讓大家看看,聽聽別人的想法。 不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有看過書吧!? 不管是小說、童書、詩集和雜誌...... 而一直以來常常在看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慾望,會想要自己寫一篇故事,有時甚至會幻想自己的故事會被大家認識,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 我也是如此。 我不敢說自己寫得很好,我也知道自己比不上很多人,但總是會想讓大家看看,聽聽別人的想法。 不
Thumbnail
「電子書」的確不怎麼像「書」,若要認真定位「電子書」,大概就是以編輯過的內容分章分節,用以「閱讀一本書」的思維去𢑥整出它應有的功能並提供「閱讀一本書」的體驗。說穿了,電子書就是很多個被排版在xhtml而連結起的檔案。
Thumbnail
「電子書」的確不怎麼像「書」,若要認真定位「電子書」,大概就是以編輯過的內容分章分節,用以「閱讀一本書」的思維去𢑥整出它應有的功能並提供「閱讀一本書」的體驗。說穿了,電子書就是很多個被排版在xhtml而連結起的檔案。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應觀眾要求,寫成這篇文章。這是相當隨性、沒什麼學術研究意識,文章架構差不多取自這篇文章的留言。   在我們將一本書當作小說、散文或詩詞來解釋分析之前,首先我們必須將其看成一本書。我們若不投射任何類型於其上,它就只是一本書,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Thumbnail
  應觀眾要求,寫成這篇文章。這是相當隨性、沒什麼學術研究意識,文章架構差不多取自這篇文章的留言。   在我們將一本書當作小說、散文或詩詞來解釋分析之前,首先我們必須將其看成一本書。我們若不投射任何類型於其上,它就只是一本書,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Thumbnail
  社會大眾對於閱讀有種既定印像,認為書本是神聖載體,相較於其他興趣嗜好,閱讀蒙受更多青睞、更能引發那些對於人浸染知識後的美好想像:可是在光明面之外呢?書既然承裝了人的思想,除了那些明亮乾爽溫煦日和,你無法忽略字詞也會描摹潮濕、混亂、狂妄、癡迷,這些同樣屬於人的祕密。
Thumbnail
  社會大眾對於閱讀有種既定印像,認為書本是神聖載體,相較於其他興趣嗜好,閱讀蒙受更多青睞、更能引發那些對於人浸染知識後的美好想像:可是在光明面之外呢?書既然承裝了人的思想,除了那些明亮乾爽溫煦日和,你無法忽略字詞也會描摹潮濕、混亂、狂妄、癡迷,這些同樣屬於人的祕密。
Thumbnail
會寫這篇是因為從我開始做封面設計到現在,可能跟我說自己是自學有關,都會有人問我「給初學封面設計者的建議是什麼」這個問題。 其實認真說是滿不好回答的,畢竟不了解問者「初學」的程度在哪裡,給的建議可能完全沒有用處,但這次的提問有更深入可探究的部分,對方說:「感覺自己的設計沒有辦法傳達書的意涵」
Thumbnail
會寫這篇是因為從我開始做封面設計到現在,可能跟我說自己是自學有關,都會有人問我「給初學封面設計者的建議是什麼」這個問題。 其實認真說是滿不好回答的,畢竟不了解問者「初學」的程度在哪裡,給的建議可能完全沒有用處,但這次的提問有更深入可探究的部分,對方說:「感覺自己的設計沒有辦法傳達書的意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